APP下载

浅析中学历史知识传授与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2019-07-01欧阳丹

读天下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于2018年秋季正式开始实施。历史核心素养再次被重申,而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时空观念的培养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渗透时空观念的培养,是日常历史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时空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于今年(2018年)年初公布,且于今年秋季正式开始实施。该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目标。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核心体现。其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希望通过诸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历史教学有直接的联系。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将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例,谈谈我浅陋的看法。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时空观念的把握分成4个层次: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进行考察。

而在现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大概有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史实内容,由史实串联组成的相关知识系统,以及由史实和知识系统传导出的历史氛围。①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所涉及像《民报》、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史实内容。但其内在又有各种关联,共同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辛亥革命知识系统里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讲授具体史实和形成知识系统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营造一种氛围:在近代双半社会的悲哀与压力下,中国一批仁人志士积极投身革命的浪潮中,民主救国,舍生忘死。这就是历史本身的特性带来的,历史是蕴涵人文感情的。而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也是在构筑自己的时空观念。

其实,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渗透着时空观念。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注意传授知识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也就是说历史知识传授过程不是简单的“灌输”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联系应用。那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时空观念呢?就日常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充分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表》

该两本书是与教材相配套的,理所应当应用于日常历史教学中,但由于现在老师过多依赖于所下载的PPT,对这两本书的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实际上,这两本书就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时空观念。例如,介绍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专题中,提供了大量各朝代商业都会示意图、交通路线图、中外贸易图,并配合部分文字解释。这些在阅读地图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事件的相互关系,并形成对于该时期商业发展的印象。这些素材对学生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地图册还有对于知识点的细节补充,比如广州十三行的插入,让学生理解该机构的性质,以及清政府严格限制下对外贸易的繁荣,加深对该时代的具体印象。当然,地图册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提出精当的问题进行引导。当然,多媒体仍是很好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也更加形象立体,但多媒体的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是普遍现象,笔者就不再赘述。

(二) 利用时间轴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过程

时间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力工具,将事件发展的历程在时间轴上依次展现,不仅有利于老师的讲解,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把握事件发展的程度。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解较为简单,如抗日战争仅仅一个课时,关于战争爆发前期介绍基本没有,而其对于之后抗战的态势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老师补充部分内容。

基本上把握抗日战争特别是战争前期的一些事件,了解历史细节,更好地深入当时历史情境中,为时空观念的培养提供记忆附着。

(三) 通过大事年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大事年表是帮助学生形成时间概念的一种非常直观的图表,将诸多大事按时间先后列在一起,按古今中外排列,较好地梳理好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把握该时代的时代特征。比如说:在教授必修3《文学的繁荣》时,先提供一份19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大事年表,将文学的繁荣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学生基本就能自主概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该时代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通史著作

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以政治制度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这种专题史方式进行编写,与通史相比,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这样更加大了时空观念树立的困难。相应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也存在相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忆错乱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对历史知识关系的梳理不够重视梳理的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另外,专题史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历史学术性的同时,也抹去了部分趣味性。因此,应构建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同时著作,如:吕思勉《中国通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柏杨《中国人史纲》等。课外通史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史学知识,另外学历史也不再是罗列史实条例,更加强了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2]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作者简介:

欧阳丹,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富樱路南昌十中经开校区。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