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扬文化自信大旗 烙刻少年国学底色

2019-07-01黄冲

读天下 2019年14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高中

摘 要: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华丽的沉淀,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而语文这个学科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交流的工具,就更应该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我们先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可以生生不息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动力。在课堂上,特别是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进行有意的、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是必要的。

一、 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的优势

第一,语言文学是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传递精神思想、文明知识、哲学理念等,大多是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才能够实现。而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导知识信息,在其中插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它不像数学的教学,要想向学生传导传统文化理念和知识,需要以“数学”教学以外的形式来组织,而语文并不需要改变教学形态。

第二,语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工具(比如电脑、多媒体技术等),除了我们能够得到的有限的历史文物和图画之外,大多传统文化(包括精神思想和工农业技术等)都是以文字形式记录并传承下来的。比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文章中所讲述的历史情节,没有影像资料可以观看,只有通过这些文章来了解真相——而且,与历史课程不同,语文的文章因为具有文学性和细节刻画,而更具有文化张力。

第三,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学习如何表达和撰写文章,而且课本上所学的文章大多具有情感和思想性——在教学中,我们必然会涉及对作者思想情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和学习。这样,在渗透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精神理念这方面的内容时,语文的教学几乎就是顺势而为。不张扬、不造作、不生硬,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思想产生影响,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传统文化。这比灌输给学生更容易被接受——也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条件。

二、 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对语文教学来说,我特别推崇“沉浸式教学”,其实,我也经常这么做。比如在教《鸿门宴》时,我拿着教鞭在讲台上挥舞,前排的学生不自觉向后躲,说“老师,你小心点”——我说,“在古代,用乐舞的形式以助酒兴是一种生活习俗。而在军队中,则往往会以武艺表演的形式来代替乐舞——但项庄这种舞剑,显然已经超出了常态,在历史上是不能说绝无仅有,但可以说是开了宴会刺杀行为的一个范式。”这样,引导学生进入体验式的情境当中,从而使他们沉浸于传统文化之中而自得其乐。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文化的对比来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提升其兴趣度。比如在教古诗词时,教师通过诗歌韵律的特点分析来进行对比。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现代诗歌也好,外国诗歌也好,押韵都是一种常见的形态。但这些诗歌都不如我国古体诗对仗那么规整,一字一对,字数一致,这种韵律感是鲜见的。特别是国外以字母为体的文字,很难实现这种完全的齐整。而且,古体诗不仅是句尾的押韵(如“田”和“间”),在句子中也对音律有严格要求(如,“草屋八九間”——“平平仄仄平”。注:“一三五不论”),这就给读者带来更具形式感的享受。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妙,从而建立文化信心,产生兴趣。

(二) 结合实际或内容适时的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围绕教材来组织是最便利的。但有时候,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需求,当然也就不能满足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所以,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可以围绕实际生活节点或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拓展的重新组合,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如,可以利用我国传统节令的时机来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元宵节前后,教师可以不依据课本,而是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传统文化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有关元宵节的风俗、故事以及诗词、文章,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研讨和分享——当然,基于语文学习的需要,尽量把重心放在诗文上,顺便了解其他知识。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等等。这样,我们既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同时系统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里,需注意一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这样,比教师一个人准备的资料更丰富多样,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 传统文化与基础教学相结合

我们强调传统文化渗透与语文学科的基础教学相结合,是出于两个理由:一是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等综合素养的教育一样,应该视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主体——语文教学的主体依然应该是“听说读写”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我们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渗透,但并不能因此“鸠占鹊巢”;二是教育教学的实施应该反对生硬的灌输,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消化吸收。这就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应该是隐性的、温和的。在开展基础教学的同时,教师将传统文化“悄无声息”再融入其中,就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

比如,传统文化与学生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我们围绕学生知识积累和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可以有意地向他们推荐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因子的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如《论语》《史记》《道德经》等等。

以上,本文对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三个策略。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注意把握培养兴趣、适时系统、融合主体等策略,以保证渗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靖.让传统文化回归高中语文[J].学周刊,2012(32):184.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3):118.

作者简介:

黄冲,重庆市,重庆市云阳县双江中学校。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高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