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考

2019-06-30李峥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

李峥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策略,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社会改革的基本途径。因此,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法策略,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化解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供需失衡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1-0181-02

偉大的改革实践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就在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支持这场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为理论框架,分析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成背景、社会价值和实践路径。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规律及内在本质。

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决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两个基本变量,其中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变量,生产关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变量,当生产力发生变化时,生产关系应当随之改变,否则就会产生制度僵化、体制落后、秩序混乱等问题。从生产力发展视角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落后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多、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关系发展视角看,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无序、产权制度不明晰、创新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生产力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问题。我们应当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考察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理清生产力供给和生产关系供给中的不合理之处,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本质[1]。

1.2 供给与需求关系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依据。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活动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生产起着支配性作用,生产质量、数量、效率等直接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其他环节,同时生产也会受到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经济活动中应当辩证地看待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当生产与需求形成正向循环和良性互动时,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

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增速放缓的特殊发展时期,建材、房地产、化工等传统产能严重过剩,而这些过剩产能往往拒绝出清,大大提升了社会融资成本,导致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产能增速缓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带来了供需失衡问题。比如,我国长期以来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GDP单位能耗为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好几倍,并因此带来了能源供给不足、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加。再如,我国长期以来奉行效率优先的发展原则,忽视了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问题,导致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也导致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显然,只有从供给和需求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落后产能出清,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分配体制改革,才能消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以普遍联系的观点考察经济发展问题,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联系起来,在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探寻经济发展问题的破局点。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它与政治改革、民生建设、环境保护、国际环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把握经济发展问题,才能抓住当前中国改革发展问题的本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党中央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开出的一剂良药,它抓住了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这一内在本质。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只有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化解当前中国的发展困境。比如,受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官员贪腐、失职渎职、官商勾结、以罚代法等问题屡有发生,这就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再如,受公民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政治参与渠道缺失等因素影响,在政治生活中暴力抗法、非法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问题时有发生,并且给政治秩序建设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在政治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政治领域的供需平衡。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3.1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供需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考察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在供给和需求相平衡的维度上推进经济发展。首先,增加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的供给。当前,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关键期,国家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端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为此,应当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当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增加对科技创新、“中国创造”的供给力度。其次,减少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供给。

3.2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领域的供需平衡

在改革发展中,我们不仅应当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考察经济发展问题,还应当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考察社会发展问题,探索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思路。首先,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供需失衡与财富分配制度不完善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所以,应当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间的关系,在初次分配应当坚持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而在再分配领域应当坚持“公平第一”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加大对收入分配制度的供给力度,在收入分配领域实现供需平衡。其次,应当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需要的供给力度。

3.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政治领域的供需平衡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经济、社会、政治是相互影响的,并在相互影响中形成具有自组织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所以,应当将政治改革纳入供给侧改革之中,推动政治制度建设的供需平衡。首先,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社会矛盾、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对政治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应当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民主化、市场化为出发点增加政治制度供给,实现政治制度建设的供需平衡。比如,應当以法律制度的方式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公众的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社会生活和个人权利的干预;应当推动行政审批及监管制度改革,放宽各个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推动市场经济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发展。其次,推动国家治理体制建设。在社会转型中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治理机制,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实现社会治理的供需平衡。此外,要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公共决策等制度,为公民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3]。

当前,中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生产模式、制度供给等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并成为中国发展转型的重要桎梏。所以,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框架,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社会发展的供需平衡。

参 考 文 献

[1]徐宏潇.双重结构失衡困境与破解路径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6).

[2]倪国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中州学刊,2016(7).

[3]李方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经济研究参考,2017(4).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