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与风险应对策略

2019-06-30许志勇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风险应对

【摘 要】近年来,非金融企业转移投资重点,将资金大量投放于金融市场。企业资产负债中金融资产的比例持续增加,致使实体企业逐渐偏离其主营业务、实體经济趋于空心化,出现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现象。文章分析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与内涵,提出了加强战略布局、强化主业管理、改善实体企业环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政府产业政策、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管理等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1-014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金融创新持续开展,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逐渐宽松,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金融化经济发展重点实现了从生产形式到金融形式的转变。这一改变直接影响了市场的运行形式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基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金融化推动企业不断优化资本运作形式,利用加大资产投资获取企业经营收益,并非传统形式下依靠企业生产销售获取经济收益,这一现象即“企业金融化”。

1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趋势

国外研究领域一致认为,经济金融化源自美国,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处于经济滞胀时期,导致企业经营收益大幅下降,这也是推动经济金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既是经济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实物产品的重要责任。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美国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全球大量非金融企业实施金融行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机构中的比例开始不断下降,在1990年广义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了制造业,2014年美国的债务规模达到18.0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GDP。而截至2016年,美国政府债务总规模已经达到19.97万亿美元,金融业产出占GDP的比重超过8%。

就我国的情况进行分析,20世纪90年代在资本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国际金融潮流强烈冲击的影响下,我国货币政策也不断宽松,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实体经济开始频繁进入资本市场。当时,我国金融被严格监管,金融行业存在垄断的情况,竞争不够充分,并且政府承担了金融部门的风险。金融行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等特性,导致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的盈利能力差异明显。2016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等发布了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银行在中国500强中利润最高,中国工商银行以净利润2 771亿位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大量涉足金融领域,金融资产持有比例持续上升。

在金融业高盈利的诱惑及实体经济盈利下滑的背景下,我国非金融企业纷纷开始涉足金融领域。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成熟及非金融企业经营效益不断下滑,企业家经济收益的推动下开始逐渐涉足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中金融资产比例不断增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化发展趋势。非金融企业过度涉足金融行业,致使其偏离主营业务,逐步造成了实体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会对经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影响非金融企业的长期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及我国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提出,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扎实基础,推动金融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内涵

金融化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初,Hobson(1902)、Hilferding(1910)认为金融化是指食利阶层(依靠股息、利息收入为生的剥削阶层)在国家政治与经济活动中享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愈发频繁,表现为实体投资被金融投资大量挤出,并将这种现象通过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因此,学者们在这一阶段倾向于将金融化理解为国家金融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超过了产业部门及金融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Henwood,1997;Epstein,2005)。Palley(2013)认为金融化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参与者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果有更大影响的过程,金融化转变了经济体系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运作,宏观上表现为经济金融化,微观上表现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中国学者采用经济金融化的说法比较少。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多采用虚拟经济这一概念而非金融化(李晓西,2000;刘骏民,2004;等等)。蔡明荣(2014)指出,与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在定义上更加强调金融化是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的,是经济货币化的过程。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对金融化的定义,从非金融企业的角度,结合我国非金融企业的特点与盈利模式,将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定义如下:非金融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非金融企业资金从产品市场转向金融市场,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理财产品、其他金融工具或控股、创建金融机构,以及通过股权溢价交易、产品大数据金融等其他金融业务方式,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金融投资,企图通过金融市场获取短期经济收益,减少产品服务生产的资本投入,导致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非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的现象。

3 企业金融化风险应对策略

当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发展方向大多为产融结合,企业的大量资本投入金融领域,我国经济环境已经迈向新常态。然而,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资本的大量盲目进入虽然能够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但是也有可能会形成金融风险,导致不良的金融后果。例如,过度金融化的“德隆系”等。所以,在非金融企业逐渐金融化的进程中,需要结合金融化业务内容,选择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推动企业金融化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风险。

3.1 加强战略布局,强化主业管理

企业金融化最终将降低生产经营效率,阻碍经营性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负面影响。所以,非金融企业需要了解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在经营过程中,平衡金融资产与经营业务之间的关系,重点强化主业管理,避免过度金融化导致主营业务核心能力丧失,此外还要加强战略布局和强化主业管理。

3.2 改变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破除过度金融化困局

企业过度金融化趋势已开始出现,各类非金融企业普遍出现泛金融的情况,不同形式的金融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量非金融实体企业的投资行为已经明显出现过度投机的情况,非金融企业过度泛金融情况严重。解决非金融企业与金融企业的深层次矛盾,需要回归金融服务实体本源,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平衡。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结构优化,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始终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同进步,金融不断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稳定金融环境安全的重中之重。

3.3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防范过度金融化监督体系

加大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风险防范力度,需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制度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规则和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立法,明确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机构的推出体系,缓解金融投机现象。预防非金融企业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不断健全金融体系,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简政放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审慎监管和协同监管,重点管制链条过长、杠杆过高、结构性过于复杂的金融业务。

3.4 优化政府产业政策导向,防范政府平台公司的金融化风险

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也会使金融资源过度向某个行业或产业领域聚集,金融监管需要加强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及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分析,确定优势或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例如结构升级、集群化、高技术化、区域协调分工等,同时加快政府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提升产业引导基金的运营能力,在产业母基金的基础设置产业子基金,合理布局产业投资,优化产业政策,同时要加快推进地方国有平台公司的战略转型。

3.5 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管理,防范金融化与社会责任存在价值观冲突的风险

重点开展非金融企业股东社会责任的履行管理,避免高度金融化背景下企业为了满足债权人减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避免金融化决策錯误,特别要采用金融化利用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方式进行合作,能够有效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充分会埋下社会责任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价值观冲突,应加强非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提升国有企业盈利水平,重视社会责任履行与产能升级等。

参 考 文 献

[1]陈峻,杨旭东,张志宏.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J].审计研究,2016(4):61-66.

[2]陈丽蓉,韩彬,杨兴龙.企业社会责任与高管变更交互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5(8):57-64.

[3]邓超,许志勇.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路径与风险防范[J].理论探讨,2017(5):109-113.

猜你喜欢

风险应对
浅谈PPP项目风险及防范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应对
基于PFI模式的高校融资风险管理研究
电力物资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研究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探讨
论石油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风险防控
浅析中储粮内部控制风险
基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期间费用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
承兑汇票在企业运用中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