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艺术院校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思路探索
——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例

2019-06-27文|

岭南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团实训学院

文|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时代,各个艺术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尝试更新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体制。尤其高职艺术院校随着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办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随之很多高职院校也逐渐发现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都与现在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有了差距,都在不断尝试创新改革突出特色。为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尝试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根据现今演艺文化行业特色需要,遵循“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的办学理念,设置了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和项目工作室化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团,最终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艺术团制教学模式,以音舞学院构建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纳分析,对其教学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进行研究分析,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为高职艺术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走访广州各兄弟艺术院校,通过了解分析各院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现大家都有同一个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人才需要,教学课程过于单一化、课程没有和项目(舞台)有机融合,没有更好突出高职院校职业化工学结合的特点,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岗位实际需要不搭边等问题。为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总结以上问题,大胆尝试创新改革。利用本院特色和省文联的优势资源,提出艺术团制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音舞学院秉承学校传承岭南文化,服务区域经济的总体建设目标。到2019年,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推进学院复合型教学团队合作培养模式改革。为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音舞学院针对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依据演艺文化产业链构建音乐表演类专业群。通过专业群的联动机制和艺术团的演出平台,打破以往课程的单一性,课程直接和项目挂钩,利用艺术团台前和幕后岗位进行实训模拟,然后根剧岗位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和培训。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最终以项目带动教学,以舞台作为成果展现。实现“以演促教”,“以练促演”的新的教学模式。2018年音舞学院成立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结合音舞学院艺术团和音乐表演类专业群,三者合一形成演艺文化产业专业群的联动机制团队合作模式。音乐表演类专业群按照艺术团结构模式将分为台前和幕后两大类别。其中,台前类包括音乐表演、歌舞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表演、舞蹈表演、面向演艺文化产业中以从事舞台表演艺术工作为主的岗位群。幕后类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传播、钢琴调律、面向演艺文化产业中以从事策划、推广传播、舞美、场务、乐器维修等技术性工作为主的岗位群。专业群内两大类别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领域,但两者之间相互带动,紧密联系,交叉融合,打造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实现综合性跨界发展。以“为大众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台前幕后服务的复合型跨界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演艺文化类专业联动“产业链”,组建表演艺术类跨界组合团队。我们将在此团队建设布局下,根据演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对现有特色专业群进行调整和完善,拓展具有特色专业进入专业群建设,从而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构建音乐表演类专业群的可行性

目前音舞学院已成立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下设有艺术团5个,其中校企共建艺术团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间,工作室、实训室7间艺术团+工作室+实训室互相配合协作联动形成音舞学院演艺文化“产业链”,加上专业群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互补与协作,打造新的教学模式——艺术团制教学模式。艺术团通过台前幕后多个综合项目的策划宣传、创编制作、演出实践、培训教学等联动,实现具体校企合作项目、师资团队、教学资源、职业技能学习之间的平台共享。以音舞学院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为主体,带动学院艺术团、各项目工作室,按照艺术团编制建立台前专业群、音乐表演、歌舞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舞蹈表演、幕后专业群音乐制作、音乐传播、钢琴调律共同打造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特色专业群。2019年,学院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学院依托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及文联12个文艺家协会独有的文化艺术优势资源,根据演艺文化行业市场需要和人才要求,整合音舞学院各专业艺术特色资源共同打造建设音舞学院音乐表演类特色专业群。音舞学院大胆尝试创新改革,以“课堂舞台化,舞台社会化”为特色办学理念,以艺术团“以演促教”,“以练促演”为新的教学模式。学院整合资源将以一部省文联原创民族音乐剧《曲水流觞兰亭会》作为联动学院艺术团和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的桥梁和动机,共同携手复排大型原创民族经典音乐剧《曲水流觞兰亭会》。此音乐剧由中国著名剧作家、广东省文联前党组书记陈中秋先生作为编剧、广东省音协原副主席姚晓强作为编曲、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由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舞学院作为主要演员班底,联动学院各表演艺术类专业共同完成,并以此音乐剧作为艺术团制教学模式改革及学院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设的成果展示之一。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学院艺术团教学团队联动产业链,进行对外演出、交流,预期实现省内乃至国内巡演。音舞学院充分利用校政、校企平台,发挥艺术团有机联动产业链优势,与学院各表演艺术类专业共同开发具有区域文化及岭南特色的舞台作品(音乐剧及舞台剧)。建立以音舞学院艺术团为主体的音乐表演类专业群联动“产业链”,在充分发挥本院已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其他表演艺术类专业资源,并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发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符合大众艺术惠民工程建设的具有岭南特色的音乐剧或舞台剧作品,实现学校表演艺术类特色专业群联动产业链的效应,为师生提供发挥展示的空间与舞台,拓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服务覆盖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并深层次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

三、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建构思路

1. 专业群建构

根据演艺文化产业的需求,学院根据各专业方向和特色,按照艺术团的建构,设置台前、幕后两个专业群,将各专业全部打通,形成联动互动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音乐表演类专业群。

2. 艺术团体制机制创新

音舞学院在专业群的建设基础上,为了更好突出办学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文化,成立了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下设有艺术团5个,学校、学院所有的校内外演出实践项目、比赛全部由5个艺术团联合完成。

艺术团教学团队是由音舞学院为主体联合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和工作室为了完成艺术表演项目(原创+表演)而组建的项目团队,同时实现了各专业联动教学机制形成,组建艺术团制教学团队。在艺术团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工作室与项目组相互协调和共同管理,建立共享资源教学团队师资库,其中打破专业之间专业课程壁垒,实现专业间跨界联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团队。从横向强化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应对多项目并行的实际情况,更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对各种岗位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重构,在知识融合的基础上快速形成面向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 音乐类表演专业群构建的重要性

建立以音舞学院为主体的表演艺术类专业群联动“产业链”,在充分发挥本院实训中心和艺术团已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其他表演艺术类专业资源,并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发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符合大众艺术惠民工程建设的音乐剧等舞台作品,实现学院音乐表演类特色专业群联动产业链的效应,为师生提供发挥展示的空间与舞台,拓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社会服务覆盖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并深层次推动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音舞学院台岭南传统音舞文化育人公共实训中心,台前幕后多个综合项目的策划宣传、创编制作、演出实践、培训教学等联动,实现具体校企合作项目、师资团队、教学资源、职业技能学习之间的平台共享。研发具有岭南特色的舞台剧(音乐剧、舞台剧),让老师们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编创学习模式,多编创一些具有岭南特色、地域特色的作品,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岭南高雅艺术舞台服务大众的惠民工程。

4. 音乐表演类专业群教学团队

(1)教学团队结构

音乐表演类专业群教学团队是由音舞学院各专业为主体,联合学院艺术团和工作室为了完成艺术表演项目(原创+表演)而组建的教学团队,同时实现了各专业联动教学机制形成。该教学团队就是保留各专业原有教学组织设置,负责日常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等工作;根据艺术团和工作室项目需要,由各专业派人联合组成联合项目小组,并指定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后,该小组成员就各回原专业教研室。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各专业教研室与项目组相互协调和共同管理,建立共享资源教学团队师资库,打破专业之间专业课程壁垒,实现专业间跨界联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团队。从横向强化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应对多项目并行的实际情况,更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重构,在知识融合的基础上快速形成面向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群共享资源教学团队师资库,打破专业课程壁垒,实现跨界联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团队。通过学院艺术团承接各类表演类项目,从而提高教师团队的协作及创新能力,打造强师团队及高品质艺术团。在学院“强师工程”的引领下,创新培训模式,改善培训条件,通过国培、省培等系列项目的实施以及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制度的完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促进中青年优秀教师专业发展。

(3)专业群课程设置改革

①项目带动课程

各专业课程设置,按照音乐表演类专业群,台前幕后各专业的课程特色结合艺术团项目的需要,结合市场,进行课程重整,建立艺术团制教学模式,在艺术团项目实施中,按照岗位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实操课程,让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得到综合性提高,提升学生整体艺术素养。

②弹性学分制

模拟艺术团制和公司管理制度,学生除完成系部规定公共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通过考核进入艺术团进行学习,具备上岗能力后,在规定时间完成交代的项目或任务,可按照项目的级别获得相应学分和额外劳务工作薪酬。

③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课程

将艺术团作品与企业及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市场,共同开发课程,实现艺术团作品的大众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为学生创造社会实习实战工作机会,通过真实的项目任务,策划推广,舞台表演,实现与社会所需的对接,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④弘扬本土文化,开发构建岭南文化特色的课程

整合岭南优秀艺术资源与作品,开发本土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所处的文化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素材,使其获得自身的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感,从而创造具有岭南本土特色的作品。

(4)实训基地建设

①校内实训室建设:以音乐实训室为基础,联合其他专业实训室、项目工作室、大师技能工作室,包括郭兰英艺术剧院,综合实验剧场、扩展提升工作实操环境,投入大量先进教学设备,形成校内实训室资源共享。

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校政、校企合作,与规模较大、技术实力强和实训条件好的单位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力求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艺术生产一线。

结语

构建音乐表演类专业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专业间不联系的壁垒,将各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实现互补互动。根据专业群的结构和项目构建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艺术团的架构和各专业特色设定台前幕后两大专业群,此专业群建设符合艺术生产规律,从创作、培训、宣传、演出,实现一条龙的音乐产业链联动机制。专业群整合各专业资源,设置相关课程,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既尊重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艺术生产和艺术创作的规律,灵活安排。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岗位任务为主,将课程和项目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素质技能、职业能力、拓展能力的线索来进行研究,紧贴高职教育宗旨,体现高职专业特色。

猜你喜欢

艺术团实训学院
无愧于时代的少儿文艺创作——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创作实践为例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改革与探讨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西行学院
“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