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社会“病根”析解

2019-06-27文|

岭南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病根歌星流行音乐

文|

荀子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音乐是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得力载体,而流行音乐作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下社会形态与普罗大众心理最直白真切的缩影。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流行音乐的影响力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然而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却面临重重困境,笔者尝试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病根”进行剖析,追根溯源梳理“病因”,并试图开出“诊断药方”以期其健康发展,继续发挥积极的社会功用。

一、当下困境

(一)明星效应

“追星族”“粉丝”“爱豆”“应援”等一系列追星网红词语的问世,预示着明星效应所引发的追星热潮。其实早在19世纪,李斯特便引领了“追星”潮流,每次巡演音乐会现场,女粉丝都会争相抢他的私人物品,比如抽过的雪茄烟头、用过的手帕等。当下,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繁重的生活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注意力放在了明星身上。合理的追星非坏事,往往偶像的榜样作用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娱乐圈中现有歌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品行不端的明星会为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起到错误的示范,并造成恶劣的影响。除此,很多追星族已然超越了正常的追星范围,演变成了近乎“病态”的盲目追星。这类粉丝的典型行为是,以偶像为生活中心、购买与偶像有关的一切周边商品、花大价钱看偶像演唱会(一般当红歌星演唱会的票价要高出市场价几倍甚至更多),听演唱会看偶像真人的欲望远超于关注演唱会本身、不管偶像行为对错一味袒护,甚至抱团进行网络攻击并进而演变为网络暴力。此类种种行为,不仅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比如,很多粉丝后援会相互攀比为偶像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偶像代言的产品、并灌输“金钱至上”、“不为偶像花钱不叫真爱粉”等追星理念。而当下很多音乐节、音乐晚会的邀请准则正以歌手红与不红为主要依据,更助长了这类不正之气。

(二)分配不公

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在流行音乐圈日益凸显,当红歌星的出场费已经高达百万元,一场演唱会收入甚至过亿元。普通百姓辛苦工作几辈子也赚不到的钱在这些歌星面前只是一场演唱会,一次出场就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资源分配的混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歌星行业里流量歌星与普通歌手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第二,流量明星与专业音乐家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第一种情况中收入过高现象并不代表这一整个职业群体。例如,歌手、演员这个职业群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拿着“天价片酬”,绝大多数的基层演员工资是合理的甚至低于正常工资水准的。而金字塔尖的歌星明星却拿着与普通演员悬殊的高额薪酬。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流量明星的走红大多不是依靠作品与实力,更多的是靠炒作与包装。靠炒作圈粉生存的流量明星们吸引了一批明星梦者纷纷效仿为走红而博出位。反观一些真正有实力的歌手,因为外形、家境抑或其他原因不能出现在观众视野。此类恶性循环俨然已成为当今娱乐圈的常态。

而第二种情况似乎就更加有失公允。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音乐演奏家、歌唱家无一不是科班出生,自幼学艺。由于文艺院团改制等原因,他们的收入基本都在社会平均收入线以下。即便是商演代言最火爆的郎朗,年收入也与当红歌星的收入相差甚远(具体数字,请见后附的福布斯中国名人年收入排行榜)。相对而言,极少数明星歌手的天价薪酬就显得名不副实了。这种畸形的收入模式,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阻碍作用。

(三)“神曲”盛行

流行歌曲的量产速度如同快餐上餐速度,来得快消化得快去得也快。铺天盖地的快餐式音乐席卷而来,带来的似乎并不是流行音乐的繁荣昌盛,反倒细嗅出颓败之气。纵观近年流行的“神曲”从《小苹果》、《最炫名族风》、《我的滑板鞋》,再到如今抖音短视频中爆火的《Cucci Cucci Prada Prada》、《学猫叫》等,歌词的粗浅直白、旋律的庸俗单一,无一不是这类“口水歌”的典型标志。“神曲”的产生与音乐创作人的各方面能力息息相关。在近日一档综艺节目中,评委要求一位音乐创作人弹一个D调的6级和弦,然而该创作人却连评委的问题都没有听懂。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选手正是“抖音”神曲《离人愁》的作曲者。自《离人愁》在“抖音”走红以来,连续数月蝉联各大音乐平台的热曲榜首,在短视频平台也独占鳌头。就是这样一个风靡千万家的网络热曲,背后创作者却是一个连基本乐理知识都不懂的人。正如节目评委当时的点评“作为一个创作者,你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这个是很可怕的。你们会影响到观众,观众一直听这样的音乐就以为这样的音乐就是标准的。”[1]不难想象,如果百姓的音乐生活被这类没有内涵的音乐占据,那审美能力又如何提高?

二、“病根”寻源

(一)流量歌星占据主流

所谓的流量主导,就是以“人气”、“票房”为主要依据。只要你颜值够高,形象够好。不会唱歌?没关系,可以包装!唱片修音,上台假唱,靠炒作赚流量,博眼球。此类现象在流行音乐圈比比皆是,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会唱歌,不懂音乐却打着“歌星”旗号的滥竽充数者。一些音乐综艺节目请到的评委、嘉宾也都是流量顶尖的当红歌星,以流量歌星带动节目收视率、制造热点话题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类现象带来的后果是,作为文化产业的流行音乐为社会输出的是一批缺乏真正唱功的包装“歌星”;为爱乐者呈现的是只有绯闻热点而无艺术内涵的综艺节目。在本质上,商业运营体的幕后作祟是导致流量歌星占据主流的重要原因。各大音乐节、音乐综艺所关注的是请来的歌手能不能为这档节目或演出带来点击率与商业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流量歌星自然会被这些幕后投资方所追捧。

(二)音乐审美教育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之势有目共睹,反观部分国民音乐审美素质却令人堪忧。创作粗制滥造、传播不分良莠都是国民审美教育严重缺失的体现。审美素质的提升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但反观我国,中小学音乐课通常被需要考试的语数外等主课占据是一类普遍现象。久而久之,音乐课就被视为无关紧要的课程。而即便是正常开设的音乐课,也缺乏有关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内容。长此以往,国民音乐审美素质如何提高?

自2015年国家文化部公布网络歌曲“黑名单”以来,网络监管制度逐渐完善,许多低俗音乐也被强制下架,可以说做到了传播途径上的截流与围堵。然而,更应该正本清源的是部分国民的审美素质。没有低俗作品的创作者与消费者,便没有其生存空间,自然也从源头上抑制住低俗化作品的产生与传播。

2017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前十)

2017福布斯欧洲名人排行榜(前十)

(三)娱乐至上社会风气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2017年度福布斯名人排行榜数据名单。福布斯选取了2016年至2017年在各自领域表现突出的名人候选,包括歌手、演员、主持人、模特、运动员。

从表中两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名人排行榜前十名里清一色全是演员、歌手。且年龄以青年为主。再看欧美名人福布斯排行的前十名,分布相对较为均衡,涉及作家、运动员、明星、音乐人几大职业,并且都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资历与阅历的行业精英。例如上榜的前十名中运动员均为职业运动员,而歌手也均为拥有一定实力且资历颇丰的音乐人。笔者不愿对2017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的榜单抱以任何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红偶像依旧是这个榜单的主力军。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明什么的话,前不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人物评选活动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在100人的入围名单里除标杆性的科学家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物、偶像明星李宇春、PAPI酱等也赫然在列。从网友的投票结果看,娱乐偶像明星的选票远高于科学家等长期不活跃于民众视野的专家学者。此类现象不难说明,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明星的影响力已渗入民众生活并占据较大比例。而鲜少活跃于屏幕与媒体的科学家、学术专家等为各自行业做出贡献的行业精英却鲜为人知。

流行音乐的内涵与外延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既是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时代的反射。而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正是导致流行音乐作品低俗化,流行音乐人浮躁化的根本原因。

三、病理处方

中国流行音乐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各方面配合铲除“病根”。首先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以达“清疮”效果,用法律、规定等手段清除伤口“病菌”,隔离污染。其次积极培养专业创作、表演人才,为流行音乐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入高质量音乐作品,这是对伤口“上药”的过程,只有用好药、用对药才能促使伤口的愈合。最后,在“清疮”与“上药”的基础上,发挥专业媒体人、乐评人的社会舆论引领作用,将百姓音乐审美引领到具有专业水准与艺术眼光的道路上,进而起到铲除“病根”,巩固“药效”的作用。

(一)加强市场监管

近年来,流行音乐市场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网络暴力歌曲的抵制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复杂多变的市场行情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多方面介入。

偷税漏税在娱乐圈、演艺界并不是时下兴起的偶然现象,早在十几年前就不乏这样的案例。然而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此类现象不但没有杜绝反而更加猖獗。看似繁荣的娱乐消费市场,实质上依旧是流量歌星占据主流的商业化市场,充斥着假唱、假演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同时音乐版权问题也是当下流行音乐界一直尚未解决的巨大隐患。如果不加强对原创音乐的版权保护,就会扰乱正常的市场运行模式,音乐创作的源头出现问题后更会引发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除却某些明星自身的问题,薄弱的市场监制是否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基于以上种种,笔者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各类演出审批制度,强力打击违法行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类文化产业。要想作品既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又具备商业运作价值,除专业音乐人的努力外,更需要政府的介入与扶持。

(二)培养专业人才

“口水歌”、“快餐音乐”的出现与创作人的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只有切实提高音乐创作人的专业水准,才能从源头上改善流行音乐作品的质量。除此,良好的音乐感知力与专业的音乐技能也应成为流行音乐表演者必备的素养。

构建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对流行音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要想成为为流行音乐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中流砥柱,高校流行音乐的理论教学体制也应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教材编用、师资培养等都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各高校应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艺术涵养与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维护流行音乐健康发展为己任,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出高精尖的艺术人才。

(三)专业批评介入

健康的流行音乐生长必然离不开正确的音乐欣赏引领者、音乐表演的批评者,当下流行音乐圈充斥着大量不懂音乐只关注热点绯闻的娱乐记者。而偏颇的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普通百姓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更会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走向,引上一条只有明星绯闻、快餐音乐的低俗之路。应加强专业乐评队伍的建设,给健康音乐批评以生存发展的平台与空间。当下这个鱼龙混杂、鱼多龙少的流行音乐领域,亟需有专业水准、艺术素养、清晰逻辑、善于引导、敢于批评与尊重艺术的专业乐评团队,为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做出积极的贡献。

流行音乐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也随时可能带来各类负面影响。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社会层次、各方面政策、各类型音乐人才之间的共同努力。唯有不断自我检讨、虚心接受“忠言与良药”、拒绝“傲慢与偏见”,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但愿在各方协作、努力下流行音乐留给这个时代的不再是肆意横行苍白无力的快餐音乐,而是触动人心的经典之声。

注释:

[1]《明日之子》第二季节目中评委华晨宇原话。

猜你喜欢

病根歌星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一秋三分寒 病根最难缠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都有前途
缺乏技术沉淀成病根
病根在这
令人瞩目的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