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仁义”“中庸”与公共关系

2019-06-25于小然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仁义中庸公共关系

于小然

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深深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其中的一些观点延伸到公共关系中,具体表现为:“仁爱”是公共关系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起点;“中庸”是公共关系的方法论。因而,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对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原则的构筑有着重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公共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的公共关系发展中,更应将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儒学文化向前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可以从理论角度指导着公共关系,促进公共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公共关系;仁义;中庸;儒家

一、“仁义”与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任务是协调行为主体与其他各类公众之间的关系,任何公共关系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都必须始终确立公众利益至上的信条,才能取得成功。因而公共关系的出发点是公众的利益。同样,关心他人、关心公众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力主仁政,所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可以说是孔子关于“仁”的种种界说中最本质、最扼要的概括。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就是仁的具体表现。儒家认为国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就必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其中蕴含着为天下百姓谋求利益是一切的根本的思想。儒家思想认为“仁者爱人”“泛爱众”“仁者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待人,不但自己是人,别人也是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贯彻“爱人”的原则,并且要关心他人,爱他人,尊重他人。“仁”是人际交往的最高道德原则。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若双方发生矛盾,应该通过协调、沟通,怀着“仁爱”之心,以“仁”作为公共关系的起点,使对立双方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促进矛盾的解决,推动公共关系的发展。孟子则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发挥了系统的仁政学说。贵民、重民是他的仁政主张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公共关系要求一方面组织将信息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公众将意愿和信息反馈传给组织,形成双向沟通。以此达到和谐的状态。儒家历来把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谐调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事环境与组织环境放在首位,这恰恰同公共关系活动所追求的美好目标相一致。正是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公共关系称为是一种追求“人和”的艺术。即儒家所言的“人和”思想体现了公共关系的精神实质。首先,是儒家的“人和”思想中的推己及人原则。在公共关系中被称为“黄金法则”,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儒家的“人和”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终。如在“仁”中体现出来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儒家要求人们先自处于仁,再处人于仁。在义利观上,儒家则主张先利人后利己。对于“礼”儒家则要求先律己后律人,使整个社会形成为一个礼治的社会。总上可知,儒家所言的“仁”、“义”与“利”、“礼”等等,他们彼此相互联系,以仁为内在精神,以义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形成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或伦理规范。

今天,我们必须追溯历史,发扬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使中国的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能充分与我国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中重人情、重伦理、重道义的优秀传统,在目前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当将中国的优秀文化精神与公共关系的基本精神融合起来,建设和发展具有我国和民族特色的公共关系学。总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的是利他人、利社会的精神,这与公共关系的“公众利益”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一致的。

二、“中庸”与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其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和艺术,也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的采用的一切向内或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中庸之道是孔子公共关系思想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高标准。孔子曾经慨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最好的道德方法,最高的精神境界。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它能“致中和”,即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讲中庸之道,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讲中庸,不是搞折中、放弃原则,不是乡愿式的好好先生。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真理和谬误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因而中庸的原则必然会高于实际。但作为一条好的原则,中庸绝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有着其实际的可操作性。“言忠信,行笃敬”就是孔门公共关系的实际规范。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胸襟,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周围的人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也就是“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孔子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所在了。现代曾有人这样评价中庸之道: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丧志;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知足而不自满;期许而不苛求;施恩而不图报;功成而不自居;沉思而不迷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草率;审慎而不犹豫;执着而不拘泥;传统而不守旧;温和而不懦弱;刚强而不霸道;挫折而不气馁;休息而不停顿;批评而不中伤;赞美而不奉承;矫枉而不过正;聽从而不盲从;节俭而不吝啬;慷慨而不挥霍。可谓将中庸之德具体而微,阐释得一清二楚,毫发必现,让人毋庸赘言了。当然我们在这里提倡传统行为方法,并不是一味地为传统唱赞歌,再去犯“凡是”的错误。中庸之中所暗藏的和后来孕育其中的民族的劣根性因素,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猜你喜欢

仁义中庸公共关系
中庸自明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仁义不过是“客栈”?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论孟子“居仁由义”的壮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