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钦向:一颗初心扬风范

2019-06-24李中迪王颖实习生朱娜张婷王颖

当代贵州 2019年49期
关键词:修文县修文西门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中迪 王颖 实习生 / 朱娜 张婷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王颖

贵阳市修文县有一位92岁的老兵,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刘公公”。

在抗战时期,他奋勇抗敌,先后在部队当过通讯员、侦察员、侦察参谋、营参谋长等职务。

解放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1985年6月从工作岗位离休后,他用20年时间,一个人为沙溪村刨出一条通往县城的毛路;捐款筹款,凭一己之力为沙溪村架起一座桥;走街串巷捡垃圾、引导群众过斑马线、当义务宣讲员……

他就是刘钦向,一名退伍不褪色的抗战老兵。

在他家朴素木门上的“光荣之家”牌匾背后,是他坚守一颗初心,一生为民奉献的无悔誓言。

一人一镐刨出通村路

离休后的刘钦向,身体硬朗,总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与人民群众分离,即使老了,我还是要和大家在一起。”

在一步一行中,刘钦向把修文县摸了个透,彼时的沙溪村,引起了他的注意。

1986年以前,修文县沙溪村通往县城只有一条林间小道,村里的孩子若要读书,只能攀越陡峭的西门坡,一趟至少要两个小时,若是遇上雨雪天气,更是寸步难行。

书要读,路要通,西门坡的行路难非破不可!

“但那时的修文尚未规划西面道路发展,反正我退下来闲着没事,就想着为大家开一条路出来。”刘钦向随即买来锄头、铁镐,挎上水壶、戴上草帽,开始了他的修路生涯。

一锄一弯腰,刘钦向这一修,便是20年。7300多个日子里,他风雨无阻,刨平路面,记不清用坏了多少把铁镐,穿坏多少双鞋,终于把700米长的崎岖山路变成了一条2.5公里长、能通汽车的毛路。

这一通,不仅便利了沙溪村,沿线的水泥厂、煤厂及周边居民也跟着受益。

毛路虽通,但刘钦向并没有因此停歇。2006年,考虑到路面不宽,过往车辆错车不方便,他便在政府的支持下,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了几十吨水泥,发动当地群众捐钱出力,把路面加宽至4.5米并硬化,还在道路两旁安装路灯,开挖排水沟。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财富也就来了。

自西门坡通行便利后,沙溪村通往县城只需10余分钟,村民们的商品买卖活跃起来了。此后,刘钦向又自掏腰包出资11400元,同时发动群众集资17320元,在山腰处修建了一座近4平方米的凉亭,方便群众休息。

募集资金架起放心桥

1997年,刘钦向在修路过程中发现沙溪村还有一个拦路虎。

原来,修文河穿沙溪村而过,近50米宽的河面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以往,河两岸的村民长期都是踩石头过河,稍一涨水,就没法过河了。”当刘钦向在村子里看到村民和孩子赤脚蹚水而过,心里很不是滋味:过河,怎么就这么难!

“我要为乡亲们修一座桥!”说干就干。但一开始,刘钦向便被难住了:没钱怎么办?设计师去哪里找?

刘钦向带着记者前往他耗费多年心血修建的路和桥,指着远方给记者介绍当年的交通情况。

他率先拿出300元,并挨个游说老干部,同时把县财政局、工商局等单位都走了个遍,最终募集到6万余元。同时,他想起老战友的儿子张建学的是建筑专业,又在建设部门工作,便立即跑到建设局,推开了张建办公室的门。

“张老二,你忙不?我有个事想请你帮忙……”刘钦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说,张建随即答应:“这是为民办实事,我义不容辞。”

资金与人才到位,事就好办了。买材料、开工……刘钦向把离退休老同志召集起来,组成了上田坝桥筹资修建工作组,自己担任组长兼工程指挥长。5个多月里,他不是在为筹集资金奔走,就是在工地上参加劳动,从未休息过一天。

“小时候涨洪水时,河水淹到腰部是常事,没有刘公公,我们早就搬家了。”在村民马洪英的记忆里,刘钦向经常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他的手上磨起了老茧,人也变得消瘦。

“他原本可以安享晚年,却把宝贵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不认识的人。我们感恩之余,更多的是心疼这位为我们无私奉献的老革命。”提起刘钦向,沙溪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洪感叹道。

1998年4月的清晨,长约50米、高约8米,可以过汽车的上田坝桥终于竣工,村民们欢呼雀跃,举行了隆重的通车仪式。

“桥有了,路通了,好日子就不远了!”热闹之中,大家围着刘钦向喜极而泣。

活着一天便干好一天

除了沙溪村的那条路,刘钦向还在2001年凭借个人的力量将大沙溪至三级电站的“断头路”盘活,与小水公路至三级电站接口衔接起来,形成一条长3公里、宽3.5米的毛路。

“刘伯一直想把修文西面交通打通,西面的西门坡在解放前作为一道防线防止土匪侵袭,交通一直不便。在解放后成为制约当地群众生产发展的瓶颈。”张建说,2001年,他调任县交通局副局长,负责规划全县交通建设,想起刘钦向多年修路修桥的经历,遂前去拜访并要求刘老一起考察环城路建设规划。

一听要修环城路,刘钦向立马挺直腰板,来了精神,随即与张建一同乘车出发考察。

几番考察下来,县交通局结合全县道路规划,决定将刘钦向之前修建的大沙溪至三级电站道路并为城市次干道,在三潮水至小河沟修一条长3.9公里的路并纳入主干道,形成西环线雏形,为西面道路骨架的形成奠定基础。

2008年,西环线正式动工,2011年正式完工。当西环线绕城而过,刘钦向的梦也终于实现。

谈及刘钦向多年来的奉献,张建坦言:“刘老一生都在奉献,年轻时他参与抗战,年老了他与闭塞交通作战,是他打掉了交通不便这一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拦路虎。”

如今,修文西面的交通早已打通,但刘钦向依旧没有闲下来。走街串巷捡垃圾、引导群众过斑马线、义务种植花草……他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仅如此,作为县聘义务讲解员,他还主动投身于全县中小学校国教课宣讲,并时常结合战斗经历向广大群众讲述革命老区史和红色历史。截至目前,他已义务宣讲300余场,成为修文县最受群众欢迎的讲解员。

“您还会干多久?”记者问。

92岁的刘钦向目光如炬:“活一天,便干好一天!”

刘钦向说,他要替已故的战友们把未完成的事情做完做好,让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青山不负英雄志,开路架桥筑忠魂。当刘钦向漫步走在西门坡的公路上,他瘦削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高大。

猜你喜欢

修文县修文西门
新时代下《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珍爱地球 修复矿山
丰收的秋天
修文县开展少年儿童走进检察机关活动
雪落西门
黄昏
修文县道德讲堂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分堂开讲
修文县企业关工委关爱孤独老人
狼心叵测
西门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