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元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民族文化课程构建

2019-06-17张晓寒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构建

张晓寒

摘 要:学校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任,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成为儿童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有效渠道。本文诣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民族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具体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作品,从基层教师的层面提出一点点浅薄的见解,力求给发展民族基础教育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基础教育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构建

一、语文学科教育的特殊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学科。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公布和施行,语文教育的人文色彩得到了更有力的彰显。“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荨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的人文性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托,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来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因而经过小学语文教材浸透民族文化价值观与态度是非常有效的路径。但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相关民族文化的课文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除了显而易见的民族文化知识,还或多或少的隐藏着民族文化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不仅有限而且在教学中还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大幅度的放大或缩小文章内容,增添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的确不太实际,所以将已有作品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是本篇文章探讨的焦点。[1]

二、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民族文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每个族群都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族群、并被本民族人们所贯通使用的言语和文字。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中的璀璨珍宝,都用本身独有的文明构成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一个民族的构成标志着一个文明体的成熟,文化总是以民族为前提,经过“人”这一载体的存在而发展传播,又因为承载了文化这一深厚根基而变得愈益平稳和严密,文化成为民族身份的代表和精神内涵的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元素,文化的进退意味着民族的生死。纵观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而云南更是如此。各民族长期的交融,形成了现存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和谐画面。各民族都发展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服饰、风俗等文明符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彼此渗透、彼此融合,共同拼贴了多民族绚烂的中国文化。[2]

2.语文教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随着多元文化的彼此融合与价值观念的互相交流,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由于年龄、科技等诸多问题会持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两者的文化观念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教材充当了桥梁的作用,可以调试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而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将教材中所提供的文化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形成公正客观的文化批判力与创新的能力。在基础教育的众多课程中,语文教材无疑能将少数民族文化传递的最为紧密,也最高效。“求同存异”的文化视野下,语文教材不仅承担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局面。多元文化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无论是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异,都能以包容的态度认识和理解合理存在的文化,以及觉大多数人不能接受但不损害社会利益的文化。教材的组成元素不仅仅要展现本民族的杰出文化,还要体现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出对不同文化都秉持着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问题

依据2011年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材要积极开发展现时代精神、富有现代意识的课文,并且课文构成要素要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以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各个民族文化呈现方式情况并不乐观,设计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或世界多元文化的相关内容少之又少,大多数只留于表面,这就需要基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很大的功夫。[3]

《欢乐的泼水节》教案民俗内容补充

1.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行政区”。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西双版纳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葱茏,蔓藤盘根错节,不少珍禽异兽,如亚洲象,犀鸟,孔雀,黑冠长臂猿都生活在这片热带丛林里。而西双版纳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树、红光树、云南肉豆蔻、四薮木、黄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等。[4]

2.民風民俗

“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人们用清水互相泼洒,希望将一年的霉运都能赶走。《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象脚鼓是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结语

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价值观,作为教材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的价值理念。而作为广大的基层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民族知识,树立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常贝贝.多元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族群文化的探究——以人教版为例[D].西南大学,2013.

[2]孙文静.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王丹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6.

[4]陈思.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构建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