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塘麻布 千年桂布 丝丝入扣

2019-06-17雷金息

旅游纵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宗夏侯销往

雷金息

六塘古镇历史悠久,自古为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富庶繁华。在当地,古时称每十华里为一“塘”,因其距桂林市区六十华里,故名六塘。

六塘盛产麻布,亦称桂布、夏布。用当地种植的青麻为原料,以纯手工织成,质料精细,光滑洁白,通透吸汗,凉爽舒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文武百官“效着桂布”

据史料记载:唐文宗时,左拾遗(古代官职)夏侯孜有感于官宦多穿华丽昂贵服饰,世风日下,于是穿着质地粗糙的“桂布”制作的衣服上朝,当即引起文宗皇帝重视,因有感于当朝文武群臣大多骄奢,于是问夏侯孜穿的是什么布做的衣服,为何如此粗糙?夏侯孜奏曰:此为桂州(桂林)六塘古镇生产之土布,外表虽粗糙,但却厚实耐穿,御寒保暖。

退朝后,文宗感慨万千,于是“亦效着桂布”。上行下效,满朝文武百官纷纷用桂布做衣服,朴实节俭之风蔚然形成。之后,长安城内的富商以及市井小民都喜欢穿用这种俭朴且保暖的桂布做的衣裳。于是六塘麻布被水陆兼程大量运往长安,成为贡品。

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六塘麻布 渐行渐远

六塘麻木传承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虽然时间在流逝,但麻布的质感始终如一。

秦世林是织麻布的老艺人。他刚满15岁就从父辈手中接过织麻布这门手艺,凭着这门手艺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养活了一个家,所以他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感恩之情。

转眼间,织麻布这门手艺在他手上已经传承了50年。几十年的织布生涯,织进了他大半辈子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六塘麻布的兴衰。

民国时期,六塘一带织麻布的人非常多,那时桂布年产最高可达5万匹。1937年,六塘共有麻布手工作坊198家,织机274架。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是解放初期至上世纪60年代末,有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学织麻布,有的甚至10多岁就开始学了。

1951年,六塘全年纺织麻布36112匹,通过麻布庄或商贩销往全国各地;1958年,建立了地方国营六塘麻布厂;1963年6月,国营厂下放到六塘镇,变身为乡镇集体企业,更名为六塘麻布社。后因故解散。

1995年,民营企业老板投资创办了六塘豆满江夏布厂,专业生产六塘麻布,职工50多名。产品大部分销往韩国和日本,一时供不应求。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前后,六塘麻布还是一种奢侈品,是年轻人结婚时必需的陪嫁品和聘礼。

6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纺纱业飞速发展及化学纤维的大量生产,曾一度供不应求的“桂布”逐渐被冷落,昔日的麻田如今种满了水果蔬菜。曾经名噪一时的六塘麻布,如今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文宗夏侯销往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我的三北
想人人
太行明珠将方便小米粥销往28个省
福伊特将上调销往北美的造纸机织物价格
别惹葡萄
这家企业苦练“内功”,将茶粕销往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现又进军国内虾蟹市场
销往阿拉伯地区、印度和拉美的广彩瓷
金华山上寻“文宗”
玫瑰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