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探析

2019-06-17李永华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5期
关键词: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新时代

李永华

摘 要 进入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和实现强国目标的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我国发展方式、主要矛盾的改变,基层群众意识形态也变得多元复杂。针对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缺乏系统性、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统筹考虑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努力创造群众认识条件、完善群众教育传播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时代 基层群众 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李永华,中共勐腊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07

一直以来我们党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又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及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基础上,要求不断深入认识和巩固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防线。目前基层群众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尚未深入展开,基层群众对意识形态认识不足,主流意识不能占据主导地位,而非主流意识却非常盛行。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时代化、信息化、大众化,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主流的引导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党必须打好的一场持久攻坚战。

一、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基层群众缺乏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

中国社会的口头禅“随大流”,害人又误国,它教唆人跟着世风跑,对时兴文化不辨雅俗不问是非,昏头昏脑地接受同流合污地跟随。而世风是一种多变的东西,越是时尚往往越是短暂,一阵风过后只能慌乱地收拾残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网络、智能手机等丰富了群众日常生活,群众的认知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许多情况不容乐观。许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只有口头上的认识,只知其字不知其意,认为这些理论都是高高在上的,是党员领导干部们应该关心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太多联系,没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另一部分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认识不高,理解上存在偏差。

(二)部分基层群众缺少对意识形态教育学习渠道的了解

虽然新时代的社会互联网、智能手机都已经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但在群众了解意识形态相关知识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渠道。信息网络、教育书刊、硬件设施等在宣传意识形态知识方面力度不够,很多新闻客户端、当地图书馆都缺少特定专题板块宣传意识形态教育知识,很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工作,宣传形式浮于表面。

(三)部分基层群众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的意识不强

基层群众由于各种理论知识储备不全面,对各类事件的认知和评判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很多人喜欢赶时髦生怕跟不上潮流,一旦什么事物流行总要想方设法沾染一点,也考虑这种时兴的新事物是黑是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古老的寓言至今依然占据着群众们的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交织发展的今天,微信、微视等社交软件的碎片化信息,极易混淆、误导基层受众。许多群众对一些负面的信息关注度和兴趣极高,如对微信圈出现一些极端的恐怖暴力、色情低俗、舆论谣言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和国史、丑化国家领导和英雄人物等方面信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认识模糊,处于娱乐的思想,就将这些信息肆无忌惮的转发到网络和朋友圈,而且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给整个社会人民群众对价值观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和日常生活缺少联系

随着群众日常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同时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长久以来缺乏对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的关注,以至于目前理论研究方向更多关注于群众非日常生活领域,导致群众缺乏对意识形态的认知。此外,群众普遍长期受到传统政治宣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眼里更多地是一种政治符号,缺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在群众生活领域中传播渠道不健全

1.传播形式比较强制单一,缺乏亲和力。一直以来群众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普遍长期受到自上而下政治模式的影响,宣传表述上存在着教条化、标语化特点,亲和力不足,群众不容易接受。即使花费众多方资源来大力宣传教育,因流于形式主义其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导致了理论和群众实际生活分离情况的出现。

2.传播话语方式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在话语方式上专业性词语使用过多,方式过于正规,缺乏感染力,以会议文件传达、空喊口号式的宣传随处可见,在如何把党的各种理论、大政方针政策群众化、通俗化的讲进群众心里的方法不多。

3.传播渠道不够多样有效,缺乏吸引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不同媒介具有不一样的特点,比如报纸的公布性和告知性,存在着不够生动和及时的缺点;广播的时效性,受众较为固定,覆盖范围较小;电视接受的群众存在着不确定性;网络等新媒体,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宣传意识形态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路径思考

(一)创造条件,强化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识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壮大主流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群体对事物好与坏主观与客观的评判,都必须建立在认知和实践及获得的基础上来定性的。意识形态思想能否被群众所接受,就要让群众基本能知晓意识形态的概念、价值、地位、危害等内容。如何让意识形态深入基层和群众做到全覆盖,当前就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作为头等大事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己任,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传方式上不断破旧立新,要在如何讲才能让群众有所接受、有所收获、有所行动等方面下功夫。

2.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坚定信念。在任何时代意识形态宣传都不能仅靠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思想价值必须要体现出生存所必备物质条件。纵观历史,人民是根据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来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思想的。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各项政策的制定及创新时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把意识形态转变为具体的惠民政策,处理好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的矛盾,一定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群众才能在心理认同和行动做到一致,才能让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

3.强化担当意识,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在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尖锐、激烈的今天,要做到长期抵制和批判社会中的错误思潮。特别面对群众在错误思想诱导而又无法判断时,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挺身而出打头阵、敢于亮剑,敢于当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要发挥作用,疏导舆论、掌握群众、凝聚人心,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使群众在文化多元发展中,既愉悦身心,又不迷失方向。有力维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意识形态教育,侧重群众日常生活

1.完善理论融合群众生活素材。如果说意识形态理论是精髓,那么群众日常生活素材就是鲜活的血肉,要有效融合理论和群众生活素材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理论宣传要考虑群众生活实际才能够真正起到正确指引作用。同时,还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群众产生互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贴近群众生活,找到意识形态理论和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结合点,真正做到完善理论融合群众生活素材。

2.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宣传意识形态。要关注并深入群众实践研究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及时全面客观解释和引导。基层由于受特殊环境影响多种思想文化相互并存、相互激荡,造成了部分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腐朽、落后、低俗的现象。意识形态性质决定它核心的宣传方式是顺水推舟,必须向群众讲明白哪些需求是合理与不合理,哪些困难是目前能够解决或需通过一定时间努力才能解决,力争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大量事实证明群众生活是意识形态创新及发展的来源,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在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指引,把起源于群众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更有生命力。

3.深化道德建设,筑牢精神家园。进入新时代要让群众正确完整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基层乡村文化建设,鼓励广大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群众广泛的文化实践活动,让文化作为一种爱好走进群众,走进生活,更好的将中华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身边的好思想、好故事和好声音。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发扬勤俭节约、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地方及身边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文化新品牌。

(三)完善群众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机制

1.传播衔接要完整化。意识形态教育要有完整的传播途径,要在形式上做到转变,调动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工作,在宣传者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疏通渠道,鼓励群众发表言论,真正摸清楚群众存在困惑的根源并给予解答困惑,让群众更好地理解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

2.语言方式要生活化。随着物质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因此,要根据群众特点研究制定差异化的宣传方式,牢牢抓住群众的现实需求,创新出大量方向正确、立场坚定、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直面现实、内容鲜活、富有思想的理论作品、新闻作品、文艺作品,用通俗易懂的群众生活语言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活化,真正增强意识形态理论的亲和力及影响力。

3.传播渠道要网络化。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以舆论斗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而且警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变成我们的“心头之患”。面对规模达8亿之多地中国网民汇聚网络空间,决定了网络和社会舆论管理重要的是疏而不是堵,古代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因此,要紧紧抓住应用网络可以使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的现实,加强网络平台创新向纵深发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把意识形态思想春风化雨般传播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及生活常规中去。同时,在宣传群众上把焦点对准基层,让传播教育在网络平台上更好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用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事例充分反映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意识形态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态的,而是联系发展的。面对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缺乏认识、渠道单一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及广大马克思主义宣传者要以群众日常生活为导向,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注重引导工作的具体化、形象化,要主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宏观大势为周边琐事,将民心串联,让精神共响,唱响时代主旋律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前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唐爱军.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 (6).

[3]张崇飞.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的困境及成因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7).

[4]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5]陈德祥.话语理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7(2).

[6]贾会泽.关于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意识形态新时代
浅析如何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