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对痤疮的认知度调查

2019-06-12于瑞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皮肤科护肤品痤疮

于瑞星 ,沈 雪 ,竞 艳 ,李 锘 ,崔 勇 ⋆

(1.中日友好医院 皮肤病与性病科,北京 100029;2.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皮肤性病科,合肥 230022)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痤疮患病率约为88%~94%[1]。痤疮典型皮损包括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部分患者在病程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性和(或)增生性瘢痕,甚至可出现瘢痕疙瘩,对患者的社交、心理、美观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2]。痤疮发生主要与性激素水平失衡、皮脂分泌过多、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等先天因素有关,且日常生活习惯会影响痤疮的发生,因此对痤疮认知度、诱发因素、既往治疗等因素进行调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参与调查人群信息

纳入标准:①在北京居住>3年;②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③能够独立且有意愿完成问卷调查;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53名期居住地在北京(>3年)的痤疮患者参与调查,年龄 14~46岁,平均 24.96±4.81岁,其中男性占19.61%,女性占80.39%;汉族90.85%,其他少数民族9.15%;已婚16.34%,未婚83.66%。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小学0.65%,初中1.96%,高中及中专3.92%,本科及大专56.86%,研究生及以上36.60%。

1.2 问卷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2018年4月27日~8月10日,对来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分部患者填写,不懂之处可询问就诊医师,不允许诱导;第二部分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填写。参与调查的医师: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双人录入,不一致之处核查原始资料,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痤疮患者对痤疮的认知度

在调查的153名患者中,有47.06%的患者认为了解痤疮,且主要通过专业医生咨询(43.79%)、网络(81.17%)、书报、杂志(24.18%)、朋友、亲人告知(22.88%)、学校获取(8.50%)等方式了解痤疮。患者认为医生指导用药(90.20%)、充足睡眠(89.54%)、皮肤清洁(80.39%)、功效性护肤品(57.51%)、防晒(57.51%)、舒缓压力(75.82%)、加强运动(75.82%)、改善饮食(79.74%)、大便通畅(74.51%)可预防/改善痤疮。

2.2 痤疮诱发因素调查

如表1所示,83.74%女性患者认为月经期痤疮加重。患者认为便秘(79.09%)、不正确护肤(86.27%)、遗传因素(67.97%)、经常熬夜(92.81%)、过度劳累(85.62%)、使用彩妆产品(69.93%)、生活环境改变(78.43%)、使用电子产品(79.09%)可引发和(或)加重痤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日晒(75.16%)、压力(93.46%)、情绪(96.08%)可不同程度的加重痤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饮食方面,认为油腻饮食(96.32%)、甜味食品(58.17%)、辣味食品(83.01%)、海鲜(49.02%)可加重和(或)引发痤疮,有31.37%的患者认为奶制品可加重痤疮。

2.3 身心健康影响

表2示,只有5.88%患者发病后完全不会感到紧张焦虑,12.42%患者完全不会变得容易烦恼或急躁,40.52%完全不会出现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或睡眠过度。关于痤疮对哪些方面造成影响或阻碍,有外貌(83.66%)、情绪(61.44%)、社交(52.29%)、工作(24.84%)、学习(22.22%)、婚姻(13.73%),只有2.61%患者认为痤疮对自己没有影响。。

2.4 患者治疗情况调查

调查的患者中患病后首选的处理方式如下:不予任何治疗(15.03%)、自行挤压(23.53%)、自行购买痤疮治疗的药妆(24.84%)、美容院治疗(0.65%)、喝“凉茶”或使用民间秘方(1.96%);患病后只有33.99%的患者医院就医或到正规医学美容机构治疗。33.34%的患者既往系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痤疮,37.91%外用过抗生素。在医美方面,未接受过任何理化/医美治疗的患者占76.47%,化学剥脱为10.46%,激光治疗为2.61%,红蓝光为15.03%,光动力为0.65%。患者认为最理想的治疗方式为外用药物(59.48%),其次为口服药物(16.99%)、化学换肤术(10.46%),粉刺挤压及红蓝光、激光、光动力治疗不足5%。接受上述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安全(60.78%)、觉得有效(52.94%)等。在调查的患者中,72.55%患者使用普通护肤品,20.92%使用功效性护肤品,6.54%不使用护肤品。患者最想了解痤疮的知识依次为如何治疗(76.47%)、如何护理皮肤(70.59%)、如何预防(62.75%)、发病原因(52.29%)等。

表1 痤疮加重因素调查结果统计 n(%)

表2 痤疮患者情绪睡眠调查表 n(%)

2.5 医生调查问卷部分

本调查研究人群发病年龄在10~38岁,持续时间为1~24年。64.71%的患者为油性皮肤,19.61%为混合皮肤,9.15%为中性皮肤,5.23%为干性皮肤,3.27%为敏感性皮肤。痤疮好发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面颊(79.74%)、额部(41.83%)、口周(25.49%)、下颌(22.22%)、鼻部(9.80%),颈部、胸部、背部不足5%。皮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炎性丘疹(81.05%),粉刺(39.22%)、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25.49%)、脓疱(24.18%)、结节囊肿(15.03%)、凹陷性瘢痕(6.54%)、增生性瘢痕(0.65%)。

医师为61.44%患者选择系统使用抗生素,66.67%外用抗生素;医学美容方式依次为化学换肤术(70.59%)、激光(13.73%)、红蓝光(12.42%)、光动力(8.5%)。医生为84.97%患者选择保湿类产品,控油类为85.62%,舒敏类产品为8.50%,防晒类产品为2.61%,另外1.31%患者未选用护肤品。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患者外貌、身心健康等,了解患者及医生对痤疮的认知度、诱发因素、治疗方式等尤为重要。痤疮主要累及青少年和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因此在临床治疗痤疮时需要考虑花费、交通、便捷性、患者预期、身心健康、瘢痕、副作用、既往治疗及方案可持续性等因素,以便更好管理患者。本调查的人群中,患者主要通过网络了解痤疮相关知识,其次是医生咨询,因此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在网络发表相关科普文章,以便更好普及痤疮知识,减少患者就诊误区。

3.1 痤疮诱发因素

参与本调查的人群主要长居北京,年龄在14~46岁,女性占80.39%,其中>25岁患者占49.02%,在皮肤科门诊中所占比重很大。提示女性对痤疮的治疗需求大,另外也说明痤疮不仅发生于青少年,在常累及超过25岁的女性人群,这与既往研究报道[3,4]一致。Poli等[5]研究发现女性迟发型痤疮与月经周期相关,可能机制是月经期、排卵期激素水平变化可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本调查对象中女性123名,其中83.74%认为月经期痤疮加重。调查结果提示,67.97%~92.81%认为便秘、不正确护肤、遗传因素、经常熬夜、过度劳累、使用彩妆、生活环境改变、使用电子产品均会不同程度的引发和(或)加重痤疮,其中遗传因素[6,7]、过度劳累[8]、使用彩妆、不正确护肤[9]在既往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报道,但便秘、经常熬夜、生活环境改变、使用电子产品既往未见报道。本调查结果发现上述因素会加重痤疮,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排除干扰因素。

本研究发现75.16%患者认为日晒可不同程度加重痤疮,且既往研究也报道了日晒可加重痤疮病情[3],因此临床医师应嘱患者避免日晒,既可减轻痤疮临床进展,又可减少炎症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的概率。但有研究报道大多数防晒产品油性大,易形成闭塞薄膜导致粉刺形成,进而加重痤疮[3],因此对于痤疮患者,应选择油性较小的防晒产品或物理方式防晒。除上述因素外,本调查提示:油腻食品(96.32%)、辣味食品(83.01%)、甜味食品(58.17%)、奶制品(31.37%)也会不同程度加重痤疮,与既往研究报道[3,10~12]一致。高糖饮食会加重痤疮发生,可能与其引起高胰岛素血症有关;低糖饮食可能通过降低脂肪酸的不饱和性影响脂肪酸的组成来改善痤疮[11]。全脂或脱脂牛奶的摄入可通过Mtorc1通路、IGF-1等信号通路增加皮脂分泌,进而加重痤疮[11],本调查有31.37%的患者认为牛奶摄入可加重痤疮,因此在门诊中应嘱患者发病期减少牛奶的摄入。此外,咸味食品、苦味食品、酸味食品、热烫食品证据不足,还需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本研究中有患者认为海鲜食品可加重痤疮,可能与中国传统医学观点“海鲜为发物”有关,但既往研究报道海鲜食品、水果蔬菜因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对痤疮有预防作用[13]。

本调查中93.46%的患者认为压力会加重痤疮。其原因是压力增加神经肽和性激素释放,进而参与痤疮的发病[14]。患者发病后可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目前也已有研究报道痤疮甚至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建议医院设立痤疮专病门诊和多学科联合门诊,加强痤疮患者的综合管理,倡导自我减压、劳逸结合、心情舒畅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防止痤疮复发及康复有重要意义。

3.2 痤疮的干预措施

患者认为最理想的治疗方式是外用药物,其次是口服药物、化学换肤术,接受上述治疗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有效。33.24%患者既往系统使用抗生素治疗痤疮,37.91%外用抗生素,有文献[14]提示抗生素应用普遍可促使痤疮丙酸杆菌和葡萄球菌耐药的发生。医生认为61.44%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生素,66.67%需外用抗生素,提示抗生素治疗痤疮在中日医院皮肤科门诊乃至全国皮肤科门诊都可能是一个主流治疗方式,因此未来预防痤疮丙酸杆菌和葡萄球菌耐药是皮肤科医生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

医学美容治疗痤疮的方式主要包括化学剥脱、激光、红蓝光、光动力等,本调查发现76.47%的患者从未接受过医学美容治疗,可能与其价格昂贵、存在潜在风险等有关。研究发现含有过氧苯甲酰、壬二酸、烟酰胺、乙醇酸等治疗痤疮成分的护肤品可有效预防痤疮发生,但含有十四烷酸异丙酯、羊毛脂、硬脂酸丁酯、硬脂醇、油酸等保湿成分容易引起粉刺[9,15]。另外功效性护肤品可修复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及减少使用维A酸类药物后出现的红痛刺激等症状[16],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为患者推荐功能性护肤品和不容易产生粉刺的保湿产品,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好管理痤疮患者。在本次调查的患者中,有20.92%的患者选择使用功效性护肤品,但医生几乎为所有患者推荐了保湿类产品和控油类产品。

3.3 痤疮的发病特征

本调查发现油性和混合性皮肤的患者占84.32%,与文献报道[17,18]一致。刘林菁等[17]发现油性皮肤类型是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痤疮最常分布于面颊(79.74%)、额部(41.83%),郭明义等[18]研究表明福州地区在校大学生痤疮发病部位最多的也是面颊,占总样本量的31.3%;其次是额部28.4%。另外,痤疮最常见的皮损是炎性丘疹(81.05%)和粉刺(39.22%),与 George等[3]研究发现痤疮最常见的皮损类型为丘疹(72.7%),其次为粉刺基本一致。痤疮是一种毁容性疾病,本研究发现痤疮后瘢痕、炎症后色素沉着、红斑3种皮损类型对患者影响较大,因此及早治疗痤疮,防止痤疮反复发作,避免色素沉着及瘢痕也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

本研究调查人数较少、男女性别偏移明显、有地域限制,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以后有条件开展多中心流行病研究,以便更好了解痤疮患者对痤疮的认知度。另外开展本调查研究的临床医师3名,对患者的治疗干预可能存在偏倚。

(致谢:感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团队提供的问卷。感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皮肤科护肤品痤疮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实话实说,护肤品有平替吗?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打造植物护肤品,你得先懂中医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让你瞬间拥有幸福感的Beauty gtems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