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童晏殊的副作用

2019-06-11李开周

环球人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晏殊神童进士

李开周

先讲一个故事。

宋真宗即位不久,江西少年晏颖跟着他的哥哥来到京城,一起参加朝廷举办的神童考试。哥哥成绩好,顺利考中神童,被真宗皇帝亲自接见,特旨授予“同进士出身”的学位。晏颖的成绩稍微差点儿,虽说通过了考试,但是没能获得学位,只获得了在翰林院读书深造的机会。

晏颖不敢懈怠,发奋攻读。多年后,宋真宗的皇后召见他,让他写一篇《宫沼瑞莲赋》。他抖擞精神,使出洪荒之力,将这篇赋写得神完气足,妙笔生花,得到了皇后的赏识和赏赐。

晏颖兴高采烈,捧着赏赐出了宫,回到他和哥哥下榻的寓所,向哥哥报喜。哥哥还没来得及祝贺他,更大的喜事降临了——宫中太监赶来传旨,说皇后已经让皇帝批准,授予他“同进士出身”的学位。

晏颖听到这个喜讯,转身走进里屋,反锁房门,半天也不出来。哥哥在外面拍门,他不开。喊他的名字,他不答应。哥哥急了,破窗而入,发现他竟然死了。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张纸,纸上写着两首诗。

第一首:“兄也错到底,犹夸将相才。世缘何日了,了却早归来。”

第二首:“江外三千里,人间十八年。此行谁复见,一鹤上辽天。”

这两首五言诗通俗浅白,洋溢着谢绝尘缘的道家气息,是他的绝笔。那一年,晏颖18岁,他的哥哥23岁。

晏颖的哥哥是谁呢?他叫晏殊,是宋朝最著名的神童。有晏殊这样的神童哥哥,是晏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18岁是最鲜活的年纪,如此青年才俊,获得皇后赏识,正是辉煌人生的最好起点,怎么突然就死了呢?宋人笔记《道山清话》记载了晏颖的死,也记载了他死后的结局:“章圣御篆‘神仙晏颖四字,赐其家。”章圣即宋真宗的那位皇后,谥号章献明肃皇后,芳名刘娥。宋真宗晚年多病,这位刘皇后独揽大权,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的女皇帝,正是她召见了晏颖,也是她让真宗授予晏颖学位的。《道山清话》认为,晏颖可能是神仙转世,他进京考神童、拿学位,那是来渡劫的,如今神童已考,学位已得,俗事已了,尘缘已尽,所以摆脱肉身,回转天宫。正因如此,皇后尊奉晏颖为神仙,并亲手刻下“神仙晏颖”四个字,赐给他们晏家。

神仙是不存在的,晏颖肯定不是什么神仙,《道山清话》的作者要么迷信,要么是往晏颖脸上贴金。照我们现在的推断,也许晏颖有心臟病,得知自己学位到手,仿佛中了千万大奖,兴奋过度,心律失常,一口气上不来,挂了。至于书桌上那两首绝命诗,也许是后人以讹传讹,偷偷补上的戏路。

朋友们可能会犯嘀咕:不就一个学位嘛,值得那么兴奋吗?

确实值得。

晏颖和他哥哥晏殊被授予的学位是“同进士出身”,属于较低等级的进士。我们知道,进士分为三等,头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才是同进士出身。但不管哪个等级的进士,都非常难考,一旦考上,做官的几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宋朝人考进士,程序繁杂,门槛很高,要参加州县考试、省级考试,通过这些地方考试,选送京城,再参加礼部考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能走完整个程序并获得进士学位的考生可谓万里挑一。晏颖特别幸运,他压根儿没有参加地方考试和礼部考试,直接进京考神童,再机缘巧合地为皇后写一篇文章,就成了进士,您说他能不兴奋吗?

当然,晏颖的哥哥晏殊更幸运,刚考上神童就成了进士,不像晏颖那样还要等上好多年,称他为“大宋第一神童”也不为过。

宋朝所谓“神童”,是经过朝廷认证的,要通过专门的考试进行选拔。这种考试在宋朝叫作“童子科”,最初每两三年考一次,后来每年考一次。考生都是小孩,年龄在10岁上下,先参加笔试,再参加面试。笔试主要是默写《春秋》《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面试主要是考察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吟诗作赋的水平。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戴红倩 / 绘)

北宋前期考进士,几百个考生才能取中一个,录取率极低;而童子科的录取率要高得多,每几十个小孩报名应考,就有一个能被取中。不过,被取中的神童一般赐“童子出身”,可以荣耀家门,不能做官,想做官还得再考进士,所以并不太受关注。晏殊14岁那年带着弟弟进京考神童,顺利考中,竟然被赐“同进士出身”,小小少年与进士们平起平坐,等于是打破了先例,拔高了童子科的地位,也让晏殊成了宋朝少年以及绝大多数望子成龙家长心目中的成功典范。

晏殊飞黄腾达,宣麻拜相,使他的平民父亲和平民祖父都被追赠“太师”“尚书”“国公”等高官厚爵,绝对是光宗耀祖;可他的儿子们却不思进取,或者胡作非为,又败坏了晏家的门风。

晏殊确实是成功典范。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普通的衙役,母亲是个普通的村妇,从他父亲往上数四代,代代都是农民,没有人中过进士,更没有人当过官。他兄弟四人,大哥名叫晏融,自幼苦读,曾经在地方上参加科举考试,第一场就被刷下来,只得灰溜溜地回家种田。晏殊是老二,天资聪颖,6岁就能写诗,13岁就得到地方官的举荐,14岁进京考神童,获赐“同进士出身”学位,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变了家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江西老家许多平民的教育观念。

晏殊获赐学位后,先是被选到翰林院深造,然后被派到东宫陪伴太子读书,接下来迅速升官,28岁成为帮皇帝起草圣旨的“知制诰”,30岁成为皇帝的高级智囊“翰林学士”。32岁那年,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晏殊作为当年伴读东宫的旧臣,官位升得更快了,35岁就进入权力中枢,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枢密副使。宋朝最著名的清官包拯也当过枢密副使,但那时候已是63岁高龄。刚过而立之年就能进入权力中枢的北宋臣子,恐怕只有晏殊一个人。

晏殊成名早,做官早,没有在底层官场大酱缸里浸泡过,故此为人直爽,有一说一。《梦溪笔谈》里记载,他考神童的时候,发现考題是以前做过的,就对皇帝说:“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皇帝听说别的官员下班后都去吃喝玩乐,只有晏殊带着弟弟闭门读书,所以选派他到东宫陪太子,他毫不隐瞒地说:“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意思是他一样喜欢吃喝玩乐,只因没钱,才不得不闭门读书。

晏殊出身贫寒,过惯了苦日子,所以相当俭朴。欧阳修是他的门生,在《归田录》中描写过他的饮食习惯:切半张面饼,放一根麻花,卷起来吃,面饼就着麻花,不要菜。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第103卷也描写过晏殊的节俭:平常写完书信,将没字的地方剪下来,留着下回再用。

可惜的是,晏殊辉煌的人生没有被子孙复制,他正直和俭朴的品行也没有被子孙继承。他一生娶过3个妻子,生了8个儿子。这8个儿子基本上都没什么出息:大儿子早卒;二儿子花天酒地,嫖妓被抓现行,丢了乌纱帽;四儿子贪污腐败,办事能力差,敛财能力强,遭御史弹劾;只有七儿子晏几道才华出众,擅长填词,45岁之前浪荡江湖,像柳永一样与歌妓为伴,45岁之后才被宋神宗赏赐官职,派往河南许州许田镇当一个小小的镇长(镇监)。现在网上说晏几道14岁中进士,那是把他和他爸晏殊搞混了。事实上,晏殊只有一个儿子中了进士,就是贪污腐败被弹劾的那个四儿子。

晏殊的成功对家庭影响很大,不过我们很难说清那些影响是好还是坏。他飞黄腾达,宣麻拜相,使他的平民父亲和平民祖父都被追赠“太师”“尚书”“国公”等高官厚爵,绝对是光宗耀祖;可他的儿子们因为他在权位和财富上打下了基础,变得不思进取,或者胡作非为,又败坏了晏家的门风。再想到本文开头那个故事,晏殊的弟弟晏颖之所以暴毙,或许也是因为受到了晏殊的刺激——哥俩同时考神童,哥哥一出手就拿到学位,弟弟等了好多年还没有学位,能不憋屈吗?学位到手后能不兴奋吗?兴奋过度能不暴毙吗?

晏殊的成功也影响到了他们家乡的教育风气。据宋人笔记《避暑录话》记载,自从晏殊考神童而得官以后,江西少年一群一群地进京考神童,平民百姓渴望自家孩子能考中,将孩子和书放进竹篮里,高高地吊到树上去……为什么要吊到树上呢?因为那些家长认为,树那么高,篮子那么窄,孩子只能乖乖地缩在里面读书。只可惜,如此苦心,却连一个神童也没有培养出来。晏殊本人,倒是多年身居高位,重病缠身时还能受皇帝礼遇。在神童里,算是难得的光环到底、善始善终了。

猜你喜欢

晏殊神童进士
晏殊换题
四进士(上)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
都是神童
刘晏七岁为官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