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6-11兀光波

时代汽车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高职院校

兀光波

摘 要: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行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了“互联网+”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及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汽车产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规格要求随之不断提升。为了适应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培养适合未来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对未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迫在眉睫。同时,“互联网+”时代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开放、多元的教育观念,现代、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学习模式得以实现。随着“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融合,对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从“互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升级转型以及“互联网+”的教育技术两个方面,面向 “互联网+”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为使“互联网+”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化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效提高“互联网+”时代下人才的专业素养及技术能力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2 “互联网+”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2.1 “互联网+”时代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车载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迅速发展让汽车产业的厂商认识到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可以产生新的价值。在汽车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重点是车载控制系统和车载信息系统两大方面。但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仍旧着眼于培养掌握汽车构造原理、汽车检测维修方法及相关设备使用的基本知识,具备对汽车检测、诊断、维修设备进行正确选择、运用与维护能力,从事汽车维护、汽车性能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针对电控技术、传感器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性能检测技术开展教学。侧重于汽车自身电控技术实现,但缺少汽车本身与其他外部载体的互联技术。在此背景下,必须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修订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工作。

2.2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互联网+”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其开放性和共享性更好。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学校这一封闭式的物理空间内,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只能局限于教室、实训室以及图书馆。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一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学习掌握专业、课程、兴趣相关的知识及信息,这也必将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

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促使现代教学手段更加趋于丰富化、多元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 创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實意义

3.1 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新型汽车产业需求侧相对接

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发展趋势,未来汽车的故障类型与检修方法将不同于传统汽车,汽车行业企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索创新“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互联网+”保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新型汽车产业需求侧的有效对接,可为高职院校培养满足未来汽车产业需求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提供方法依据。

3.2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资源更为开放,获取也更为便捷。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学习掌握专业、课程、兴趣相关的知识及信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元。因此,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特点,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模式,将“互联网+”嵌入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有效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以适应并满足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4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可以以简化的公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表示。针对“互联网+”推动产业升级而带来的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以及“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网络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改革研究。

4.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开展企业调研,预测分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汽车行业企业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岗位进行重新规划,并依据岗位特点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确立岗位技能与素质要求,重新定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4.2 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取及分解,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表的构建以及新建课程与原有课程的有效结合,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置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训项目,依据工作过程重构、序化课程,并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认知规律以及高职教育特点,构建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实训项目体系框架,厘清各主要课程、实训之间的先后次序,编制专业教学计划表,构建完成专业课程体系。

4.3 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4.3.1 结合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特点,以及重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微课、慕课(MOOC)等为代表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线上教学模式应用,以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使优质课程资源在受教育者之间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将传统线下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4.3.2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学生的行为特点、偏好和学习过程,并依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全面掌握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展差异化教学,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指导,保证“因材施教”的有效实现。

4.4 网络评价体系构建

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系统化的教学网络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实现市场、网络以及高职教育在互联网评价系统中的高度融合,并将评价结果实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科学运转提供保障。

5 总结

5.1 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主动与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接,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引领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5.2 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促进课程体系现代化,以推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相对接。

5.3 与时俱进,树立、推广“互联网+职业教育”理念,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满足不同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化需求,最大化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用。

5.4 通过系统化网络评价系统的有效构建,促进教育评价效率提升,同时,通过在评价结果科学统计分析中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市场、网络以及高职教育在互联网评价系统中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德良,高玉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構建[J].科技信息,2011(26):376.

[2] 汪国樑.汽车产业升级转型下的汽车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J].江苏科技信息,2016年,(3):28+32.

[3] 陶小培,晁松杰.互联网+下汽车维修业的发展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2):34+36.

[4]张振霞.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8):141+141.

[5] 闫瑞雪.中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09):119+12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