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2019-06-11罗细银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罗细银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提倡,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改革要求。师生互动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增进课堂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强调了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价值,并着眼于当前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模式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力求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历来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小学语文涉及范围广、层次梯度明显,且对于学生文学知识、理解能力、推演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培养价值,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以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也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受到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师生互动等课堂内容实效偏低,课堂存在活力较差、学习效率低的问题,亟待小学语文教师探索提升师生互动的实效。

一、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契合了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要求。师生互动模式下,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学习主体,该模式更强调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加深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其次,师生互动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素质教育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的关键要求,旨在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学科目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推动作用,推动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最后,师生互动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在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公正、平等,也渐趋和谐,在师生互动的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相互的,这有利于学生激发思维活力、主动与同学合作,打破了学生对于“权威”的盲从,也为教师增加教学途径、提升教学活力提供了新思路。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自由互动意识淡薄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推进,但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较大,部分教师仅仅将“师生互动”理解为一种“形式上”的教学任务,并未充分认识到其对提升教学效果的深刻意义,也缺乏打破传统、增进互动的主观意识。特别是一些教龄较大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权威者”“灌输者”的地位,更难以谋求教学模式上的变革,忽略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这就使师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互动方式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的师生互动中,问答模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理解能力的检验,但这种方式下可能会引发机械、单一的课堂问题,教师很难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如果教师的提问频次较高,虽然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但学生往往存在担心被提问、害怕回答不好的畏难情绪,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很难真正地激发思想活力,限制了课堂的思维范围。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成绩较为优秀、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是问答模式下教师“偏爱”的选择者,这使得成绩“后进”的学生积极性受到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不利于素质教育“有教无类”观念的推进。

(三)互动内容单一

语文作为人文社科的典型学科,其不仅仅是一项工具性的教学内容,而是涉及范围颇广、知识储备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习者沟通交流、理解感悟世界的基本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既要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又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在实践中,受限于考试成绩的直观压力,部分教师仅仅关注可以“量化”、试卷中会涉及的互动内容,仅仅将其视为一项提升学习成绩的任务,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与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三、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互动实效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师生互动模式实效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教师“一对多”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将自己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对教师也容易产生盲目相信甚至畏惧的消极心理,自然很难与教师主动交流,长此以往,课堂活力受限,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较大影响。要打破这种消极局面,教师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将师生交流视为一项关键的教学内容,让师生互动模式的活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清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主动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乌鸦喝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故事内容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会怎样取得杯子里的水?”这一问题具有较高的发散价值,但是该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高,并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很容易主动把自己带入故事创设的背景中。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下,不用给出固定的答案,而应穿插在课堂讨论中,继续引导学生说出选择该种方式的原因、具体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引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师生自主互动、有效交流的氛围。

(二)丰富互动形式

小学生知识储备不丰富,且心理尚不成熟,因此过于高深的理论教学对于其不具有使用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身心实际,选择适应其发展阶段的互动形式。小学生的思想较为单纯,且对周边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意识,教师应为其这种心理状态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兴趣的挖掘推動教学实效的提升。例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提前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让其在课余时间相互合作,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民族,并根据此收集该民族的基本资料,理解其常见的生活习俗。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足“表演”的时间,各小组展示自己了解的民族知识,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表扬各位同学主动、积极的表演的同时,也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这一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常用方式。例如,可以定期举行成语识记比赛,让学生分组写作,通过肢体演绎、文字描述等方式“猜”出想要表达的成语,并对得分较高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教师再分享一些自己认为可以提高“猜”成语效率的策略,这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模式下较为枯燥的理论教学化为轻松的游戏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的实效。

(三)把握互动的基本原则

师生互动的模式下必须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在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照顾好学生的整体进度,有效设置师生互动的梯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层层递进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敞开胸怀,真正融入师生互动的“大舞台”中去。

四、结语

综上,师生互动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具有关键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充当好教学的引导者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于淑艳.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探析[J].中华少年,2018(23).

[2]胡彪,杨斌林.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3]周丽丽.互动开创新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J].赤子(上中旬),2017(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