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积极带动积极

2019-06-11王扬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积极教学语言语文教师

王扬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完善,“民主”“生本”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趋向。尤其是语文这样的充满主观感性认知的学科,更是需要如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让学生主动、乐于思考,要想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教师一定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师;积极;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语文课是一门让学生熏陶文化、陶冶情操并且享受真善美的课。然而纵观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并未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并且得到快乐。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往往产生了很大的断层。更有教师坦言,语文课现在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学生会去钻研数、理、化,去恶补英语,对语文却没有那么多的积极性。

这样的困境,并非短时间存在,而是长久以来的“顽疾”;并非少数个例,而是普遍现象。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这样的境况,首先得进行深入的反思。

同样的课文,有的教师上起来,语文味十足,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兴味盎然,发言声此起彼伏;有的教师上来则是枯燥无味,学生听来昏昏欲睡,课堂沉闷不堪。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能力水平、态度方法等因素的差异,也与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有关。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教师之课堂教学用语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把研读教材、预设环节、书写教案作为重点。在上课时也是把完成教案上的任务作为目标,而忽略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教学,其生动性、趣味性自然大打折扣。有时候甚至为了赶进度,便直接跳过师生交流互动,以灌输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的更多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在知识、方法、能力的提升上收效甚微,更别提在学习上会有什么积极性了。这就产生了前面所说的语文课的尴尬境况了。

可以说,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很多教师常忽略一个看似不怎么重要的东西——自身在教学语言上的优化提升。从导入语到过渡语,从提问语到评价语,还有最后的总结语,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常常是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一节课上得好与坏,教学效果显不显著,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是老师要有积极的、恰当的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引导艺术。”这种引导艺术的最直观表象,就是积极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语文这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教师如果不能用言语在学生的心灵中注入生动的、积极的因子,学生是难以感受到语文之美和学习之趣的。

二、新课标对教师教学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它直接牵扯到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情怀。与其说语文是一门学科,更不如说它就是一门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真善美的艺术。

有些学科,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方法技巧。但是语文就不纯粹这样了。一篇文章学生或许能够看得懂故事情节,但是未必会体会到人物形象的特征,未必会揣摩出语句的字词之妙,未必会感受到作品的深刻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点拨。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必须用积极的语言去勾起學生聆听的兴味,推动学生思维的运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个体诱导的积极情绪能够增加个体原有的心理资源,当个体的心理资源比较充足时,个体就会在随后的行为、认知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步的成就感和被激励的满足感,才会带着积极的情绪对下一次课满怀期盼。

可见,教师在备课之时,要做好积极教学语言的构想,并在课堂上付诸实践,课后还得及时反思总结,并在下次做出改 进。在如此不断地循环反复之后,课堂教学语言自然会逐渐得到优化。

三、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化实践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下,学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这种主体意识,在学习上还是很被动地被教师“拖”着走、“推”着走。要让学生形成这种主体意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课。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活跃,就不需要教师吃力地“拖”“推”着学习了。

那么兴趣何来呢?自然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激发、鼓励、表扬。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肯定,首先会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为下一次表现得更好做好了心理准备。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肯定,一次又一次想着下一次要做得更好,学生也就在这“一次又一次”中不断获得进步,不断催发学习的积极性。

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所产生的作用。那教师该如何来具体实践积极心理学呢?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语言之中。

(一)要有积极的课堂导入语

有的教师对于导入语并没有那么重视,因此在导入语的设计上并没有太用心。其实,他们只是没有发现导入语的强大功能。有的学生在语文课开始之后,精神状态可能尚未聚拢过来。这时候就得靠积极的课堂导入语,让学生对这堂课即将要学习的东西感兴趣。

导入语的设计方式五花八门,可以结合图片来激发兴趣,可以借助影音资料来营造氛围,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小游戏来调动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或者干脆说,导入语就是激活课堂的一味“药引子”。

(二)课堂环节和环节之间,问题和问题之间也要有积极的过渡语

一堂语文课往往要兼顾听说读写,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要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等等,内容丰富,环节多杂。而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常常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了这个限制,思维就会开始疲惫,注意力就会开始下降,兴趣也就慢慢降低了。所以要让学生在各个环节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让学生对各个环节都保持着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少不了要精心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渡语。

(三)积极的提问语和评价语是课堂教学语言的核心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堂课的使命所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但学生恰恰又是很“挑食”的,问题设计得太困难、太枯燥、太复杂、太宽泛等,都无法激起他们思考的欲望,因而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懒得思考。这就使得很多时候教师抛出了问题却没有学生积極配合,到头来只能自问自答了。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细心慎重,要想清楚问什么、怎么问,用什么样的提问语。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要有效识别学生已有的能力并将其进一步发展。在课堂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着自我提升的动机。当学生看到一个自己似乎能够独立解决或者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就不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排斥感。而当他们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时,他们自然会得到成就感。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逐渐增强。让学生想回答、敢回答,甚至是乐于回答,这就是积极的提问语所要达到的效果。

当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说话艺术,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优劣所在,也要维护发言者的面子,还要顺势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这时候,积极的评价语就派上用场了。

积极的评价语并非一味地给学生说好话,说鼓励的话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的放矢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的亮点与不足,并乐意去改进自己的想法。“学生如果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他不但现在会愉快,而且在以后的时间内也会愉快,而人在愉快或平静的情况下会变得更积极、思维活动会更敏捷。”在长期积极评价语的感染之下,学生渐渐会由“知之者”变成“好之者”,最后变成“乐之者”,这就是一个积极性、主动性逐渐强化的过程。

反之,评价语没有把握好,这个发言者就不敢再随便发言了,其他同学也会以之为“前车之鉴”,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敢随便举手了。一堂课就会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逐渐沉闷下来。

(四)用积极的总结语为学生开启对下一次课的念想

课堂的结束,少不了要用到总结语。一方面,要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要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用积极的话语对学生的个体和总体表现进行有效总结。“在言辞中有意选择积极的词汇,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更加乐观,最终带来更好的成果。”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快乐的情绪,那么他自然会对下一次课产生积极的期待。

四、总结

教师就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组织得让学生愿意配合,引导得让学生乐意思考,少不了要用到积极的课堂语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改进、优化自身的教学语言。如前面所说的,针对不同情况,在不同的环节,用不同的积极语言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用自身的积极带动学生的积极,久而久之,课堂效果将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也会更有成效。而教师自身也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邓涛.让学生爱上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陈虹.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4](苏)苏霍姆林斯基.写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积极教学语言语文教师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