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问题,推动“读写结合”

2019-06-11马学春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写景读写结合整体

马学春

【摘要】《济南的冬天》不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阅读,也是对学生进行写景作文训练的很好范例。可是我听过一节公开课,整节课只有少数几个人答问,而且有时候还答非所问。整节课课堂气氛沉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文章语言的品味、作者情感的体味等阅读目标几乎没有达成,更不用说学生获得写景文章的写作基本方法了。分析其原因,除了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之外,最主要的是问题的设计欠科学合理,更没有渗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这节课从整体感知开始教师提了8个大问题。

【关键词】课题设计;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问答实录,如表1:

从问题设置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8个问题存在问题设计没有梯度层次感不明显、重复设问(如整体感知的1、2问;深入理解的第1与第2问、第3与第4问)、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或语言表述不准确(深入理解的第1问,教师意在让学生抓住二、三、四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找出作者写了哪些特定情境下的小山。而“山的形态”一词让学生误认为是山的特点)、无效提问(整体感知第3问,全文没有很明显的承上启下的句子,有些段落有较明显的中心句,学生所找出的也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整体感知第4问,文中那么明显,起不到训练“抓住主要信息能力”的作用)。细品学生的回答,“整体感知” 阶段,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不错,“深入理解” 阶段不乏精彩之处,闪现智慧的火花(如第四段写出山的“静美”),但学生的回答几乎依然停留在抓主要信息,单纯概括“山、水”的特点,而没有与“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语言品味、语言训练联系起来。

听课之后,我反复读《济南的冬天》一文,试着设计了4个问题,以期来完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写作训练。

我这4个问题的设计力求以“语言学习”为核心,除了体现问题设计的梯度由易到难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景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读写结合”虽不是新鲜话题,但应该成为一个常青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珍贵的学习资源,是写作的纽带。因此平时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写作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写作基本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应该趁热打铁,在获得基本写作知识后,有意识进行仿写等写作训练,让阅读吸收的东西真正消化,化为写作倾吐的硕果。因此,在本课拓展延伸环节,我准备设计这样一道作业题:“我们家乡的一年四季,哪一个季节你最喜欢(最有特点、最令你难忘),请你学一学老舍先生的写法(提示:最能反映这一季节的特征、可以采用总分式结构,试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其写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一题目的设计既是对本文阅读的再一次总结,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建议。当然过于细化的要求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在仿写阶段能让学生有章可循。当学生经历多篇写景文章范例的仿写阶段,基本掌握了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后,就不需要再提这些细化的要求了。

著名的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现行教材入选课文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养成良好的个性起着典范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用好用足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典范性,進行“读写结合”的有效尝试。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写景读写结合整体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