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风景画中的“如画”与中国画论中的意境的比较

2019-06-11李欢

书画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境

李欢

内容提要:西方风景油画的审美标准之一是“如画”,而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之一。本文通过对“如画”的理解以及分析传统山水画中意境的含义,找到“如画”理论与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含义的相似之处。关键词:如画;西方风景画;传统山水画;意境

“如画”是西方风景画中一个审美理论,吉尔平、普赖斯、奈特等人都对“如画”理论做出过解释。在“如画”被提出之前,已经有“优美”和“崇高”两个关于视觉艺术的观念,而吉尔平将“崇高”的粗糙与“美”结合起来,推出了“如画”的概念和意义。这可以总结为画家通过精心的布置、色彩对比等方法使画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对“如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就是克劳德-洛兰,他的画面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他对光线的熟练运用,对于细节之处的描绘也十分精细,远景的处理也给人一种无限的想象,使欣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具体来说,在吉尔平所提倡的“如画”构图标准中,一种构图是将画面分成了前景、中景和远景,另一种构图则是三角形构图。而这两种构图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让画家不断变化视角,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将眼前的风景精心布置,使欣赏者的目光放远,不断对更远的景色产生想象。无论是画面中的前景还是画面的边框都只是一个窗口,而窗外有无限的风景需要欣赏者自己去想象和发现。在构图的过程中,可能会借助到一个工具——“克劳德镜”,光线会将风景每一处的颜色都反映到镜面上,以供画家去选择合适的颜色搭配。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由于镜子本身的结构,风景在镜面上的成像是扭曲的,这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和相机的广角镜头造成的效果类似。镜面也会比肉眼容易反射更多的景物,这样会促使画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风景,从而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与西方风景画相似的是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如画”是对西方风景画的审美标准之一,而在中国画中,意境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从众多的画论描述中来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的是“超以象外”,从有限的具体形象中让人联想到无限的“境”,追求表现“咫尺有千里之势”“平远极目”等。“远”能突破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引发人的想象。这与西方风景画“如画”概念里追求画框外给人无限遐想的要求是相似的。

在畫论中,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明了如何创造山水画的意境,要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万物,当能够归纳出其中的本质特征,融入画家的个人情感后,客观事物就会化为胸中意象,达到主客观相统一。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描述山水画要达到“可行” “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古代山水画一般服务于文人士大夫,他们所描绘的山水画往往是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人们既要出仕,也会有对林泉生活的向往;如果是在动乱年代,人们就会对美好安定的生活有更加强烈的追求。所以郭熙对山水画的意境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要求。这个要求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的。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宗炳《画山水序》: “竖划三寸,当干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些都是画论中对“远”的要求。但是比较不同的画作可以发现远的形式是不同的。比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以全景的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而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则是以仰视的角度表现了北方巍峨高耸的山体,给人气势雄浑的感觉。后来在《林泉高致》中将这种不同的构图概括成高远、深远、平远。虽然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的构图不一样,但是都努力把人的视线和思维带向远处,仿佛要远离尘世一般,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当寄情于山水的时候,人的精神可以得到一时的满足。人的目光是有限的,但人的心灵活动是丰富的。如果画面仅仅局限于几块山石、几片树林,就会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阻碍人的思想进入超脱尘俗的境界。中国的山水画追求通过有限的视觉形象诱发联想和想象,让欣赏者能够领会到景外之意和作者内心的情感。那如何才能通过有限的画面达到这种超脱世俗的“远”的境界呢?从实践上来看的话,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需要先对描绘对象的大致形象进行深入掌握,这就需要画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山川进行观察,根据画家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描绘对象的取舍、画面构图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在选择表现方式的时候也会更有把握,也更利于在描绘的时候达到一气呵成。这样才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这与“如画”概念里要求画家从多角度观察风景也是相似的。

到了近现代,齐白石和黄宾虹等文入画家对“形” “神” “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齐白石提出了“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主张将表现自然事物的生命力与表现个人思想有机结合。这种看似简单放松的画法是建立在对现实事物的形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画面的内涵不受画纸大小的限制,从有限的内容让人联想无限的内涵。有时能让欣赏者感受到严峻巍峨的山脉气势,有时又能给欣赏者带来宛如江南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画面永远不会只有画面上所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画外的精神世界。在西方风景油画的“如画”理论中,要求画家整体把握画面,追求客观事物本身的样貌,在创作风景画时除了要遵循自然,也要根据画家心里所想的整体效果进行变化。同时,让画框成为一个窗口,让人们对画外的世界进行无限的想象,这与中国山水画对意境的追求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

参考文献

[1]李涵之.西方风景画理论中的“如画”概念[J].艺术工作,2016,(6):64-65 .

[2]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顾恺之画云台山记[M]//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宗炳画山水叙[M].上海:上海书店,1986.

猜你喜欢

意境
谈高三古典诗歌意境教学
意境民族
春色满园
试论唐代诗歌的意境美
创意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