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性化服务下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优化研究

2019-06-11谭植

管理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

谭植

[摘 要]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度转型。公共图书馆在新时期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为此需要积极调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自身在公共资源等领域的优势;深入分析服务群体的特点,提高服务的个性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实现自身在新时期的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 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G258.2 文献标志码:A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受到巨大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新媒体和网络资源共享导致传统公共图书馆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逐渐丧失,而将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则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自身公共服务能力。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当深入研究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利用新技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互联网+”时代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一、“互联网+”、大数据与公共图书馆

“互联网+”是近年来国家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提出的全新概念,主要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各个行业的协同化发展。“互联网+”能够加速各个行业的融合,促进传统行业创新发展,调整各个行业的总体结构,使其更加人性化,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大数据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读者数据、借阅记录等大量信息数据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读者群体的差异及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需求差异,从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时代应将图书馆的日常运行与互联网技术进行全面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模式和新技术,为工作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相对被动,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严重不足,在“互联网+”时代,阅读的工具及阅读媒介均出现了较大变化,这也要求公共图书馆不断更新平台,积极主动与读者交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1]。

二、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进行日常运营,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文化发展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公共图书馆运营资金严重不足,这也影响了其进行技术更新的速度。其次,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陈旧落后,图书查询和借阅依然是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无法满足读者的差异化需求。最后,公共图书馆人才储备不足,无法及时获取“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低下,这些因素均会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数字化建设整体水平落后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数字化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图书馆对电子图书和传统的纸质图书划分不够合理,资源整理不够系统完善,读者检索过程过于复杂。其次,不同的资源数据库无法实现连通,资源共享尚未完全实现,交互性严重不足,不同图书馆之间未建立协同系统,导致整体服务效率偏低。最后,公共图书馆在读者信息管理方面不够完善,整体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读者信息存在严重的泄露风险[2]。

三、公共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

(一)线下自助借阅活动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当建立起自身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站及手机APP,在手机或电脑上为读者展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播放在线讲座课程,组织网上各类比赛活动,对积极参与的民众给予奖励,提高参与的人数。同时,可利用互联网完成图书的借阅,并将图书馆网站及手机应用与读者的社交平台账号直接连接,便于后续活动的推广[3]。

(二)开展图书惠民活动

第一,公共图书馆可以直接与淘宝、京东等图书购物平台链接,为读者发放购书优惠券,以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活动。第二,建立自身微信公众号,了解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

(三)大数据下的图书投放及阅读推广服务

依托24小时自助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地区图书馆联盟为平台,倚靠图书馆读者借阅大数据分析,得出所在地各社区读者的阅读偏好,并在相应的分馆或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投放,实现各分馆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个性化、特色化建设。

在阅读推广方面,可以依据各分馆特色或各社区读者阅读偏好,确定不同的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及形式,为不同的读者人群准备不同的“文化大餐”。

四、基于个性化服务下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优化策略

(一)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

首先,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需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互联网专业技能及服务理念培训,实现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其次,可通过社会招聘,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图书馆,丰富人才储备,提高服务能力。最后,为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的真实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读者的阅读體验,进而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二)创新服务方式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借阅与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为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工作,力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地区公共图书馆联盟,使多个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对读者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读者的需求方向,并结合自身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增加投入力度

互联网是获取公共图书馆馆藏和各类文献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尚需逐步完善,如很多图书馆使用的自主借阅图书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稳定性不足和人工破坏等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增加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身软硬件整体水平。同时,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实现内部文献馆藏的数字化,并及时更新书籍等资源。另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支持图书馆采购各类硬件设备等,通过多种渠道保证公共图书馆建设资金 [4]。

(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互联网基于其开放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此应当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保护读者个人信息。政府部门应当不断提高管理力度,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督,避免读者个人信息外泄等违规行为,通过法律制度的约束,提高管理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公共图书馆属于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能够满足社会对文化资源的需求,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应积极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更新服务理念,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需求,定期组织各类图书阅读活动,适应读者阅读偏好,提高活动的参与度。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资金需求和软硬件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贝妮,孟文静.文化需求精准识别视角下农村居民文献信息需求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六县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 2010(09):1- 6.

[2]傅云霞.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发展研究——以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8(11):94- 97.

[3]殷宏淼.基于绘本的早期阅读推广实践研究——以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02):54- 57.

[4]张材鸿.法律视野下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调查与评价[A].广东图书馆学会.2018年广东图书馆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C].广州:广东图书馆学会,2018.11.

猜你喜欢

个性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
浅析移动时代的图书馆发展策略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