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2019-06-10赵瑞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疾病预防急性脑梗死影响因素

赵瑞荣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inaryLogistic回归法分析所有的病例资料,研究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19(61.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12(38.71%)例无侧支循环建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狭窄程度为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同型半胱氨酸为相对独立因素,而同型半胱氨酸、狭窄程度为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受到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影响因素;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2-223-04

急性脑梗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是闭塞,使脑供血中断、脑组织受损,病发较为突然,患者一般呈现半身不遂、头晕、呕吐、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表现。通常情况下病发后脑动脉侧支循环会有建立或开放,以此来改善脑组织缺血状况,对脑神经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阻止脑神经向永久性损伤发展,提高预后效果[1-3]。侧支循环建立对急性脑梗死这一疾病的预防、治疗、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很多因素影响着侧支循环建立程度[4]。因此,要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危害。为此,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现将进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接诊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女14例,男17例,年龄37~76岁,平均(63.5±4.7)岁。

1.1.1纳入标准

通过DS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闭塞或狹窄,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5];首次病发;病发时间<72h。

1.1.2排除标准

发病时长大于2周者;通过CT或MRI检查有脑出血者;可能会诱发心源性栓塞者;合并严重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受损、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者;年龄>80岁者。1.2方法

1.2.1收集临床资料

首先,所有患者入院后对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其次,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

1.2.2脑血管造影(DSA)检查

患者保持仰卧位,实施股动脉穿刺,先通过主动脉弓造影观察弓上大血管,之后对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施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最后对脑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定:完全闭塞:动脉内径100%狭窄;重度:动脉内径70%~99%狭窄;中度:动脉内径50%~69%狭窄;轻度:动脉内径49%以下狭窄。

1.2.3侧支循环建立

参考《前循环缺血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6]设定建立标准:IV级:侧支血流较为快速达到所有缺血部位;III级:侧支血流缓慢到达所有缺血部位;II级:侧支血流可到达部分缺血部位周边;I级:缺血部位无侧支血流。其中,IV级、III级为有侧支建立组,II级、I级为无侧支建立组。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DSA检查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级别等,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和Binary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处理,总结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均是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单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体质量、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饮酒史、吸烟史、HDL-C、TG、TC、FIB、CRP等方面,有侧支循环建立和无侧支循环建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

(HCY)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脑动脉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果表示脑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其侧支建立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00);轻度和重度狭窄,有侧支循环建立和无侧支循环建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中度、完全闭塞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侧支循环建立设为因变量,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设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CY为影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而LDL-C、狭窄程度为保护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发生急性脑梗死后,由于脑血管阻塞或是狭窄,造成局部远端血液灌注的压力下降,但是通过灌注压力较高的区域引出侧支循环通路,血液能够迅速流向压力较低区域,给缺血区域补充供血,这也就是侧支循环建立。但是会有部分患者无侧支循环建立,或是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就会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脑神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提高了脑卒中的发生率[7]。如果侧支循环建立成功,能够缓解缺血状况,减缓缺血半暗带组织坏死,为溶栓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8]。侧支循环建立的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调查这些影响因素,能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出相应处理措施,提高侧支循环建立的成功率,对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效果的好坏也有着重大意义[9]。

调查结果表明,对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中,发现年龄、LDL-C、HCY影响着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而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发现,轻度和重度狭窄对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有明显影响,而中度、完全闭塞无明显影响,该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中所述存在差异,推测可能与本次研究所选取病例数量较少有直接关系;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義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年龄、HCY影响着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而LDL-C、狭窄程度属于保护因素(P<0.05)。上述结果与罗开涛等[10]研究上所述基本一致,我们结合院内外多位学者相关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年龄是不可控的,而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能够通过释放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加速机体氧化,让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另外,同型半胱氨酸在氧化应急干预中,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裂与增殖,从而阻碍新生血管或是侧支血管的产生[11]。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水平在5~15μmol/L,有研究组织称,随着HCY的上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高,如果超出正常范围5μmol/L,脑卒中几率就会提高到59%[12]。此外,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脑动脉血管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最大[13]。事实上动脉血管在轻度、中度狭窄时,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基本能维持灌注压稳定,但当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后,自身调节不能满足脑对血氧的要求,血流动力学平衡被破坏,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建立,增加了侧支循环开放比例[14]。因此,为了让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成功,就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采用扩张血管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15-16]。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受到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狭窄程度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生英,何悦,于明,等.静脉溶栓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序贯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7,43(15):1072-1074.

[2]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3]郭洪伟,吕伟,张妍,等.前循环缺血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价[J].山东医药,2012,52(48):38-41.

[4]韩霞,闫小峰,王月琴,等.缺血性脑血管病96例侧支循环建立多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40-42.

[5]刘淑云,陈安强,李丹,等.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7):1203-1205.

[6]孟媛媛,刘迎春,张立功,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侧支循环代偿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9):918-921.

[7]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等.急性脑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1):12-16.

[8]彭彬,吴大玉,孙家兰,等.急性脑梗死早期血中miRNAs水平与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33(2):100-103.

[9]刘斌,任伯,毛文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亚型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1):64-68.

[10]罗开涛,朱佳浩,徐颖梅,等.针刺对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5):841-843.

[11]蒋超,王月娟,张静,等.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7):615-619.

[12]陈蕴博,马民,陈照帮.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7(27):37-39.

[13]张娜,张桂芳,张家伟,等.急性脑梗死并发认知障碍与梗死病变及周围侧支循环建立特点的关系[J].河北医学,2018(1):118-122.

[14]李桂平,石磊,杜元灏,等.脑梗死早期侧支循环重建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102-104.

[15]王洪坤,姜振泼,宋玉强,等.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表现与侧支循环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医药,2013,53(13):5-7.

[16]何斌,邵斌霞,张劲松,等.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8):143-144.

猜你喜欢

疾病预防急性脑梗死影响因素
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探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