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路径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

2019-06-04孟晓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梗急性评分

孟晓丹

急性心梗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内科急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大、流速低,容易出现心肌局部缺血缺氧急性坏死的情况,这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心梗[1]。心梗具有发病突然、致死率高的特点,多发生于老年人,患者大多不了解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自我管理效能不足,治疗依从性比较低,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无论是从疾病治疗,还是从心理照顾层面上,对于临床护理干预的需求都较大,而临床路径则是一种由护理人员有计划地按照流程进行护理干预的模式,完全能够满足急性心梗护理需求。此次试验旨在探究临床路径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0.12±6.6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0.50±6.2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临床综合检查均符合第6版《内科学》中慢性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此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将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者逐一排除[2]。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路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聆听患者主诉,按需实施多种基础护理措施,包括专业医疗指导、环境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等,加强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心电图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刻报告主治医生,迅速采取对策。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具体如下。

1.2.1 入院护理干预 对于接诊护士,需耐心且和蔼地接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向其介绍病房责任医生及责任护士,让快熟悉医院环境,并利用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填写首次护理记录单,将路径图放入护理病历内,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已完成的项目打“√”,护患双方签名。

1.2.2 病情监测 初期患者病情危重,给予吸氧,氧流量设置为3~4 L/min,加强心率、节律检测,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唇色、神态,判断有无脑缺氧、脑栓塞症状,发病后3 d患者应绝对休息,指导患者在床上洗漱、进食、排泄。

1.2.3 心理干预 度过危险期后,向患者介绍心梗的病因病机、治疗方式及预期疗效,并向其介绍成功案例,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1.2.4 药物护理 遵医嘱按时准确用药,将输液速度控制为20~40滴/min,遵医嘱应用止痛剂、镇静剂,以防过度疼痛引发心律失常或休克,溶栓治疗前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治疗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生活质量。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工作质量越 高[3];采用简明健康量表(SF-36),从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上综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愈佳[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为(90.24±3.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0±11.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活力观察组 45 79.83±21.58a 65.73±12.05a51.25±10.40 69.23±18.75a 67.33±10.15a对照组 45 64.72±18.45 54.20±14.11 30.07±11.40 50.18±19.06 54.28±10.28 t 3.570 4.168 9.207 4.780 6.060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贯彻于患者诊断、治疗、随访等全过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治疗及主诉需求为依据,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护理服务,紧密各个护理环节的联系,同时确保各个环节需执行的操作都得以贯彻落实[5]。急性心梗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影响,患者自理能力不足,再加上病情危急,迫切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及指导。完善的护理计划、严格的执行流程能够让患者在生理、心理改善上的需求得到满足,让患者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工作,遵医嘱用药,加强自我管理,通过良好的饮食管理、康复训练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6-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路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为(90.24±3.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0±11.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评分分别为(79.83±21.58)、(65.73±12.05)、(51.25±10.40)、(69.23±18.75)、(67.33±10.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4.72±18.45)、(54.20±14.11)、(30.07±11.40)、(50.18±19.06)、(54.28±10.2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与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梗急性评分
急性心包炎1例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心梗猛于虎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我给爸爸评分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心梗发作前有哪些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