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lonfile基因检测对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药物使用的临床意义研究

2019-06-04黄锦远钟修庆刘华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氟尿嘧啶直肠癌化疗

黄锦远 钟修庆 刘华强

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结直肠癌的常规治疗主要是手术方式、放射疗法以及化学疗法。在肿瘤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工程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靶向药物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1]。另外,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治疗的方向,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医务人员为患者选定最佳化疗或靶向治疗方案,检测结果可以为结直肠癌患者选择药物提供最可靠依据,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2]。可菲包含了由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的全部基因,其可检测基因包括ERCC1、BRCA1、RAP80、EGFR、TYMS、DPD表达水平、KRAS E2/E3突变、BRAF E15突变、PIK3CA E9/E20突变、UGT1A1突变、UGT1A1基因多态性以及PTEN表达缺失等。针对于此,本文分析2014年5月15日~2018年12月31日在本院结直肠外科进行术后化疗的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价靶标检测基因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15日~2018年12月31日 在本院结直肠外科进行术后化疗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并参考基本资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57.2±10.6)岁;原发肿瘤直径:<5 mm 3例,≥5 mm 3例; 肝转移2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1例;Ⅱ期患者4例,Ⅲ期患者2例;直肠癌3例,结肠癌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4~65岁,平均年龄(56.1±14.7)岁;原发肿瘤直径:<5 mm 3例,≥5 mm 3例;肝转移3例;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0例;Ⅱ期患者3例,Ⅲ期患者3例;直肠癌3例,结肠癌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基因检测,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选择化疗方案。采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FOLFOX方案)2例,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XELOX方案)2例,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FOLFIRI方案)2例。

研究组:进行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化疗方案。化疗基因检测方法:收集患者血液及组织标本送基因检测公司进行可菲检测。ERCC1、BRCA1、RAP80、TYMS低表达者选用FOLFOX4方案,共2例;ERCC1、BRCA1、RAP80低表达、TYMS高表达者选用FOLFOX6方案,共1例;EGFR高表达者选用FOLFIR方案,共3例。K-ras E5突变患者1例,E6突变患者0例,K-ras野生型患者中使用西妥昔单抗患者1例。并且在UGTIAI检测方面发现有 3例为中低风险,1例为中度风险,2例为高度风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化疗后PFS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PFS为(23.64±1.29)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9.62±1.1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化疗后,观察组患者腹泻、白细胞减少、血尿素氮升高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6.7%、16.7%、16.7%、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3%、66.7%、66.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升高、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后PFS比较(±s,个月)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后PFS比较(±s,个月)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PFS 中位PFS研究组 6 23.64±1.29a24.00对照组 6 19.62±1.15 21.00 t 5.698 P<0.05

表2 两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结直肠癌手术与相关的辅助化疗方式联合使用,能够促进生存时间的延长[3]。开展结直肠癌的手术之后化疗工作,可以根据实际的危险因素,合理的选择观察指标,正确利用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危险度很高的患者而言,需要在化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卡培他滨、FOLFO、CapeOX或FLOX[4-7]。但是,在安全方面进行考察之后,应当筛选最佳的诊疗方式以及方案,全方位的降低治疗工作成本,更好的解决目前面临问题。

经验性化疗期间,能针对35%左右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改善[8-10],主要因为在化疗过程中,每个人的基因都存在差异,检测结果可以形成良好的针对性治疗依据,使得医护人员更好的选择相关治疗方式与方法,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位于 UGTIAI基因启动子区的插入缺失多态与伊立替康引起的中性粒细胞減少或腹泻具有明显相关性:插入多态 UCTIAI*28(7TA)可降低转移酶活性,携带 UGTIAI*28(7TA)的结直肠癌患者对伊立替康产生严重不良反应[11-15]。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的开展分析以及探索工作。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基因检测,结合相关的检测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提升整体化疗工作效果,预防不良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氟尿嘧啶直肠癌化疗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氟尿嘧啶联合白介素II局封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5氟尿嘧啶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跟踪导练(二)(3)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