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 抬高型心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6-04潘金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尿激酶氯吡心梗

潘金波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疾病,病死率较高,存活患者多有反复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压力增加,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心内膜下胶原物质暴露,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而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是引起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最重要病理生理机制[1]。目前,我国偏远地区及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缺乏,仍不能全面开展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紧急介入治疗,常规方法主要以溶栓治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临床风险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本文探讨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6.5±8.8)岁;病程1~26 h,平均病程(13.5±4.4)h。对照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6.7±7.8)岁;病程1.2~26.5 h,平均病程(12.2±4.8)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电解质以及心肌酶等检查,并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60/ 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镇静、吸氧、波立维300 mg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向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50万U 尿激酶(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050),患者30 min内输完。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对症治疗,如:β2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及他汀类药物[3]。实验组采用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阿司匹林(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8)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尿激酶溶栓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初始剂量300 mg,75 mg/d;阿司匹林,初始剂量 300 mg,100 mg/d,连续使用1个月[4]。两组患者均在溶栓治疗后给予规则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跟踪3个月后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心绞痛、再发心梗、死亡)、血管复通率、再闭塞率、LVEF及血小板聚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实验组心绞痛、再发心梗及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血管复通率、再闭塞率和LVEF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再闭塞率为3.4%,低于对照组的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LVEF为(56.7±3.6)%,高于对照组的(48.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复通率、再闭塞率和LVEF比较[n(%),±s]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复通率、再闭塞率和LVEF比较[n(%),±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组别 例数 血管复通 再闭塞 LVEF(%)实验组 58 25(43.1)a2(3.4)b 56.7±3.6b对照组 52 24(46.2) 8(15.4) 48.3±2.1 χ2/t 0.103 4.727 14.725 P>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为(0.32±0.06),低于对照组的(0.49±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患者将威胁其生命[5]。目前,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缺乏,无法全面开展紧急介入治疗,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常规方法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该方法虽较为简易,但冠状动脉再灌注后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闭塞几率较高,从而影响了其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尿激酶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绞痛、再发心梗、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0.0%、6.7% 和3.3%,均低于对照组的26.7%、20.0%和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尿激酶能够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并能够将其活化为纤溶酶,分解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同时,尿激酶能够渗透在新鲜的血栓中,激活附着在纤维蛋白中的纤溶酶原。但是,单一的使用尿激酶复通血管再次损失率较大,并且容易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影响患者治疗预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口服吸收迅速,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98%,在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阿司匹林为水杨酸的衍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梗、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形成。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血管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再闭塞率为3.4%,低于对照组的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LVEF为(56.7±3.6)%,高于对照组的(48.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郝钰等[7]相关研究类似。

临床上,采用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效果理想,能够发挥不同药物治疗优势,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药物价格相对廉价,更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为(0.32±0.06),低于对照组的(0.49±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该方案效果不理想者则应该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提高疗效[8]。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理想,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率、再发心梗率、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LVEF显示心功能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尿激酶氯吡心梗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梗猛于虎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