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苏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PfDGAT1)鉴定及表达分析

2019-06-01周雅莉任文燕郝月茹段露露李润植王计平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紫苏结构域克隆

周雅莉,任文燕,郝月茹,安 茜,段露露,李润植,王计平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01)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唇形科紫苏属,为1年生草本植物[1],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利用前景的经济作物,是我国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60 种“药食同源”植物之一[2],被广泛用作中药材和蔬菜、调味品等[3]。紫苏种子中含油量可达 35%~64%,而 ω-3 脂肪酸(C18∶3)和 ω-6脂肪酸(C18∶2)含量分别高达54%~64%和14%,是目前所发现的C18∶3 脂肪酸含量最高的特殊油料作物之一[4-7]。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是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主要催化二酰甘油加上脂肪酸酰基生成三酰甘油[8]。对于大多数油料作物种子的TAG 合成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油料植物在其种子发育过程中,随着DGAT 酶活性不断加强油脂积累速度加快,而当油脂含量趋于稳定时,DGAT 活性会逐渐降低[9]。KUBIS 等[10]研究发现,在大豆(Glycine max)高油和低油品种中,大豆种子油脂积累速度、油脂含量均与DGAT 酶的活性呈正相关。HOBBS 等[11]首先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克隆得到DGAT1 基因,且该基因的cDNA 在拟南芥中仅存在一个拷贝。随后,人们相继在油菜(Brassica napus)[12]、烟草(Nicotiana tabacum)[13]、大豆[14]、蓖麻 (Ricinus communis)[15]、旱金莲(Tropaeolum majus)[16]和玉米(Zea mays)[17]等植物中克隆得到DGAT1 基因。

本研究依据紫苏转录组数据库,从晋紫苏1 号中克隆得到PfDGAT1 基因全长序列,并分析该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PfDGAT1 基因在紫苏等油料作物油脂合成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紫苏品种晋紫苏1 号种植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试验站。取不同组织器官及不同发育时期(开花后 10,20,30,40 d)的种子,液氮速冻后 -80 ℃保存备用。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与试验所用克隆载体pMD18-T 均保存于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1.2.1 目的基因克隆 利用EASYspin RNA 提取试剂盒(RN09,艾德莱生物)提取晋紫苏1 号叶片总RNA,参考ABM 公司反转录试剂盒(5X All-In-One MasterMix(with AccuRT Genomic DNA Removal Kit))方法进行反转录,得到cDNA 用于后续试验。依据GeneBank 中紫苏 PfDGAT1 基因序列(AF298815.1)设计扩增全长cDNA 的引物PfDGAT1-F/R 进行PCR 扩增(表1)。反应体系为20μL:模板cDNA2μL,上下游引物各 0.5 μL,10×Pfu Buffer 2 μL,dNTP Mixture(2.5 mmol/L)1.6 μL,Pfu DNA Polymerase 0.5 μL,dd H2O 12.9 μL。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 30 s,58 ℃退火 30 s,72 ℃延伸2 min,循环 30 次;72 ℃终延伸 5 min。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PCR 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并连接到pMD18-T 载体上,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鉴定阳性克隆,送至通用生物公司(安徽)测序。

1.2.2 PfDGAT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NCBIORF(Open Reading Frame,ORF)在线软件对 1.2.1获得的基因序列的开放阅读框进行识别,并将核酸、氨基酸进行比对[18]。利用在线软件ProtParam(http://web.expasy.org/protparam/)对该蛋白质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使用PSORTII(http:// psort.hgc.jp/form2.html)软件对该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预测;运用TMH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2.0/)在线软件分析该蛋白质的跨膜区域,通过SOPMA(http://npsa-prabi.ibcp.fr/cgi-bin/npsa_autom at.pl?page=npsa_sopma.html)对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利用NCBI-CDD(http://ncbi.nlm.nih.gov/Structure/cdd/Wrpsb.cgi)预测该蛋白的功能结构域;采用SWISSMODEL(http://swissmodel.expasy.org/)在线软件对该蛋白进行三维结构分析与建模。运用在线软件PRALINE(http://www.ibi.vu.nl/programs/praline-www/)对紫苏DGAT1 蛋白与其他已公布的植物蛋白质进行多序列比对,从中找出保守域。运用MEGA 7.0 多序列比对软件对紫苏DGAT1 蛋白与其他多种高等植物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 提取晋紫苏1 号的根、茎、叶、花及不同发育时期(开花后10,20,30,40 d)种子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根据紫苏PfDGAT1 基因的cDNA 序列设计荧光定量PCR 特异性引物PfDGAT1-q-F/R,以紫苏18S rRNA(表1)作为内参基因[19]设计引物18S rRNA-F/R,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荧光定量PCR 反应体系为10 μL:cDNA 模板 0.5 μL,EvaGreen 2X qPCR MasterMix 5 μL,正反引物各 0.3 μL,ddH2O 3.9 μL。扩增程序为:95 ℃ 10 min;95 ℃ 15 s,58 ℃ 60 s,40 次循环;65 ℃ 5 s,95 ℃ 15 s。每个样品进行 3 次生物学重复和3 次技术重复。采用2-ΔΔCt法计算紫苏PfDGAT1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20]。

表1 引物信息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苏PfDGAT1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以晋紫苏1 号叶片cDNA 作为模板进行RTPCR 扩增,扩增产物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RT-PCR反应扩增得到1 条长度约为1 964 bp 的目的条带,与预期相符。将编码区序列与GeneBank 中紫苏PfDGAT1 基因(AF298815.1)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PfDGAT1 基因序列(AF298815.1)无差异,说明分离获得了正确的PfDGAT1 基因的 cDNA 克隆。

2.2 PfDGAT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本试验克隆获得PfDGAT1 基因序列全长为1 96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 1 605 bp(核苷酸序列位于69~1 673),共编码534 个氨基酸残基(图2)。通过ProtParam 软件预测分析表明,PfDGAT1蛋白的分子式为C2812H4322N714O747S35,相对分子质量为61.21 ku,理论等电点(pI)为8.34,不稳定系数为46.77,亲水性系数为0.227,推导该蛋白质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经PSORTII 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显示,紫苏PfPDAT1 蛋白定位于质膜的可信度为65.2%,预测其为膜锚定蛋白。

通过TMHMM 在线分析紫苏PfDGAT1 蛋白跨膜区域,结果显示(图3),PfDGAT1 蛋白有 9 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分别位于139~158,182~201,213~235,240~262,328~350,376~398,438~460,470~492,505~527 位氨基酸之间。通过NCBI-CDD数据库分析发现,PfDGAT1 蛋白具有PLN02401(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结构域,属于MBOAT超家族中的成员。

运用SOPMA 在线软件对紫苏PfDGAT1 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元件为α-螺旋(43.63%)和无规则卷曲(41.76%),β-转角(2.81%)和延伸链(11.80%)则分散于整个结构中。使用SWISS-MODEL 在线软件对PfDGAT1 蛋白进行三维结构分析与建模,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对紫苏PfDGAT1 蛋白与其他植物DGAT1蛋白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紫苏PfDGAT1 蛋白与其他植物蛋白一样,具有9 个典型的结构域,分别是酰基辅酶A 结合位点、拟南芥突变体AS11 串联重复序列、催化活性位点、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附着位点、蛋白激酶1 靶标位点、硫酰基酶中间体结合位点、脂肪酸结合蛋白标签、甘油二酯结合位点、内质网定位保守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图5),紫苏PfDGAT1 蛋白与芝麻、油橄榄的亲缘关系较近,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83%,与大豆和鹰嘴豆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DGAT1 蛋白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

2.3 紫苏PfDGAT1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利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紫苏PfDGAT1 基因在晋紫苏1 号根、茎、叶、花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图6),PfDGAT1 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在茎和花中的表达量次之,在根中基本不表达,且随种子发育该基因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开花后20 d 达到最高。以根为对照,PfDGAT1 基因在茎、叶、花中的表达量分别是根中的 11.82 倍、1.77 倍和 8.57 倍,在开花后 20 d 的种子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是根中表达量的36.29 倍。

3 结论与讨论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TAG 合成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限速酶,有研究表明,植物DGAT1 蛋白一般具有 9~10 个跨膜结构域[13,21]。本研究使用含油量较高的紫苏品种晋紫苏1 号作为试验材料,克隆获得PfDGAT1 基因后,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及编码蛋白基本性质,结果发现,紫苏PfDGAT1 蛋白具有9 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1]。多序列比对结果发现,PfDGAT1蛋白具有酰基辅酶A 结合位点、拟南芥突变体AS11 串联重复序列、催化活性位点、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附着位点、蛋白激酶1 靶标位点、硫酰基酶中间体结合位点、脂肪酸结合蛋白标签、甘油二酯结合位点、内质网定位保守域等9 个功能结构域,这与 HOBBS 等[11],ZOU 等[22],HE 等[23],BOUVIER 等[13],NYKIFORUK 等[24]对植物DGAT1 蛋白功能位点预测结果一致。

MURPHY 等[25]研究发现,DGAT 广泛分布于植物的各个组织中,其活性在植物的花及发育的种子中最高。本试验利用荧光定量PCR 分析PfDGAT1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PfDGAT1 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在茎和花中的表达量次之,在根中基本不表达,且随种子发育,该基因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王计平等[19]研究发现,在紫苏种子发育过程中,其总脂肪酸含量逐渐升高,且PfDGAT1 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后下降,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PfDGAT1 基因在紫苏脂肪酸合成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克隆得到紫苏PfDGAT1 基因cDNA,该序列全长 1 964 bp,其中,CDS 为 1 605 bp,共编码534 个氨基酸,预测PfDGAT1 基因编码定位于细胞质膜,具有典型的DGAT1 功能结构域,包含9 个典型的跨膜螺旋区。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fDGAT1蛋白与芝麻、油橄榄的DGAT1 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qRT-PCR 结果表明,PfDGAT1基因在紫苏根、茎、叶、花及种子发育不同阶段均有表达,且在种子中表达量最高,PfDGAT1 基因表达量随种子发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猜你喜欢

紫苏结构域克隆
克隆狼
细菌四类胞外感觉结构域的概述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UBR5突变与淋巴瘤B细胞成熟
岁岁紫苏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PTPMeg2的PTP结构域对磷酸化STAT3入核的抑制作用
DEP结构域的功能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