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中学教师谈谈课堂教学目标

2019-05-31韦志榕

地理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核心目标

韦志榕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执行教学策略、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更加突显了地理课程对育人价值的追求。课程目标实际上是给经过地理课程学习之后的学生画了个“像”,即他們应该具备的地理方面的品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据此,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来说,如何在这个大的课程目标的格局下,重新确定或改造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每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跳出课堂看课堂。其意蕴是教师的眼睛要向远、向上看,了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怎样发生,这就必须要用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核心素养的新知识观、教学观,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有不同的探讨,但是“情境”“问题”“任务”“行动”“生成”等词汇均出现在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提出一个学习的问题(科学问题、生活问题等),并将其放入一个情境中,或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水平。这条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应该成为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线索。

进入课堂看课堂。其意蕴是教师的眼睛要向近、向下看,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怎样设计,这就必须要在实践中多下功夫。“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和“目标表述”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1)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由课程目标—章(单元)目标—节(课)目标—课时目标等构成。任何下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上一级教学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章(单元)目标的设定开始,总览全局,层层细化,构成一个“纲举目张”的教学目标“网”。(2)教学任务分析与节(课)目标或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关系密切。为达到章(单元)目标的规定,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以任务的方式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形成任务明确、行动可视的教学目标“链”,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和方式。(3)教学起点的确定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对学生与学习任务有关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能力进行分析和澄清,以便学生能够完成设定的任务。(4)教学目标的表述采用表现(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相匹配。表现性教学目标指明经过教学过程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及核心素养达成度,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一般而言,教学目标的表达有“行为”“条件”和“结果”等要素,例如,在“依据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方式,推测该区域可能会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这个课堂教学目标中,“依据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方式”是“条件”,指明学生表现行为所处的环境、信息等;“推测”是“行为”,指明操作的行为,要用可观察和可操作的行为动词;“推测该区域可能会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是“学习结果”,具有“标准”的意义,即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可以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会推测即可达标)。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通过这个教学目标,训练的是学生依据证据进行推理的能力,提升的是学生综合思维水平。当然,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表述时,不可死板地套用这些“要素”,例如,“能发现类似的问题,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的教学目标表述就省略了条件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与时俱进。不同的时代课程目标会有变化,课堂教学目标自然也会有新变化。就当下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六个 “下功夫”;教育部颁布的新版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思想,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党和国家对教育、对课程的新要求,势必要反映到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中。如何才能制定好符合地理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核心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