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2019-05-30王文中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阻型灌肠盆腔炎

王文中

(河北省河间市束城镇束城卫生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慢性盆腔炎为女性的常见病,患者临床症状以盆腔疼痛为主。如未及时治疗,容易导致不孕及异位妊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为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证型,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于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观察了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患者共43例,年龄30~50岁,平均(44.69±3.20)岁。对照组患者共43例,年龄31~49岁,平均(44.70±3.2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医关于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参与研究前,未使用任何药物治疗。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无性生活史者排除。②不符合药物适应证者排除。③伴严重肝、肾系统重大疾病者排除。④结核性盆腔炎排除。

1.3 方法:对照组单独给予中药方剂口服:给予患者清湿化瘀方治疗,方剂包括丹参20 g、败酱草20 g、王不留行20 g、黄柏12 g、郁金12 g、桃仁12 g、甘草10 g等。1剂/天,以水煎服。观察组采用内服联合外用方法治疗:①内服给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②外敷:给予双柏油膏(方剂包括大黄、黄柏、泽兰等)1贴,外敷于下腹部,2~4小时/次,1次/天。同时给予复方毛冬青灌肠液(方剂包括败酱草、大黄及毛冬青等)100 mL保灌肠,20 min/次,1次/天。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体征积分的改变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血沉率2项内容。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情况,包括显效、有效、无效3项指标。

1.5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体征积分减少≥95%。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征积分减少70%~9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缓解或加重。

1.6 体征积分方法:采用中医关于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积分标准积分,积分体征包括子宫活动受限及双侧附件包块压痛等。共0~30分,得分越高代表症状体征越严重。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体征积分的改变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1.39±0.05)mPa·s、血沉率(12.53±1.48)mm/h、体征积分(5.87±0.50)分,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情况[n(%)]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体征积分的改变情况(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体征积分的改变情况(

组别 观察组(n=43) 对照组(n=43) 观察组(n=43) 对照组(n=43)血浆黏度(mPa·s) 1.98±0.13 1.97±0.20 1.39±0.05 1.79±0.61血沉率(mm/h) 26.41±1.52 26.45±1.50 12.53±1.48 19.23±1.30体征积分(分) 23.69±1.97 23.71±1.84 5.87±0.50 9.14±0.76 P>0.05 <0.05

3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湿热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湿为阴邪,包括内湿与外湿两种,易袭阴位[1]。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所导致,内湿则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患者多伴随肾阳虚及肝郁脾虚症状[2]。湿浊下注,日久即可诱发盆腔炎。中医理论指出,女性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经期及产后,血室正开。如受七情、饮食或疲劳所伤,极易将引发血瘀[3]。湿热与血瘀症状如长期得不到缓解,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将显著提升。

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应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给予清湿化瘀方以水煎服,可达到上述目的。清湿化瘀方中,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王不留行可活血通经,黄柏可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将其应用到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下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降低血浆黏度及血沉率,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本文研究发现,单独采用给予上述方剂治疗后,患者血浆黏度(1.79±0.61)mPa·s、血沉率(19.23±1.30)mm/h、体征积分(9.14±0.76)分、治疗有效率86.05%。双柏油膏由大黄、黄柏、泽兰的组成,为外敷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药物直接透入皮肤,从内而外直达病所,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瘀阻,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方毛冬青灌肠液由败酱草、大黄及毛冬青等组成,用于灌肠,药物可经直肠黏膜被吸收,直接作用于盆腔,缓解组织痉挛,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本文研究发现,将外敷与灌肠方法,与内服方法联合应用到慢性盆腔炎患者疾病的治疗中后,患者血浆黏度(1.39±0.05)mPa·s、血沉率(12.53±1.48)mm/h、体征积分(5.87±0.50)分、治疗有效率97.67%,与单独给予内服药物治疗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采用综合方法治疗,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更佳、下腹部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更好,治疗有效率更高。证实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在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方面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应将内服、外敷及灌肠3种中医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到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降低患者的血浆黏度及血沉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

猜你喜欢

阻型灌肠盆腔炎
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味治疗瘀血痹阻型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应用DCE-MS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肝癌及肝硬化再生结节的可行性研究*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疗效及预后观察
盆腔炎非小事! 详解4个常见的盆腔炎症状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慢性盆腔炎患者该如何保养
温针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