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2019-05-30杨双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家属护理人员

张 波 付 余 杨 静 杨双燕

(郫都区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730)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都有濒死感,所以不安全感强烈,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诱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表现为心慌、气短、出汗等,影响疾病的控制情况[1]。故为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合理的护理方案尤为重要[2]。为探究何种护理方案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临床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NT-proBNP(μg/L) LVEF(%) HAMD(分) HAMA(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509.98±13.87 488.83±11.98 43.01±2.99 48.93±3.77 25.01±2.38 22.04±2.09 20.01±1.78 17.03±1.32观察组 60 509.99±13.99 412.87±10.55△ 43.03±3.00 59.84±4.01△ 25.11±2.40 18.55±1.98 20.12±1.69 12.51±0.99

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为(56.93±4.01)岁。病变位置:广泛前壁9例,下后壁右室心肌梗死17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侧壁心肌梗死1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为(57.34±4.20)岁。病变位置:广泛前壁10例,下后壁右室心肌梗死16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侧壁心肌梗死16例。确保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位置、年龄以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建立档案,并进行用药护理,定期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状态进行评估,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观察组患者行协同护理模式干预,①家属认知护理:护理人员从患者家属中选取一名与患者做长期陪护,时间在6个月以上。护理人员定期向患者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转归、预后、发展以及发病诱因等相关知识,让患者将其学习的内容转述给家属听,由家属进行记录,并复述给患者听确认记录内容。健康教育结束后,组织家属与患者回忆宣教内容,由一方将所学知识进行讲述,另一方倾听,倾听过程需耐心,讲述完毕后双方互换角色。双方均阐述完成后,由护理人员对理解有误的地方以及遗漏点进行补充讲解,深化记忆;②协同式情境扮演护理:根据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情境扮演,包括症状管理、病情自我监测以及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等。如,面对突发的应激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家属应如何处理等。扮演过程由护理人员全程参与,并及时肯定优秀之处,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提出,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协同式冥思训练:每日进行一次20 min的冥思训练,将旁白音频放入随身听内,让患者平卧插入耳机,放松身心,跟随音频内容进行冥思。④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戒烟酒酒,饮食清淡,不宜过饱或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避免热量高、蛋白质高的食物,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⑤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人性化的关怀,密切注意患者内心情绪的变化,协助患者摆脱悲观、焦虑的情绪,指导患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心情轻松愉悦,多参加有趣的活动,如打太极拳、跳舞等等。⑥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患者病情和状态,上门随访或打电话的形式均可。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讲解,提高患者的认识,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对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进行及时、准确的解答,达到有效沟通。⑦技能训练:定期开展技能训练活动,告知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心肺复苏等自救技能,以应对紧急状况。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NT-proBNP(N末端B型钠尿肽)以及LVEF(射血分数)改善情况。根据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评估,分值与抑郁、焦虑程度成正比,其中,HAMD超过20分为抑郁,HAMA超过14分为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HAMD以及HAMA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的LVEF评分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良躯体感知,患者会产生濒死感的体验,负性情绪强烈,治疗依从性差,故合理的护理干预可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3]。作为一种非常危急、且具有较高病死率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由于冠状动脉严重缺血,进而造成心肌严重受损坏死。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了更多的年轻患者,严重危害了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预后效果一般较差,心功能会严重下降,且心理状态会受到影响,造成不良情绪的出现。因此,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以便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和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为探究何种护理方式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HAMD以及HAMA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的LVEF评分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传统的护理方案对患者仅为简单的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互动性,患者对疾病认知不深刻,无法正确的面对疾病,遇到应激事件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且常规护理缺乏延续性,只是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照顾,出院后则很少对其实施随访,护理服务的被动性较强,主动性较差,在护理的过程中对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隐患和并发症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无法控制和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不高。其次,因为传统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内心想法没有足够的了解和体会,造成了护理的内容不够全面,护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改革和优化常规护理模式,寻找新的护理模式代替传统护理模式是临床上面临的重点问题。而协同护理模式是通过家属认知护理、协同式情境扮演护理以及协同式冥思训练等多种护理模式,强化与患者的互动,放松患者的心态,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亲情增加患者的求生意识,并通过情境演练让患者在发生应激事件后可正确、冷静的处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延长生命时间[4-5]。

综上所述,将协同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家属护理人员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