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认知的起跑线(上)

2019-05-28

大武汉 2019年12期
关键词:砍柴起跑线精力

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都想给孩子找到最给力的“起跑线”,希望由此四两拨千斤,收到事半功倍的起效。

于是,不管有多少人概叹孩子们负担太重,也不管孩子的书包重量是否超过了“三座大山”。痴心的家长们义无反顾,把胎教、早教、加时、补课、培优作为不离不弃的终南捷径。但事实却不尽人意,煞费苦心的父母没有一丝一毫的偷懒,学而不殆的孩子也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但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努力并不是同步上升,总与父母的期望有落差。于是恨铁不成钢,于是变着法儿加码,让心智还处在幼稚期和发育期的孩子们压力山大。其实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究竟是孩子不努力,还是家长们倾注了心血的“起跑线”没选准。

我一直认为是“起跑线”的选择出现了问题。一些看上去精心操持的家长,越早行动,越是不遗余力的为孩子们做出各种给力的选择,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于是点着脑门儿说孩子笨,进一步的“加餐” “开小灶”。但这种种给力并不是内生动力,相反成为了孩子们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说白了就是额外负担。这种超常负重对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本源精力都是一种预支和透支。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我们可以就此做一个简单的实证性验证。作为家长,你可以选择一个下午的时间到孩子所在的班级听课。画面可能会是这样的:偌大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学生们聚精会神的听课。但这种理想的画面是有时段的,不可能一直保持。大约持续两个多小时以后,到了4:30左右,理想的画面就会出现走样。会出现交头接耳者,有的伸懒腰,有的四下环顾,有的活动颈部。有的无以掩饰的打哈欠,有的上眼皮和下眼皮儿开始频繁约会,有一下无一下的模仿鸡啄米。有的头猛地往下一沉,立刻抬起来,无神的双眼警惕的睁开。看老师的目光是不是搁在自己脸上。种种迹象告诉我们,有些孩子的精力已经进入了被煎熬疲倦时段。纠缠不休的睡意反复袭来,意念中老师巡视的眼睛还在,意志强迫他们去和疲倦顽强的逆袭和抵抗,在想睡而不敢睡的过程中挣扎。大脑的正常功能,双耳的收听功能,眼睛的审读功能都进入了半昏沉状态,这时,记忆和分析归纳能力坠入了混沌状态,老师所讲的内容被注意力的分散一点点稀释了。等于被疲倦设置的栏杆隔在了脑体之外。

同样时段里,有些孩子则与之相反,他们一直比较专注,精神状态始终良好。我曾就此到有的学校班级中做过实地观察,发现这类孩子基本上都是班上的尖子生。他们上课一直精力充沛,下了课就在篮球场上奔跑,玩耍的十分开心。有趣的是总看见他们在玩儿,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而那些精力不济,在坚持中强撑的孩子恰恰都是成绩比较靠后的孩子。而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用功,别的孩子去操场玩儿了,他们还在书桌上做作业。但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让付出了心血的家长很没面子。这个比较使我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拉开距离的真正“起跑线”,其实是在上午的11点左右和下午的4:00左右。在这个时段,于疲倦中逆袭和挣扎的孩子与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具有可持续耐力的孩子进入了拼“起跑线”的阶段。但在起跑线上奔跑的是身体素质。

那就要反问了,同样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进入拼比时段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家长没有引导孩子打造好给定自己充沛精力的身体。从因果关系看,精力不是凭空产生的,精力的迸发是依托于身体这个本体,这个依托是精气神的供给保障,是孩子在学习中拼搏的本钱。这是原始股本,是蓄存精气神的仓储。我们过去常说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的身体除了父母基因先天带来的优劣差别,更多的是靠后天的锻炼去强壮和优化的。就我个人而言。同事和朋友都认为我的身体还算好的,白天在忙碌和应酬中跋涉。业余时间还要挤出时间看书写作。有人就说你是基因好,或者小的时候家庭生活条件好,喂养的好。其实恰恰相反,我一出生就遇上母亲病重,没有奶吃。恰好我舅母刚生了个女儿,跟着混了三个月的奶吃。之后母亲就用芋头和玉米糊糊把我喂大。五六岁时又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那种难受,至今记忆犹新。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对我来说既是坏事儿也是好事儿。坏事儿是误了学习,好事儿是无拘无束的玩了三年。那种玩耍是带野性的,爬山,砍柴,游泳,下河摸鱼,上山捡蘑菇。对一个童年时期的孩子来说,玩耍是最好的锻炼。玩耍天性带着你在大自然中炼就属于未来的体魄。如果当时把我置放于像今天一样紧张的小学或初中课程中去耗竭,估计我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大打折扣。从哲学的角度看,有那么几年的玩耍,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我有所失。但从强身健体的角度看,我有所得。

因为在小学级一年级以前我的身体是极弱的,经常流鼻血,无缘无故感觉鼻孔一痒,血就信马由缰的出来了。当时我在班上总排第1名,看上去个头小,弱不禁风的样子。稍微一累就头昏,饿得时间长一点儿就心慌,手会发抖,后来知道那叫低血糖。

现在回头想,那三年多对我太重要了,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彻底解放了,在具有野趣和童趣的天地间尽情玩耍,恰好那时生活物质紧张,整个地区断了煤,家家做饭只能上山砍柴烧。我们经常背着背篓上山,扒草砍柴,一走就是几公里山路,背篓塞实了,高出的部分用绳子捆牢,下山时压得两腿直晃。还是要歇一阵走一阵的往回背,柴草堆到到够烧10天半个月了,就去水田里捞鱼摸螺蛳。下过了太阳雨就去山上捡蘑菇和地皮菜。那时小伙伴之间有一种比试心理。砍柴看谁砍得多,游泳比谁游得快。把玩耍和劳有所获结合起来了。经常是摸黑了才回家,到了家,胃口就大开大合,吃了饭躺在床上,两眼一闭立马进入梦乡。现在想来,那时每天的体力消耗是挑战极限的,好在那时正处于生长旺盛期,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超强。一觉醒来,身上的小宇宙重新启动,又变得能量满满。

在这么一种挑战极限的玩耍中,肌肉含氧量,骨质硬度和密度,身体负重的耐久力都经受了强压考验。体能和意志的承压力,韧性,耐力,和坚定性得以养成。

猜你喜欢

砍柴起跑线精力
小马砍柴
睡着了还能到处走动
磨刀不误砍柴工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放羊的故事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宁征:“起跑线”到底是什么?
放羊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起跑线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