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解读

2019-05-24王千桂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舞台美术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的解读,来探讨其“虚实结合”的开放状态,以反思新媒体戏剧的“未完成空间”来提醒新媒体戏剧创造者:实现新媒体戏剧共融、共创、共生,“观众体验创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舞台美术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04-03

一、未完成空间及其开放状态

针对“未完成空间”,笔者曾在拙作《走向“未完成空间”》中指出,它是“寻求一类空间的未完成状态,促成戏剧各类因素共同参与,最终达到真正共融的戏剧本体艺术空间状态。”显然,基于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即是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戏剧的体验空间运用与延伸。在此过程中所显化的新媒体戏剧特性众多,接下来便以其虚实结合的“开放状态”特性为主做些初步探讨。从某种程度上讲,此类基于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的开放性也适用于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可以说,“开放式”是“未完成空间”需要始终保持的状态,其目的在于不断地吸纳(包括对观众舞台艺术创造的吸纳等)、不断地再生(包括空间的再生、演艺命题的再生、以及主体意味的再生等)、不断迈向更高境界的开放式“未完成空间”,周而复始。

二、基于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解读

缘于新媒体戏剧“虚实结合”(即:“虚拟视像空间”与“实体景物空间”结合)的独特性,与传统戏剧相比较,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的开放状态将显得更加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意味无限。

首先,“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形态待完成。虚实结合形态的待完成状态是新媒体戏剧舞台美术工作者始终需要思考的基础性命题,这也是决定“观众”是否能够真正融入新媒体戏剧创造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若新媒体戏剧失去了这一待完成的开放状态,“观众”融入演艺创作必将成为空话。在现实新媒体戏剧舞台艺术创作中,不给“观众预留余地”的舞台演出不胜枚举,舞台设计师(或创作者)通常习惯于把舞台语汇表达得淋漓尽致,唯恐“观众”不明白创造者的表达意图,就更不用说给“观众预留余地”了,这属于笔者在拙作《走向“未完成空间”》中所提出的“完全空间或尽量完全空间”。同时,笔者在该论文中也提出过“空的空间”,在此,新媒体戏剧创作者索性力求取消非实体性舞台空间要素,导致“观影式”新媒体戏剧体现层出不穷,“观众预留余地”几乎荡然无存。这两种类型其实都无法将“观众”真正融入舞台艺术空间创造之中。可见,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形态待完成在舞台艺术发展中尤为宝贵和重要,它是新媒体戏剧寻求共融舞台艺术本体回归的必由之路。

其次,“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内容待完成。从逻辑上讲,“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形态待完成,其实是在为“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内容待完成做铺垫,是“观众”与舞台演艺各要素共融共创主题内容的基础。“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形态处于待完成,其虚实结合内容亦是处于待完成,相互促进、交相推动、逐级升华地演绎着舞台艺术新命题。“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内容待完成状态是创作者在充分考虑观众“前结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前设”,即预先做出的假设。根据发生认识论原理,观众进入空间时,主体心理上已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图式,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前结构”。美学理论家朱立元教授在《接受美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前结构”由“前有”、“前识”和“前设”三方面构成。“前有”指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是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前设”即预先做出的假设,这三者结合成为理解活动赖以发生的“前结构”。在认识论范围内承认“前理解”与“前结构”的存在,承认主体先在的心理结构对理解的制约及参与作用,则是完全正确的。可见,“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内容待完成既是开放的,又是可以得到创作者有效把握的。

再次,“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审美待完成。尧斯曾经把上述“前结构”概念发展成“审美经验的期待視界”,其实是颇有道理的。每位“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以及文学能力的有机总合,并以经验形式形成每位“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现实的审美活动“前结构”和“心理图式”,即“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由于每位“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其“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所起的作用也可能会大不相同。借用朱立元教授的话讲,“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与一般的认识心理图式的机制相似,那就是“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就新媒体戏剧舞台艺术而言,“定向期待”是创造者(包括观众、演员以及其他舞台艺术创造者)以他的全部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来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中。而“创新期待”则是创造者(包括观众、演员以及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的另类审美追求部分,既有“创新期待作为一种内在欲求同定向期待相抗衡,以激发某种阅读中追求新意的相反期待”,又有“缩短与克服同作品的审美距离,开拓与扩大原有的期待视界”(尧斯指出“假如人们把既定期待视界与新作品出现之间的不一致描绘成审美距离,那么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过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通过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界的变化。”引自《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31页)。显然,这便是“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创作舞台艺术的能动性所在,伊瑟尔把这种能动性集中地概括为“发现”,并指出“读者发现本文的意义,以否定作为他的出发点。他通过一部至少是部分不同于他自己所习惯的世界的小说而发现一个新的现实。他在流行的规范中和他自己受规范约束的行为中发现内在的缺陷。”而这种“内在的缺陷”,必然导致“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审美经验的异变。

在此,我们引用尧斯与朱立元两位前辈的观点来阐释“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之“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的“创新期待”,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出“观众”(或演员或其他舞台艺术创作者)对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审美取向将是不定的或存在异变的,它也是一种待完成的开放状态。

最后,“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寓意(或意味)待完成。无论是虚实结合的“形态待完成”,还是“内容待完成”或“审美待完成”等,每一项都可能引发、促进或影响“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寓意(或意味)待完成。多年前笔者曾在担任豫剧《乡村调解员》和《刘青霞》舞美设计时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在《乡村调解员》最后一场“结婚”戏中,笔者依照乡村的婚礼习俗,从白天的热闹婚礼场面到晚上的月光新婚闹洞房,天幕上的月亮成形,在舞美空间上的月亮是通过三道幕的大圆洞透光天幕田野夜景显露出来的,其实在舞台空间并没有悬挂一轮实体的月亮景片,这个月亮是“虚体”,是一轮未完成的空间月亮,是需要观众去意会、去体味的,此时此刻的舞台空间主体形态其实是“未完成空间”的寓意(或意味)待完成状态,舞台空间自身无法完成或达到“月夜洞房”的舞台效果,这里显然需要观众、灯光或音乐等共同创作才可能使观众真正体味到“洞房花烛”的喜庆场面。接下来的舞台空间变化亦是通过灯光创造,在舞台空间中呈现出从乡村的清晨到次日太阳初升的效果,太阳冉冉升起,人们生活新的“美好一天”又开始了,其实,在舞台空间上,既没有“实体”的月亮,也不存在“实体”的太阳,更没有“美好一天”的具体表现空间景象,这些都是舞美设计在舞台空间上的“留白”或“未完成空间”,是舞台空间寓意(或意味)的待完成状态,需要观众去自主创造这些舞台空间寓意(或意味),并将其更为深邃的主题加以丰富或延伸。虽然舞台空间上从“月亮”到“太阳”只经历了一次,但由此观众却可能联想到人们日复一日(或年复一年)的美好生活,这些都是观众创造或延伸出来的空间形态,是蕴含着“未完成空间”寓意(或意味)的待完成表达,是需要观众的创造才可能实现和延展的有意味的空间形态。在新媒体戏剧《刘青霞》演绎中,黄河奔腾的新媒体虚拟视像与舞台顶部倾泻而下的多层实物干冰组成了新的寓意,给观众以咆哮怒吼之感,实际上,其中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怒吼和觉醒正是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通过观众的再创造寓示出来的。

在新媒体戏剧《刘青霞》中,黄河奔腾的新媒体虚拟视像与舞台顶部倾泻而下的多层实物干冰组成了新的寓意。

由此可见,处于开放状态的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虚实结合是戏剧空间得以延伸的“法宝”,也是舞台艺术预留给观众进行主动舞台空间寓意(或意味)创造的关键,是观众融入和实现舞台艺术创造体验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观众在开放状态下的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虚实结合创造才更能与戏剧演艺有机渗透、相互促进、共融共创。很显然,没有“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开放状态,便很难实现观众真正意义上的舞台艺术创造体验,开放状态下的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虚实结合即是吸纳观众进行舞台艺术体验,实现舞台艺术共融、共创、共生,且在更高层面上“回归本体艺术形态”的“观演空间关系”。

三、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反思

在上述传统舞台样式的豫剧《乡村调解员》中,笔者尚且可以尝试蕴含“未完成空间”的形态待完成、内容待完成、审美待完成,以及其寓意(或意味)待完成等,何况在“虚实”兼备、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新媒体戏剧中,其“未完成空间”在形态待完成、内容待完成、审美待完成,以及其寓意(或意味)待完成等方面必将更具先天优势,更容易吸纳观众的舞台艺术体验,更容易实现舞台艺术共融、共创、共生,也更容易在更高层面上“回归本体艺术形态”的“观演空间关系”。然而,在现存的新媒体戏剧空间中,这一先天优势不仅没有被发挥出来,反而相比某些传统戏剧演艺,此类新媒体戏剧空间似乎更加封闭起来,而且“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时常被莫名地隔离开来,这些现象不禁让人痛心,令人困惑。除了技术之因外,还有什么困扰了新媒体戏剧的共融、共创、共生?——或许是戏剧人所谓“高雅艺术”的观念困扰着新媒体戏剧在更高层面上“回归本体艺术形态”的“观演空间关系”;也或许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戏剧的天生开放性……。唯有反思与革变,开放状态下的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之虚实结合才能释放更大潜能,新媒体戏剧也才将得以解放。

四、结语:共融、共创、共生

只有真正领悟到虚实结合的开放式“未完成空间”是新媒体戏剧“观众体验创造”的载体或支点、以及“观众体验创造”是实现新媒体戏剧共融、共创、共生的真谛,戏剧艺术的本体回归才有希望。通过上述探讨我们不难发掘: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即是新媒体“戏剧体验空间”,其中包含了观众的体验空间、演员的体验空间、以及舞台艺术诸要素的体验空间等,新媒体戏剧创造者构建和践行“未完成空间”的虚实结合开放状态即是其实现新媒体戏剧体验空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加)洛根. 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美)B.约瑟夫·派恩,(美)詹姆斯H.吉尔摩. 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美)B.约瑟夫·派恩,(美)詹姆斯H.吉尔摩. 畢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5](德)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M].慕尼黑:威廉·克劳出版社,1975.

[6](德)伊瑟尔.隐含的读者·阅读行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7](德)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M].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3.

[8]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9]黄鸣奋.数码戏剧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千桂.走向“未完成空间”[J].戏剧之家,2007(3).

[11]黄鸣奋.新媒体戏剧研究初探[J].戏剧艺术,2009(4).

[12]王千桂.走向“再生现实”的新媒体戏剧[J].上海戏剧,2015(7).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新媒体与舞台美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