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9-05-24王广益任天禄李世杰

王广益 任天禄 李世杰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分别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传统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就两种术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残余血肿量、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相对较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传统骨瓣开颅术;血肿清除率;残余血肿量

【中图分类号】R6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试验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7.1±4.5)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7.9±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行全身麻醉,选取血肿中心前2 cm为靶点,在头皮作一长度为5 cm左右的切口,在暴露出颅骨后钻孔,骨窗直径约为3 cm,剪开硬脑膜后置入脑穿刺针,并抽取10 mL左右的血肿,在颅内压下降后将穿刺通道扩大,并置入透明管鞘,在管鞘内操作吸引器、内镜,之后吸出血肿,并依据血肿的清除情况确定是否留置引流管,之后缝合手术切口。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在定位后作一长约15 cm的马蹄形切口,之后清除血肿,需注意保护脑组织,并做好止血处理,置入引流管后缝合手术切口。

1.3 评价标准

1.3.1 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残余血肿量、血肿清除率)进行比较。

1.3.2 对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數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相比

试验组患者残余血肿量较对照组更少,血肿清除率较对照组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相比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较对照组更少,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症。因颅内压增高处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脑疝形成,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相比于传统骨瓣开颅术在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更具优势,其残余血肿量、术中出血量更少,血肿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治疗费用更少,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双豹等[2]的试验结果类似于本次试验结果,证实本次试验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由本次试验可以看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中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鲍 欢.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4):759-760.

[2] 王双豹,赵伟然,邓一洁,等.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与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效果对比[J].西部医学,2015,27(6):

870-872.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