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的历史逻辑

2019-05-22马晓辉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产率要素

李 平,马晓辉

(1.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 山东 淄博 255000;2.山东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得益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大量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单靠劳动和资本投入已无法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亟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努力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

以Solow(1956)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New-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1]65-94。但从长远来看,经济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因此将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变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Romer(1986)[2]1002-1037、Lucas(1988)[3]3-42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外生性的假设,认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突出强调创新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纵观历史长河,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革命推动了伟大的技术革新,发挥了里程碑式的引领作用。正如金碚(2015)所言,面对人类数万年进化史和数千年文明史,工业革命犹如“昙花一现”地出现在历史进程中,但是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200多年,却是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4]41-49。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事件或者现象能够与伟大的工业革命相媲美。工业革命的进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革命性发展。赵文媛和苟月(2016)谈到,纵观世界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历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5]117-120。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的棉纺织业为开端,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重要标志。英国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大力进行科学研究,占据了当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高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新发明更是层出不穷,尤以电力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但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推崇利用工匠的实践经验进行机器改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专业化技术创新和科学研发占据主流地位,造就了表现出色的美国和德国。黄群慧、贺俊(2013)指出,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使用[6]5-18。计算机、互联网、原子能技术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均源于美国,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冯烨、梁立明(2000)提出,受美国科学家默顿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英国科学家贝尔纳、丹皮尔先后研究的科学活动的分期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规律的启发,日本史学家汤浅光朝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7]4-8。汤浅光朝通过对世界重大科技发明的统计发现,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在不断转移:最先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在19世纪转移到美国和德国,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美国独霸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由此转移过程可见,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迁移与在历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的国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本文以Nick(2003)所界定的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为脉络节点,系统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分别崛起的技术领先国家:英国、美国和德国发展的异质性特征,以推断由工业革命催生的各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间迁移的演化路径和形成机理。同时,通过详细数据统计、描述与分析,对这些国家技术进步的动因进行分解,以解释技术创新中心在以上三国之间变迁的原因,并进一步对亚洲典型后发国家——日本的成功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借鉴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新常态”下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中国提供相应借鉴。

二、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变迁历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750—1815

1.英国工业革命形成的根源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爆发在英国的解释方面,相关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首先,历史教科书大都认为,1688年发生的光荣革命,使英国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有助于工商业的大力发展,为百年后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其次,英国卷入持续的对外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压力,催生了财政金融革命。Douglass和Barry(1989)认为,正是始于1688年的财政金融革命,才导致后来工业革命的爆发[8]803-832。最后,邓久根、贾根良(2015)认为,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进而成为“世界工厂”,与都铎王朝200多年以来持续施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密不可分[9]32-41。

2.工业革命的社会效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使英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首先,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英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工业拉动的机械化生产大国。以典型的棉纺织工业为例,19世纪中期,英国的纱锭数目是同期法国的4倍。其次,工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拓宽海外市场和增加出口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19世纪的英国,工业品出口额连年攀升。再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科学文化的进步铺平了道路,造就了大批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诸如法拉第、焦耳、达尔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最后,受益于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教育事业获得突飞猛进发展。著名的伦敦大学、欧文学院等都是在此期间建立兴起的。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4

相较发生于英国“一枝独秀”式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有着“百花齐放”的盛景,几乎同时发生于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涌现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德国与美国。这两个后进国家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赶超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Broadberry(1998)通过对比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发现,美国的人均产出于1890年正式超过英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第一大国[10]1870-1990。1871年德国实现国家统一后,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工业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颇有建树。与美、德两国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辉煌的英国,非但没有与新崛起的美国、德国齐头并进,反而被这德国、美国赶超,经济增速远远落后。本部分着重讨论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逐渐落后的原因,并总结美、德这两个代表性国家如何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

1.英国的衰退

第一,英国金融界与工业界缺少建设性联系,导致金融业缺乏对工业的投资,这是英国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第二,有研究发现,英国企业家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后,开始追求享乐文化,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为经济衰退助了“一臂之力”[11]459-473。第三,近代史学者艾瑞克将英国经济衰退归咎于最先发端的工业化。他指出,在新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国依然“坚守”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传统产业,未同美、德等国一样对产业进行更新换代。综上可见,英国的衰落是众多因素所致,但深思其根源,最关键的症结是没有及时进行研发与采用新技术,最终在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如著名记者詹金森所言,“技术的落后是英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佐证了我们的观点。

2.美国的崛起

美国作为后起之秀,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后来赶超,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这其中的发展秘诀是什么?首先,劳动力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脱俗表现。美国是世界上外来移民最多的国家,伴随移民潮发生,势必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移民在技术扩散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马尔温德·琼斯就移民做出的贡献曾说道,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其次,英国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后,美国大量引进英国的先进技术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使得纺织、冶金、采矿、交通运输等部门逐步建立和成长壮大[12]198-201。再次,美国以高关税为特征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当时各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美国幼稚产业,使得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保护的美国厂商有机会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效率。

3.德国的崛起

德国崛起是与美国的强大同步发展的,均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国的兴起总是存在某些共通之处。自1879年起,德国也实行高关税政策,保护国内工商业发展。英国放开自由贸易后,德国大量引进英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借助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国内钢铁产业发展。除以上同美国相似的发展因素外,德国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一方面,德国能将新研发技术迅速产品化,使得许多新发明实现“英法开花,德国结果”,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化学工业的发展[13]27-31;另一方面,德国重视人才培养,涌现出一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例如,创立西门子公司的维尔纳·西门子、无线电波发明者亨利希·赫茨以及发现X光的威廉·伦琴等。众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成为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强劲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特征

正如前面所述,从18世纪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随后美国、德国起主导作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都是以代表性高新技术的创造和变革为特征,均被视作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而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14]55-66。程惠芳、陆嘉俊(2014)也谈道,通常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15]174-187。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有以随机前沿分析(SFA)为代表的参数估计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估计法。虽然前者能较为准确的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但却无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进行分解。然而,DEA-Malmquist指数法具有无须预先设定生产函数、不必进行参数估计且可以将TFP增长的各因素进行分解的优点,涵盖参数估计方法所不具备的功能,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进行检验,测算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在上述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中的贡献。

(一)数据说明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TFP测算,需要给定投入和产出要素。根据本文研究目的,需给定的投入要素为各国历年固定资本形成额(K)和劳动供给量(L),产出要素为各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查阅大量史料基础上,结合历次工业革命时间,从《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6]《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以及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18]等书找到英、美、德三个国家于1851—1991年的相关数据。

(二)英、美、德三国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数据,以历次工业革命时间为划分节点,运用DEAP2.1软件,测算了1851—1991年跨国样本数据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如表1。

表1 1851—1991年Malmquist指数及分解情况

第一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年份国家EFFCHTECHCHPECHSECHTFPCH1851—1861英国德国0.9991.0001.0941.4441.0001.0000.9991.0001.0931.444第二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前1871—1881英国德国1.0001.0000.9811.1171.0001.0001.0001.0000.9811.1171881—1891英国德国1.0001.0001.1521.0711.0001.0001.0001.0001.1521.0711891—1901英国德国1.0001.0000.7260.9611.0001.0001.0001.0000.7260.9611901—-1911英国德国1.0001.0001.3341.0401.0001.0001.0001.0001.3341.0401911—1913英国德国1.0001.0000.961.0141.0001.0001.0001.0000.961.0141931—1938英国德国美国2.8181.0001.0000.3060.9041.0521.0001.0001.0002.8181.0001.0000.8630.9041.0521938—1951英国德国美国1.0650.9261.0000.7400. 9080.8131.0001.0001.0001.0650.9261.0000.7880.8400.8131951—1961英国德国美国0.7571.0801.0001.0691.9151.3331.0001.0001.0000.7571.0801.0000.8092.0681.3331961—1971英国德国美国0.8771.0001.0001.0161.6391.1751.0001.0001.0000.8771.0001.0000.8911.6391.175第三阶段: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①1981—1991英国美国0.8041.0001.1851.2921.0001.0000.8041.0000.9531.292①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时段,未加入德国进行对比分析,是考虑到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可能会因为数据统计口径不同而造成偏误。

DEA-Malmquist指数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4个因素:技术效率(EFFCH)、技术创新(TECHCH)、纯技术效率(PECH)、规模效率(SECH)。陈一博(2012)指出,技术创新代表的是前沿生产函数的变动,即一切可使生产前沿面发生变动的技术变化[19]53-61。苏治、徐淑丹(2015)认为,纯技术效率是指实际生产函数向前沿生产函数的移动,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代表目前生产技术与前沿生产技术之间差距的缩小[20]4-25。规模效率的提高代表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涵盖减少技术使用和分配的无效性。

从第一阶段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英国技术水平较为先进,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9.3%,而同期德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44.4%,全部为技术创新所贡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英国1825年以后实行自由贸易,为德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绝好时机,大力引进机器设备发展工业,同时注重自主研发,从而使得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上升。但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棉纺织业等传统部门的技术发展已达到很高水平,很难有较大突破,且英国逐利的商人注重获取短期货物贸易盈利,未对技术研发投入较多精力,从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

纵观第二阶段全要素生产率情况发现,除1881—1891年和1901—1911年这两段时间外,英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倒退趋势。但是,德国与美国的经济在此阶段实现了腾飞。在1871—1913年的这段时期内,英国与德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全部由技术创新所贡献。此外,在1881—1991年,英国仍处于技术的前沿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5.2%,但技术创新速度已十分缓慢。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尾声时,也就是在1911—1913年期间,英国已经彻底丧失了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在此期间,英国的技术创新非但不增反而衰减了4%,从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降幅4%。而同期德国的技术创新增长1.4%,带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1.4%。这说明德国此时的技术进步已经变成技术创新拉动,并且德国的技术创新速度远远领先英国。在1931—1971年的40年内,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又发生了新变化。从测算结果来看,1931—1938年期间,美国是世界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在此期间,美国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由技术创新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5.2%,而同期德国与英国发展较为平庸,最值得关注的是同期英国的技术创新衰退较为明显,远远落后于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1938—1951年期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三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放缓趋势。从随后的两期发展结果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赢家的美国和战后恢复发展的德国,两国都并列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中心。不管是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看,还是仅从技术创新发展程度来看,德国和美国都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势头,推动了世界技术创新步伐。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美国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研发成果,且在战后很好的进行了军民融合发展,将军用技术迅速转化为民用技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爆发出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都由美国军方研发而来。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到,在1981—1991年,美国的技术创新累计增长率达到29.2%,远高于同期英国的18.5%,而英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衰退4.7%。造成美国迅速发展而英国经济衰退的这种截然相反状况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总结以上各发展阶段,可以发现,凡是技术创新涨幅较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均有较好势头。

(三)日本发展事实分析

前面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测算所得结果,分析了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分别崛起的英国、美国和德国这三个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每一发展时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深入分析了三国成长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措施和路径。下面对日本1930—199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分解,结果见表2。对比同期英国、美国和德国发展情况,总结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经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经验。

纵观1930—1990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可知,这期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均为逐步提高态势。在1930—1940年间,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6.8%,但是技术创新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贡献,纯技术效率改善较多,拉动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说明日本在此阶段较为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还不能达到技术自主创新阶段。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段时间内,可以发现,不同于英、美、德三国,日本TFP的提高均得益于技术创新。在1960—1970年间,日本TFP提高幅度,比之前翻了一番多。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由技术创新不足转变为全部由技术创新贡献,出现如此明显的变化,与日本在此期间实施的各项鼓励创新政策密不可分。

图1绘制了1930—1990年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变动趋势图,结合曲线变动趋势,进一步分析日本各阶段经济发展动态变化。

通过直观的人均GDP趋势图发现,在最初的1930—1950年间,日本人均GDP增长缓慢且水平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德国和日本人均GDP均有较明显衰退迹象。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间,日本的人均GDP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期。1980年,日本人均GDP超越英国。1990年,日本人均GDP进一步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从一个战后经济落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惊人的发展势头背后定有其可循的发展规律。

表2 1930—1990英、德、美、日等四国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年份国家EFFCHTECHCHPECHSECHTFPCH1930—194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2.8111.0001.1902.4930.4730.6750.8790.5891.0001.0001.0002.3332.8111.0001.1901.0691.3290.6751.0461.4681940—195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1.0000.7631.0001.7310.5901.3341.0781.7071.0001.0001.0001.5721.0000.7631.0001.1010.5901.0181.0782.9551950—196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0.7861.1021.0001.0001.0651.1441.1621.6931.0001.0001.0001.0000.7861.1021.0001.0000.8371.2601.1621.6931960—197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0.8281.1531.0001.0001.0161.1241.1452.0011.0001.0001.0001.0000.8281.1531.0001.0000.8411.2961.1452.0011970—198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1.2101.0311.0001.0000.8961.3321.1061.9181.0001.0001.0001.0001.2101.0311.0001.0001.0841.3731.1061.9181980—1990英国德国美国日本0.7781.0001.0001.0001.1851.2151.2921.2801.0001.0001.0001.0000.7781.0001.0001.0000.9211.2151.2921.280

图1 英、德、美、日1930—1990年人均GDP

不管是因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而出现经济繁荣的“神武景气”时期,还是因汽车、电视大量生产而助推的“岩户景气”时期,日本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都以国内需求拉动为基础。庞大的内需,使日本出现了“大众消费社会”,带动日本家电产业发展。1961—1970年间日本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人均GDP实现了陡增的繁荣期。该计划强调产业结构高度优化,提高生产率在产业中的比重,重视高科技部门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除此以外,日本尤其重视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从而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级人才,为日本的技术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创新发展事实和前景展望

在前现代时期,被培根视作加速西方从黑暗社会走向黎明时代的重要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均来自中国的发明创造。然而,中国虽曾拥有过四大发明的荣耀,但却在近代经济发展洪流中远远落后,至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一国要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之路,必须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走上科技强国的道路不断探索和学习。本部分试图对中国为何需要依靠创新,如何迈向下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作出解释。同时借鉴前述分析的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经验,就中国如何走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进行解答。

(一)中国为何需要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需要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体学习中强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见,党中央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现行的粗放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2.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需要创新驱动

伴随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历程,以GDP为经济衡量标准,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但在21世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相较美国等经济强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劣势凸显,科技创新态势明显还未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正如《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所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需要创新驱动

伴随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国需要更加深入融入世界一体化。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意味着要应对更多竞争和挑战。Baldwin和Caves(2002)认为,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出口企业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倒逼企业技术进步,促使中国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21]75-102。

回顾过去40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单纯依靠技术引进,模仿外国先进技术,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若固守陈规,势必会进一步拉大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能走出“汗水经济”的怪圈,将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中国要想真正走向经济强国之路,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在前沿技术领域占据高地,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不做美国等技术发达国家的跟班者。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创新现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多次反复,使得原本落后的经济更加困难。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快速发展道路,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为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情况,使用1978—2016年摘自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并对比同期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找出经济发展不足之处,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找到最优路径。

由于对4个国家1978—2016年的年度数据进行DEA-Malmquist指数分解篇幅过多,为便于后面分析,每5年取一个时点,对4个国家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2013等共8个时点数据进行DEA-Malmquist指数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所分解的全要素生产率可知,在改革开放后的15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具体表现在1978—1983年间、1983—1988年间、1988—1993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提高25.9%、80.7%和180%,在此期间较大幅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自纯技术效率(PECH)改善所做出的贡献。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代表与前沿技术差距缩小,主要是通过引进外来技术,借助消化吸收途径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这15年内,技术创新(TECHCH)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拉动作用较小,显示在此期间,中国还不能实现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在1998—2013年的时间段里,不同于之前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成为拉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

总体对比英、美、日三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可以发现这三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本都源于技术创新所做出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综合对比世界大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技术创新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上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在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必须坚信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突出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五、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通过梳理世界技术创新中心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的异质性特征及效果,探讨了各技术创新中心的演化逻辑与形成机理。首先,对历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的三大技术创新中心的经济发展进行历史分析。其次,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三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三国成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所展现出的特征。测算结果表明,三个国家在逐步成长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过程中,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逐步增大,而纯技术效率在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削弱,这表明在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再次,对实现经济腾飞的后发国家——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测算结果依然表明,在前期过程中,纯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用最为明显,而随着日本进入经济增长黄金期,技术创新才是唯一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最后,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类似结论,即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度发展,必须发挥技术创新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表3 英、美、日、中四国共7个时点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年份国家EFFCHTECHCHPECHSECHTFPCH1978—1983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1.0001.1671.0881.0341.0331.0791.0001.0001.0671.2091.0001.0001.0300.9651.0881.0341.1361.2591983—1988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1.1082.1560.8941.0291.0970.8381.0001.0001.1081.9851.0001.0001.0001.0860.8941.0291.2151.8071988—1993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1.0442.6561.0461.0161.0101.0561.0001.0001.0002.9901.0001.0001.0440.8881.0461.0161.0542.8041993—1998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0.9390.8000.9751.0391.1060.9581.0001.0000.9840.7361.0001.0000.9541.0860.9751.0391.0390.7661998—2003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0.9630.7011.0921.0751.1021.0831.0001.0000.9640.7921.0001.0000.9990.8861.0921.0751.0610.7592003—2008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0.9980.8901.0131.0561.0611.0001.0001.0001.0090.9051.0001.0000.9890.9841.0131.0561.0590.8902008—2013英国美国日本中国1.0001.0000.9960.7731.0361.0441.0401.0531.0001.0001.0180.9321.0001.0000.9780.8291.0361.0441.0360.814

(二)启示

通过对各技术创新中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不仅揭示了其形成历史逻辑,也为下一个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前景展望。同时,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促进技术创新,跻身为下一个创新中心提供了一定启示。

第一,要抓住中国技术创新的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受益于人口基数,技术人才相较其他国家优势明显,更易进行技术研发活动。另一方面,中国的巨量人口,也形成了庞大的国内需求,更有助于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成熟化。

第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通过贸易赚取了大量外汇,政府应出台相应配套措施,鼓励将更多资金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研发活动,注重自主创新,克服对国外高新技术依赖。

第三,要重视人才培养,借鉴日本的“教育先行”战略经验,为培育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奠定基础。第四,要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银行信贷优化配置,增强对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支持,减缓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约束,从而在社会上释放出促进技术创新的信号。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生产率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汽车行业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