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5-21董敏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刺

董敏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 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

[关键词] 针刺;眼部经筋;康复训练;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 R2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3(a)-0191-02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麻痹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斜视,眼球运动受限,复视,伴瞳孔散大,上睑下垂。动眼神经在解剖上走形路径长,任何部位上发生病变都可能造成动眼神经麻痹,因此而影响患者外貌及生活。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发展,人民生活习惯及工作方式的改变,饮食起居等影响,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由糖尿病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也逐年增加,有统计显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占后天发病的6%~25%[1],在临床用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30例,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来自大庆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康复科病房。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45岁以下者13例,45岁以上者17例,均为单眼病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χ2检验和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①符合糖尿病的诊断(依据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诊断标准)。②符合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症状表现。③意识清楚,病情稳定,症状不再发展。④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经CT、MRI等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变,重症肌无力,外伤,严重内科疾病及凝血机制异常者等。

1.2  方法

治疗组取眼周经筋点[2]:目上筋点一(面部眼区,内直肌止端,目内眦角稍上0.5分),目上筋点二(面部眼区,上直肌及提上睑肌止端,眉弓中点垂线鼻侧移0.5分),目上筋点三(眼轮匝肌,上眼睑中线),目下筋点一(面部眼区,下直肌止端,瞳孔直下鼻侧0.5分),目下筋点二(面部眼区,下斜肌止端,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嘱精神放松,眼周常规消毒后,选用不锈钢毫针(0.25 mm×40 mm),针尖圆利、笔直、无刮钩,符合质量要求,嘱患者闭目,眼球转向针刺对侧,或医者以手辅助患者眼球向对侧稍移动,根据所选用的穴位解剖特点采用平刺或斜刺或直刺,刺中内部眼肌,产生酸胀重感为度,针刺深度因患者而异,一般进针15~25 mm,禁提插,留针30 min,起针后局部按压2~3 min,以防出血,影响容貌及针刺疗程。每周针五次,1次/d,3周为1个疗程。结合康复训练[3]:①嘱患者用手遮住正常眼,患侧眼视物,进行视物追踪训练,到达眼球活动受限最大程度时,嘱患眼在此位置持续视物约3 s后恢复,每次重复10组。②被动活动患侧上眼睑,使双侧眼裂等大,并嘱患者集中注意力,体会患病前睁眼视物感觉。③用适宜的光照强度从患者眼前经过,锻炼患者瞳孔对光反射。训练时间及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疗程与针刺治疗同。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参照《中医眼科学》中传统取穴),选取阳白、四白、太阳、睛明、鱼腰、攒竹、瞳子髎等穴,按常规操作,留针30 min,每周针5次,1次/d,3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评定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治疗学》治愈:目正视,睑下缘位于瞳孔之上,瞳孔大小正常,无复视及斜视。显效:上睑下缘位于瞳孔之上,瞳孔大小明显恢复,复视距离缩小,眼球偏斜度小。有效:较治疗前上睑下缘略抬高,瞳孔略恢复,主要视野复视存在,斜视存在。无效: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无变化。

评定方法:①复视分级评分为:0=无复视;2=轻度复视;4=中度复视;6=严重复视。②瞳孔的比较:在一定光线(条件一致)下,测得的患眼瞳孔大小。③眼睑下垂的比较:患者目视正前方,使用瞳距尺,测量患者上下睑缘间最大距离,测得患眼眼裂的大小并记录。眼睑下垂的诊断标准:紧压眉弓抑制额肌运动,测量提上睑肌力量,向上下注视时,眼睑活动度在4 mm以下表示很差,在5~7 mm为中等,在8 mm以上为良好。(参照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复视,瞳孔大小,眼睑下垂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经Ridit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02,P<0.05),说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90%以上,据报道,糖尿病是动眼神经麻痹第三大病因[4]。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是由于糖代谢紊乱,使血管发生缺血、缺氧,导致动眼神经受损。因供养动眼神经血管的侧支循环不够丰富,当各种因素导致出现血管闭塞时容易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相关表现。此外,还与B族维生素、糖、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常,影响神经、肌肉组织的代谢有关[5]。眼神经麻痹在中医学上被称之为“睑废”“上胞下垂”或“目偏视”“视歧”等,属中医经筋病之筋纵范畴。中医学从经筋为病的角度分析病机可能为:经筋分布于外周,其足三阳之筋结聚于眼及其周围,共同作用支配着眼睑的开阖和眼球的转动。经筋理论提供了针刺眼部经筋治疗风牵偏视、上胞下垂的理论基础。经筋有协调和舒缩、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当经脉瘀滞或者气血供应不足时,经筋失于濡养,筋伤络阻,气血不布,发展成“筋纵”阶段。当治疗本病时,针刺目上筋点一,其位于面部,在目内眦上0.5分,内有内直肌的止端,目上筋点二位于眉弓中点垂线鼻侧移0.5分,上直肌及提上睑肌的止端,目上筋点三在上眼睑中线内含眼轮匝肌,目下筋点一为瞳孔直下鼻侧0.5分,下直肌的止端,目下筋點二在眶下缘外下斜肌止端。针刺结聚于眼周的足三阳经筋,使气血调和充足,经筋得以濡养,使其主司运动的功能得以恢复,则目偏视,上胞下垂得以纠正。针刺通过直刺眼肌肌腱、肌梭等结构而达到直接兴奋病理状态下的眼肌,兴奋神经肌肉,使其收缩力增强,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关系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眼睑上提,瞳孔括约肌恢复调节,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其作用效果更直接。在此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法,通过被动运动及患者的主动配合,促进神经组织的功能唤醒使其活跃兴奋,使患眼周围的肌肉得到充足的滋养[6],促进肌肉的形态及功能修复,改善患者缺失的患眼运动功能。瞳孔功能采用适当光刺激训练法,增加光线变化,促进瞳孔功能的恢复。通过传统医学经筋理论为基础针刺眼部经筋与现代医学的康复训练相结合为治疗方法,不同的渠道激活眼周缺失的神经肌肉功能,使治疗效果维持长久,功能缺失得到最大改善。

综上所述,针刺眼部经筋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减轻动眼神经麻痹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4-186,576.

[2]  盛国滨,董敏,陈剑,等.针刺眼部经筋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28(6):96-97.

[3]  詹海兰,蒋再轶,汤清平,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3):68-70.

[4]  胡维铭,王维治.主治医师9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24,350,653,141-142,133.

[5]  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06.

[6]  王成文,周达岸.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65-1167.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日间康复训练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