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共同信仰,实现共同成长

2019-05-20周增为

中国教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我反思专业发展

周增为

【摘 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有一支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专业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在专业情感与专业责任的维度上思考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并且把价值转化为专业精神与专业习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形式转化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中,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思政课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发展 专业精神 自我反思 实践形式 共同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还要求思政教师“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明确的价值要求,也是站在教育的制高点对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所做出的清晰规定。从专业角度,思政课教师是理论的传播者与解释者,一方面连接着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连接着学生的真实思想与实际生活,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各类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把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作有效的联结,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实现理论知识的阐释、转译与传递。从师德角度,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道德规范的行为示范者,更要成為理想信念的守正者。作为行为示范者,教师要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就把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引领学生视为终身己任。“所谓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1],作为理想信念的守正者,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方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人生态度等所有的思想与观点、路径与方法,都将转化成教育的力量,影响着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思政课的课堂和学生。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是在于帮助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其成为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专业情感与专业责任

思政课教师的信仰,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与信念,坚定国家与民族的自信与情怀,坚守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思政课教师的最高道德,具体表现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情感与专业责任。

1.专业情感是支持思政课教师信仰构筑的起点

从外显方式上,专业情感表现为教师对学科教学的偏好与情感,比如“喜爱进课堂上课”而不是“把上课视为负担”,“愿意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而不是“在课堂上划书与刷题”等,但这不是专业情感的全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情感既包括教学情感,也包括师生情感,更包括学科情感。

教学情感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日复一日的平凡教学工作的坚持度。能在面临各种具体困难的学科教学环境中,不被各种诱惑所动,坚持站好讲台,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做好这些工作还仅仅是教师的基础责任,真正的教学情感是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积极思考与教学创新,如能否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否把国家的发展与教材知识、学生生活作有效的整合,能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等。只有对教学的潜心钻研,才能站稳课堂,这才是思政课教师热爱教学,拥有教学情感的真正表现。

师生情感是思政课教师重要的专业标准,是教师所持有的学生观的外显方式。思政课中的师生情感不是简单表现为课堂上的和谐气氛与课后的顺畅沟通,它更表现为教师所具备的一种能够直抵学生心灵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以深度信任为基础,以深厚的学识为支持,以“公正的规范为根本”[2],同时伴随教师身上的坚定信念、公正无私、包容大气、善良理性等人格力量和思维品质,通过教师的日常言行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会被这样的影响所吸引,会对这样的教师形成一定程度的精神依靠,会从不自觉的依赖走向自觉的模仿,最终形成思想的认同与信念的一致。

学科情感是学科信念的表现方式。教师的学科情感来源于对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基础教育思政课是讲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与方法、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责任与道德品质等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学科。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思政课教师要拥有坚实的知识功底与良好的理论素养,具备精准的阐释、清晰的建构、丰富的实践、科学的探究等学习能力;要成为学科知识的坚定传播人,把理论的魅力通过教师的教学从书本转入学生头脑与心灵的深处;要让学生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起点,逐步建立知识与现实实践的关联,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能力解释真实的问题。学科情感是教师对学科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教学路径的全部投入,是专业情感的最高境界。

2.专业责任是支持思政课教师信仰构筑的重要内涵

思政课独特的功能决定了学科教师的专业责任,这种专业责任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思政课教师有更多的身份与角色,有更重的责任与使命。从身份角度,作为榜样身份,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恪守规范,还要站在道德的高度自省自律,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教学身份,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专家,更要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时代命题,能够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前行路上辨明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政治身份,思政课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年学生丰富实践,站稳立场,培育思想。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道德责任与学习责任。

政治责任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责任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政课的特定目标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政治责任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设计,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掌握各自的分级学习内容。教师要帮助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能通过课堂教学,结合身份认同,学习如何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等。

道德责任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责任的价值要求。作为传递道德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在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应对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思政课教师的道德责任应表现在更高的道德认知上,能对各种世俗功利行为、非理智表现有清醒的分析与判断,能用正确价值立场引导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引领者。

学习责任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责任的本质要求。思政课教师每天要接受新知识与信息,要在教学的第一时间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要不断更新学科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新问题,深度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成长。

二、专业精神与专业发展

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过程,需要依靠教师坚定的信念与持久的恒心,也需要依托实践的土壤和合作的文化与环境。

1.促进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基础路径是自我学习。“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永远勃勃有生机,就必须找到自身最强烈的刺激,那就是四个字——自我教育。”[3]思政课的独特学科性质要求教师每天以新入职教师的心态投入学习,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实现自我更新。

自我反思型的专业习惯有两个基本特征:自我评估与重新学习。自我评估是教师对教学中的所有表现所做的个人评价。自我评估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与学生在教学中的收获程度。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师通常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客观了解自身的教学准确性与目标达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教学的内容做反复的回顾,对每一个环节的预设与课堂真实生成情况做一一对比,找到两者间的非一致性,并且对这些非一致性结果再做分析与研判,形成对课前预设的合理性評估,逐步清晰哪些课前设计是有意义的,哪些是不具有合理性的,以此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改进依据,并在下一次教学中再做验证。教师还需要反思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现场反应、课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后作业。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是最具真实性的反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表情和行为能够反映出他们是否被教师所吸引,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师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教师个体判断与学生真实感受的差异。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真诚的态度,才能得到学生的真实回应。课后作业是大多数教师接受教学反馈的渠道,但很多反馈成效并不显著,这与教师布置作业的目标相关,如果仅以知识点检验为作业目标,其结果并不直接反映教学的有效性。反映教学质量的作业,必定会融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相关资源的创造性整合以及在作业中表现出个性化的情感与态度。

教师每天坚持做自我评估,将会颠覆个体的固有经验,产生新的知识观、教学观以及学生观。教师会自觉进行重新学习。教师的重新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弥补学科知识体系的不足。思政课教师永远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要系统设计个人知识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与过去缺少平台与资源的时代不同,现代教师应借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工具,利用互联网优势,从海量的平台与信息中,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创建个人的读书方式。二是不断获得了解学生的知识。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不是仅仅转述理论知识,而是承担全过程的育人任务。面对成长中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摸准他们的真实需求,了解他们面临的真实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每天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学习,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2.向实践转化的教学形式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实现知识与实践的重新关联与结构。“如果仅仅记住几个‘知识点、几个概念,就省缺了建构的过程,压缩了知识的构塑、积演、反刍的运思过程,就会把原本的探究过程简化为直接呈现的、干瘪的观点和结论。”[4]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停留在课堂的知识讲述上,而是通过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与知识的关联,学会用知识厘清现象与问题的逻辑,对事物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分析与判断,解释真实困惑,形成正确观点。可以把思政课的教学理解为,以各领域知识的融合为基础,以现实情境或真实问题为载体,以提升关键能力为方法,整体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主动联系,重新建构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体系,最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理解已经得到不少思政课教师的有效实践验证。随着思政课课堂内涵与外延的增强与延伸,思政课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有效参与公共生活的主要实践渠道。

从课堂教学角度,思政课的实践是一种具体情境下的活动设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每天主动接受重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大事信息;其次要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大事有主动的跟踪关注意识,了解其来龙去脉,价值意义;同时还要建立这些内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建立从现象到内容再到理论的学习路径。这个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创设学生参与的实践氛围。

从课堂外教学角度,教师要帮助学生走进真实的场景,感受现实的社会生活。走到现场是当前一些教师已经尝试的教学方法。目前,一些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法院、敬老院等场所都成为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基地。在现场学习与问题解决中,学生能看到、听到更新的、更具体的问题,这就能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关联思考,形成新的实践课题与路径。

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对教师而言,要把思政课教学从纯知识学习转为实践学习与探索,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改进,而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专业知识结构的支持,能对实践内容有结构化的设计;还需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与把握,能了解他们在不同实践内容中的知识起点;还需要具备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设计实践活动的素养与关键能力。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要求,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3.合作文化与共同发展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步伐的加快,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平台也呈多样化发展。教师需要在共同价值的团队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共同价值首先产生在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有极大的差异。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教师互相提供资源,互相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能够形成包容与支持的文化,教学是教师极具个性化的实践行为,如何学习他人的教学以补充自己的教学,是团队成员最直接的学习路径,这不仅是共同体利益的共享过程,也是个体承担专业义务的必要责任。好的团队文化能够让个体的潜力得以发挥,并能在教育的最终目标理解上形成一致性的共同认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群人的共同学习与前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锤炼,提升专业能力,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担当起“铸魂育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劳伦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于漪.于漪知行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4] 赵玉成,高国希.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家[J].上海教育,2019(4A):8-11.

(作者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自我反思专业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中学生自我反思力的引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唤醒语文教师的“二次成长”
名师培养机制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