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白丢失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报道

2019-05-20胡玉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右肺淋巴管肾癌

吕 聪, 王 崇, 李 娜, 胡玉琳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吉林 长春 130000

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是指各种病因导致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向肠腔内异常大量排出,随粪便丢失,引起低蛋白血症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由于PL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出现误诊、漏诊,蛋白从空肠丢失更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以低蛋白血症、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肠(空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进行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颜面部、双下肢浮肿2年,加重伴腹胀半个月”于2017年12月19日入我院。患者近2年内反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部、双下肢浮肿,每次发作时查白蛋白水平降低(17~20 g/L),需要输入大量白蛋白后,浮肿可逐渐缓解。既往史:“白癜风”病史40余年,未治疗。饮酒史30余年,折合酒精含量约100 g/d。吸烟史30余年,约15支/d。查体:一般状态良好,颜面部浮肿,腹部饱满,中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浮肿。辅助检查: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520.0 μl-1,尿红细胞86.7/HPF,复查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肝功:γ-谷氨酰转肽酶101.1 U/L,胆碱脂酶5 218 U/L,白蛋白17.4 g/L;血糖、肾功正常;糖链抗原125:161.04 U/ml。ANA系列:PM-SCl+,颗粒型1:100阳性;结核T细胞斑点法(血):阳性。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三尖瓣轻度反流。肺部多排CT平扫:(1)支气管炎;左肺舌叶、右肺中叶及双肺下叶少许炎变;(2)右肺下叶钙化灶;(3)双侧胸腔积液;(4)考虑前上纵隔淋巴结可能性大;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钙化。全腹部CT平扫+三期增强:(1)左肾上极肾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影及强化,考虑肾癌可能性大;(2)肝脏多发低强化影,性质待定;(3)腹腔、盆腔积液。PET-CT:(1)左肾上极稍高代谢结节,考虑肾癌,左肾多发结石及肾积水;(2)右肺上叶、下叶微小结节,代谢不高,肝脏未见异常高代谢灶;(3)右肺下叶钙化灶,右肺门及总隔淋巴结钙化灶(见图1~3)。

患者肝功白蛋白17.4 g/L,考虑多浆膜腔积液(胸腔、腹腔、盆腔)、浮肿与白蛋白降低有关,白蛋白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正常,两者变化不平行,且全腹部CT提示肝脏形态正常,故非肝源性低白蛋白血症;行2次尿常规尿白蛋白阴性,肾功正常,排除肾源性蛋白丢失;患者食欲好,营养状态良好,排除蛋白摄入不足;入院行结核T斑点阳性,但PET-CT未见结核灶,考虑因结核消耗致低蛋白血症的可能性小;结合患者状态和心脏彩超排除心脏衰竭致低蛋白血症的可能性;虽然ANA系列:PM-SCl+,颗粒型1:100阳性,但患者自身免疫疾病诊断证据不足,且多种因素均可使其阳性,排除自身免疫病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结合全腹部CT及PET-CT,考虑肾癌可能性大,经泌尿外科会诊指出病灶很小,且无全身转移现象,早期肾癌不会造成严重低蛋白血症,排除肿瘤消耗所致低蛋白血症;胃肠镜所见及病理回报未见明显异常,不能支持白蛋白从胃、结肠中丢失(见图4)。综上,考虑患者蛋白从小肠丢失的可能性最大,但因我院设备条件限制,建议转入上级医院行进一步检查。患者先后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胶囊内镜结果:小肠白色点状改变,淋巴管扩张可能性大。淋巴显像(99 m Tc-DX)提示原发性淋巴发育异常,双下肢淋巴肿。肠失蛋白显象(99 mTc-DX)提示:肠蛋白丢失,可能漏出部位位于空肠。胸部CT平扫+三维重建:考虑双肺淋巴回流障碍。直接淋巴管造影可见:右腹股沟淋巴结、右髂淋巴结显影,淋巴管扩张,走形迂曲,结构紊乱。左足背中段中部造影显微镜下可见淋巴管扩张。幽门螺杆菌阳性,结核T斑点阳性,行TB淋巴细胞亚群11项:结果分析:B细胞计数降低,NK细胞计数正常;CD4+T细胞计数稍低,CD8+T细胞计数减少;CD4+T/CD8+T比值升高;纯真CD4+T细胞计数显著减少;CD4+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表达比例正常,CD8+T细胞第二信号受体(CD28)表达比例正常;CD8+T细胞的HLA-DR表达比例升高。最后明确临床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空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可能性大、双下肢淋巴水肿,左肾占位(肾癌可能性大)。考虑PLE原因为淋巴管扩张症,也可能为结核或副肿瘤综合征,治疗方面,给予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抗结核治疗;肾癌切除术(输入白蛋白、利尿后,患者白蛋白升高、浮肿消退后进行);四联幽门螺杆菌治疗2周,经过上述治疗,患者低蛋白血症间隔缩短,白蛋白水平较前升高且可稳定在28 g/L左右。

讨论PLE不是独立的原发病,常合并其他原发性疾病,其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引起PLE的最常见原因[2]。1949年,ALBRIGHT等证实PLE[3]。1958年,CITRIN等首次用放射性示踪法证明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3]。其病理机制可能为[4]:肠道黏膜损伤或黏膜通透性增加或淋巴系统异常,导致蛋白质从肠道漏出。

低蛋白血症、水肿和浆膜腔积液为PLE的典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PLE时,应在排除肾脏丢失、肝脏合成减少、摄入不足、消耗性疾病等前提下,考虑PLE。诊断PLE的首要条件是证实蛋白从肠道丢失,检测方法主要有:(1)粪便同位素标记蛋白测定:静脉注射同位素标记蛋白后,收集并测定粪便同位素排出率,并可同时测定粪便的放射性,计算其清除率。最经典的方法为51Cr标记白蛋白[5]。由于不易收集多日无尿液粪便,及同位素的特性(半衰期、污染等),目前已极少应用;(2)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测定:α1-抗胰蛋白酶分子量为57.7 kDa[6],与白蛋白相近。它在胃肠腔中不被主动分泌或吸收,且不被水解而以原型从粪便中排出。因此其成为通过肠道丢失血液蛋白质的可靠生物学标志物[6];(3)99 m锝标记人血清白蛋白(99 mTc-HSA)核素显像:它可以定位蛋白质泄漏的主要部位。一般是静脉注射3~7 h(早期)和24 h(后期)后每分钟动态采集成像。早期可以对初始漏出部位进行准确识别,后期示踪剂在肠道的运送可提供更准确的肠道定位,提高了灵敏度[7]。这种方法不需要收集粪便,具有独特优势,正在成为诊断和定位PLE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查找原发疾病:(1)CT和MRI:可初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对鉴别原发疾病有诊断意义[8];(2)胃肠镜:内镜下肠道黏膜活检可明确组织学特征,辅助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PLE;(3)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在诊断PLE方面有一定价值。本例患者行腹部CT、PET-CT排除了肝脏合成减少、消耗性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行胃肠镜+活检术排除了胃、结肠疾病所致的低蛋白血症,最后行99 mTc-HSA核素显像证实白蛋白从空肠丢失,明确PLE临床诊断。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I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PLE,主要见于儿童,该病于1961年由WALDMANN等[9]首次报道。我国关于IL最早的报道来自于1992年上海市儿童医院[10]。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淋巴管扩张或扭曲,使小肠淋巴管回流受阻,导致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泄漏到胃肠道。I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淋巴系统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结核、恶性肿瘤、缩窄性心包炎、Fontan手术等[11]是继发性IL的常见病因。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浆膜腔积液、水肿/淋巴水肿是IL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该病主要累及部位为空肠和回肠。若出现以上临床表现,应积极对淋巴系统疾病行相关检查,主要包括:(1)直接淋巴管造影:它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全程动态观察淋巴回流途径,且在诊断是否存在淋巴回流梗阻、瘘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2]。(2)CT淋巴管成像:主要用于明确淋巴回流途径中的淋巴结的范围及分布[13]。给予中链甘油三酯、高蛋白、低脂肪、正常热量饮食已被证明是最有效、最基础的治疗方法[14]。其机制是中链三酰甘油直接吸收入门静脉循环,而不经过淋巴管,可以避免淋巴管超负荷,从而减少蛋白从肠道丢失。积极治疗原发病,输注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为继发性IL的主要治疗原则。

该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点,但诊断过程曲折,辗转多家医院,行腹部CT、PET-CT、胃肠镜+活检术、99 mTc-HSA核素显像、直接淋巴管造影、淋巴显像(99 mTc-DX)、胶囊内镜等一系列检查最终明确诊断为PLE-IL。

临床上PLE-IL非常罕见,希望通过本例报道使临床医师更多地了解其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右肺淋巴管肾癌
基于肺部增强CT三维重建的右肺中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有用的关节“下水道”
——淋巴管系统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敦煌医学古方大补脾汤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肺粘液表皮样癌并转移1例报告
做个B超就能及早发现肾癌
肾癌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p73及血清IL—17表达的临床意义
自噬与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