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处理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019-05-18欧乐

考试周刊 2019年41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学

摘 要:中学语文这门学科,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多内涵。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教学目的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程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是什么?语即语言,文即文学,或者文化。基于这一定义,语文便拥有了其自身看似矛盾的两个使命:既要教育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又要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进行思想价值的熏陶。这便有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特点。然而,若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在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一篇教材拆分成章节、段落、句子、字词的方式去解析,则使原本具备文学之美的文章变得教条,索然无味。相反,若仅仅只空谈对文章中人文精神的美的领悟,那难免使尚处弱冠,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一种遥不可及难以接受的距离感,无法学到实际性的知识,更别说领悟语言之美。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语文相辅相成的特性,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贯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在此浅谈自己几点经验与感悟。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诸如当堂问答,当堂练习这些教学方法,都远比老师单方面在讲堂上滔滔不绝地演讲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当堂问答,让学生来表达自己所领悟的知识,然后由全班师生共同参与纠正,既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又能调动积极的课堂氛围;当堂练习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且能让他们更深刻体会到语文这门学科对生活的重要性。当然,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自学时间,必定会影响教学进程,但在笔者看来,这点不足却能换来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这十分有益于完成语文的工具性教学。

但如果只片面地强调对学生进行语文题目的练习,对课文字词句的掌握,也会使学生感觉语文知识十分乏味,从而无法体会语文的魅力所在,只会机械刷题,失去对语文知识中灵性的感知。“只有以人文性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语文能力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习近平同志曾在北师大发声:“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这其中便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的重要。如果仅仅将语文当作一门工具去学习,去训练,那么,古诗词、文言文这些语文知识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死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性不大。我们一直支持中学生去掌握古典诗词,看重的便是这方面知识在对学生的熏陶和教化方面极大的作用力。古文的传承,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担当和使命,让他们更清楚地感受自己身为中国文化、中国梦的传承者,发扬者的责任极其重大。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字里行间将一个民族历史的情感呈现给学者,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思想境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想境界得到提高,这便完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看似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其实不然。试想,一个学生若是无法吃透字词句的奥妙,如何能感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语文文字为表,思想内容为里。教师和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时,的确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即先解决物质外壳层面的问题,然后才能深入探讨内蕴的思想情感。”可是如果在课堂上先机械地教育学生了解每个字词句的意思,学生在此接受过程未免感觉乏味,所以不妨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相互融合。比如在讲授诗经中著名的篇目《蒹葭》这首诗时,将诗篇中所涉及的各种古代动植物的解释赋予古人心目中的意象情感加以解释,充分挑起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求知欲,去探索这类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蒹葭”,蒹指没长穗的荻,而葭是初生的芦苇。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用带有诗意及情感的简单词句解释“蒹葭”这一古代词汇的意思,既能让学生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又能结合语言情感去感悟《蒹葭》这首诗所表达的朦胧婉约求而不得的情意。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当学生的心灵與作品产生情感交流,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内化为自主的学识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文本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接受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就是寓教于文。“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丰富、活泼的语言材料,受到更形象、直观的思想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不应被考试内容所束缚。为考试而学习,就是我们俗称的“应试教育”。只学考试范围中的内容,这很容易局限一个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不妨在围绕《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任务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课堂上讲解一篇文章,若能适时提及其他相关文本,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主动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亦有裨益。在给学生讲解经典篇目中的字词句之时,将其赋予价值观的引导,这便是将语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体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征,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延续和补充。在语文教学中要二者兼顾。但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由工具性逐步向人文性过渡的规律。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应以人文性为主兼及工具性,强化人文性,淡化工具性。”这并非说明语文的人文性比之工具性更要紧,而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应以“明白文字所承载的人们的情意理趣,理解各个时代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的水平为最终高度,以此为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简介:欧乐,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