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置房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

2019-05-17丁兴华

福建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平潭实验区规划设计

丁兴华

(福建建专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0)

0 引言

平潭的快速发展赶上了海西建设战略机遇期,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桥头堡的平潭迎来了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针对如火如荼的岛内开发以及特色小镇战略的开展,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在加快进行中,规划建设与拆迁安置并举不可偏废,因而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房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也一并提上日事议程。

安置房隶属于保障房层面,现状保障房有3类: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城镇拆迁居民安置房);针对失地群体的安置房。

针对不同的保障对象的居住需求,其规划目标有所侧重。基此,如何避免规划与需求脱节这一普遍性问题,如何解决规划效能对于居住群体特性契合度不够的问题,如何对上述3类安置主体的居住需求作针对性的研究,以免盲目提高标准、盲目建设的问题,如何避免安置区建成后的使用反馈成效存在较大偏离性和偶然性等,都对安置规划设计策略提出挑战。

平潭整体规划,涵盖原平潭县15个乡镇(8镇7乡)所辖行政区域,2017年实验区住房建筑面积大约为 3000 万m2,现状类型较繁杂。经调查统计主要包括以下类型,其中各类型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经问卷调研分析得出,须重点针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区规划建设的3种群体类型,从规划选址、规划设计策略、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塑造)、经济价值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

表1 平潭综合实验区住房调查统计类型

1 选址问题分析

1.1 边缘的动态转化性

图1 平潭综合实验区区位示意图

平潭综合实验区整体规划,涵盖原平潭县所辖行政区域,战略位置如图1所示。 城市边缘、远郊均处于动态演变中。随着城市的延伸、边际规模的拓展、辐射力度和城乡二元关系的融合转换,边界的地域概念也在不断有机生长中,城区与郊区的概念渐趋模糊(“城中村”就是一种特例)[1]。原先远郊逐步演变为城市近郊,因此,安置区的区位布局具有角色动态转换性。例如,早期偏远安置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边缘区和近郊区逐渐发展为城市的主城区甚至城市的核心,如图2所示。故而,安置区的选址特征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带动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住区环境品质也逐步得到改善。

图2 安置区规划分布图(圆圈示意)

安置区的开发建设,具有政府主导、集中异地安置的特点。依据城乡行政区划管理要求,安置区的选址一般设置在原行政管理单元内或其就近安置;同时,因城镇化的考虑,一般选址会适当向城市(镇)集中,因而,多数农民安置区位于主城区边缘各片区内。

以竹园安置房为例(图3),由于新安置区的规划侵入,原有展现村庄聚落特质、肌理特征均都消失殆尽,在原址新建的安置房全部为18~30层的高层住宅与周边村庄原有低矮的平房形成鲜明对比,在与村庄原有肌理对比中有着明显的视觉冲突。

图3 平潭竹园安置房规划

1.2 安置选址的针对性

不同安置对象,规划选址应有不同针对性,如表2~表3所示。

表2 针对性指标表

表3 可选性指标表

2 规划设计策略

2.1 安置区组团结构布置

纵观平潭岛安置区规划的总体布局,以点线面三位一体类型化组织地表语汇,点状组团+线状道路+面域景观生态,系统清晰、脉络完整地布置岛上格局,如图4所示。

图4 平潭岛安置区组团结构布置图

2.2 安置区规划景观视廊分析

景观视廊即人的视觉通廊,是景观规划常用的设计手法。景观节点一般就是规划中主要的驻留活动节点。景观视廊为人设的一个空间区域,开敞空间的预留为的是规避美景受阻,同时创造良好的视域场所空间。景观视廊与开敞空间的组织,有助于加强城市主要景点与最佳观赏点的内在联系,为平潭岛整体空间氛围塑造增添层次感和独特感[2],如图5所示。

图5 平潭岛安置区景观视廊分析图

图6 平潭岛五大风口分部及风玫瑰图

2.3 安置房规划布局的风口避让

平潭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东南沿海第一大风区所在位置。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房的规划建设和当地的防风避风,势必需要对该地区的风环境展开研究与掌握。

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区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避开冬季风,顺接夏季有利风。出现最强风部位主要在于岛上主要山脉的山顶及垂直于来风方向的山脊,故应加强该区域防护。常年风速过大的流水镇、芦洋乡、中楼乡,不利的风环境自然条件影响人们居住生活,须加强防风措施,规划选址及后续布局措施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自然条件下常年风速较温和的乡镇较适合人们居住生活,故在安置区规划布局时应有相应考虑。防风工作重点是风向最大风频主导来向,其岛上风环境分布受影响最大且时间最长的是吹向长江澳风口和流东、流西风口时的风,作为常年风力资源最为集中分布点,应对其风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3],如图6所示。现状调研问答结果显示,福建地处台风频繁临顾之处,当地风环境不是很理想,安置区窗户经常受风吹落造成重大损失不可忽视。

2.4 安置房规划设计的风貌肌理

随着平潭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传承历史风貌的文化村落渐渐消失、历史文脉断裂呈现日益加剧趋势。如何保护平潭传统村落风貌是当前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面临大量的安置房规划设计需求,而村落肌理是历史风貌保护和控制的核心,如何嫁接二者之间的内在文化诉求,成为平衡过去与未来不可避免的议题[4]。

如图7所示,通过实地测绘提取风貌保护的核心元素作为未来规划设计的导引,力求还原保护并转化运用于当代规划设计当中,传承一方文脉,共享历史馈赠。

图7 平潭岛当地风貌规划引导图则[4]

2.5 安置房户型组织分析

应分析当地安置群体的人口构成,如图2~图5所示,安置区户型的设计不应千篇一律,应充分听取安置居民的意见,以规划设计对住宅内部空间。

2.6 安置区户型组织分析

应分析当地安置群体的居家每户的人口构成,如图8所示,安置区户型的设计应充分调研了解户配指标,同时给予居民充分的选择权,在可变性和灵活性上使安置住宅的设计更能贴近居民的要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户型设计。

图8 平潭流水镇当地村落人口构成与安置户型示意图

3 设施配置分析

在主城区内和主城区边缘的一些安置区内,由于区位较好或靠近大型产业园区、高校或单位等,小区内租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口的流动性强,外来流动人口对配套设施的需求结构与本地居民有着明显差异。基此,在这样的安置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不仅要考虑安置居民的需求特点,还要兼顾外来人口的需求。通常情况下,流动性强的外来人口,对于教育设施、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设施等带有当地福利性质的公益型设施的需求较小,使用率低,而对于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经营型设施的需求大,更多地倚重便捷的公共交通。这些特点都会对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在流动人口比例较大的安置区设施配置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公益型设施和经营型设施的配置比例,在满足小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争取良好的运用效益。

考虑到安置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故,配置经营性服务设施时应考虑适当扩大其服务半径,争取覆盖更多的外围消费群体,以维持其良好的运营效益,如图9所示。经营设施方面,实惠的小商品店铺、需求位数高的文化体育设施和休闲场所方面相对不足,如室内外健身点、兵乓球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综合运动场地等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考虑周全。

图9 平潭流水安置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示意图

4 空间环境塑造

根据卢原义信提出的“宜人尺度”要求,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m~25m的模数系列,设计起始就应当全面构思整合基本空间元素,才能做到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宜人空间尺度。

安置区的景观环境设计,首先应以丰富的城市园林树种展开布置,同时引入农村瓜果、蔬菜等绿化,契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在保留居民原有生活氛围的同时,还能够有经济回报。其次,在满足居民交往的需求方面,可通过设置交往休闲空间,如组团庭院、住宅底层架空活动区、景观中心等,创造多样化体验的交往空间,增强社区融入感和归属感。

5 结语

本文针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区规划建设的群体类型特点出发,从规划选址、规划设计策略、空间环境塑造、配套设施分析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完善了针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安置房规划建设开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希冀能发挥“他山之石”作用。

猜你喜欢

平潭实验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