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2019-05-16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无菌成功率新生儿

潘 婷

(阳光融和医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新生儿则是从分娩日到28日时间段的婴儿,新生儿身体情况会对其成长产生影响,为此需要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疾病筛查,筛查主要方法为血液检查,因为新生儿的血管较细,在穿刺时一次成功率较低,极易产生护患纠纷,此外传统采血方法会使新生儿出现疼痛现象,从而产生哭闹不止[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内容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新生儿,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新生儿男性30例,女性25例,日龄均在1-10日,均日龄为(6.5±0.8)d;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20例,日龄均在1-9日,均日龄为(6.0±0.6)d。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数据,组间并无统计学意义形成。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传统股静脉采血方法,操作内容为:①新生儿选择仰卧位,将其臀部抬升,尿布包裹会阴位置,以免穿刺过程中出现排尿现象;②约束新生儿肢体,以免穿刺时新生儿动作影响穿刺结果;③新生儿侧髋位置外展,外展角度为45度,弯曲膝盖;④护理人员消除手部,进行无菌操作,而后对穿刺位置予以消毒;⑤选择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接点,穿刺位置为动脉搏动显著处,穿刺5mm后提针,当血量充足后拔针;⑥完成穿刺后通过无菌棉进行压迫。

观察组选择外周动脉采血方法,操作内容为:①新生儿选择仰卧位,双手自然垂直,护理人员左手将其托住对手肘关节进行穿刺;②护理人员拇指绷紧前臂,右手对肱动脉进行触摸,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标记;③消毒穿刺位置,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和皮肤呈现20-45度角并进针,当血量充足后拔针;④完成穿刺后通过无菌棉进行压迫。

1.3 评估指标[2]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FLACC评分和不良反应;NFCS评分越高说明新生儿疼痛越明显;不良反应包含血肿以及标本溶血等。

1.4 统计学数据

文中涉及有关数据在进行计算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工具SPSS21.0,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为数据呈现呈现,卡方以及t值进行检验,组间数据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新生儿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FLACC评分和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组间数据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由表1可知。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3 讨 论

新生儿常见检查方法为血液检查,可基本了解新生儿的情况,对新生儿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血液检查属于必要项目,而怎样提升采血成功率,缓解穿刺对新生儿产生的伤害属于临床主要研究课题。

因为新生儿离开母体时间较短,自身身体机能均较弱,无较高的血管内充盈程度,使得采血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传统采血方法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新生儿静脉血管较小且薄弱,需要依据护理人员的感觉实施穿刺,进而不能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对新生儿产生痛苦,此外因为股静脉属于大血管,如穿刺不当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此外因为新生儿父母对于新生儿极度宠爱,如穿刺次数增加容易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外周动脉采血方法因为变化了采血位置,采血过程中观察清楚,此外穿刺位置的止血方法简便,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性良好[3]。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10新生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55例,观察组选择外周动脉采血后其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FLACC评分和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表明外周动脉采血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中选择外周动脉采血应用效果良好,可将一次穿刺成功率提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缓解新生儿的疼痛表现。

猜你喜欢

无菌成功率新生儿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