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给药护理对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

2019-05-16梁洁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阿替普脑梗塞溶栓

梁洁清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较为常见,发病突然且危害性大,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等,严重者会出现半身不遂症状。目前临床主要给予早期溶栓治疗,以达到重建缺血部位循环,逆转已损伤神经细胞,进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1]。但为提升治疗疗效,促进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等,需重视早期溶栓治疗中护理干预质量。以往所采用的常规护理模式,仅重视按照医嘱配合护理,忽略了患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且多年实践证实,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质量,可促进疾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为再次证实此观点,本研究纳入我院以往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组讨论综合护理干预的优势。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均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依据其护理方式分组(40例观察组vs40例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1-76岁,平均(61.3±1.2)岁,病程时间0.5h-8h,平均为(5.2±0.6)h,15例小面积梗死,14例中等面积梗死,11例大面积梗死;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1-75岁,平均为(61.5±1.3)岁,病程时间0.6h-8h,平均为(5.3±0.5)h,16例小面积梗死,13例中等面积梗死,11例大面积梗死。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机械执行溶栓及接受常规护理,包含抗感染、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功能锻炼、基础护理等,具体为,每间隔2h叩背翻身一次,进食困难者可采用鼻饲,避免因误吸食物而引发吸入性肺炎。加强预防肺炎、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做好皮肤护理和尿管护理。确保摄入水分充足,预防便秘。多食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类、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护士密切观察患肢肌力、语言功能、活动情况等,进而评估疾病转归和治疗效果,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以免患者过度兴奋或受到精神刺激,坚持训练其听说读功能,促进肢体、语言康复。

观察组则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将出院指导、健康教育、用药护理、康复训练、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等方式综合应用到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中:

①溶栓前:急性脑梗塞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则为“早”,护士需密切配合医生筛选患者,并掌握时间窗,控制时间<6h。患者入院后,记录体征和一般资料,及时掌握其病情,若满足溶栓指征,先抽血,并贴相应标签,送往检验科进行检验,其他人员准备溶栓药物,以及微泵、监护仪等在患者病床旁,配合行CT、心电图等检查,准确判别患者身体状况。消除其焦虑、紧张心理,并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溶栓治疗方法、目的、配合要点等,消除其内心不安,配合此次诊疗。

②溶栓中:严格掌握用药方法和时间,及时给药,严格落实现配现用静脉溶栓药物,临时配制阿替普酶药物。医生开具医嘱后,马上给药,先用10%1min内静脉推注,剩下药物在1h内微泵注完。使用药物中,护士密切观察其体征,前2小时每间隔15min监测1次血压,2-6小时每间隔30min监测1次血压,8-24小时每间隔1小时监测一次血压,控制血压正常范围,治疗后24h,按照其病情调整监测时间,降低监测频率。治疗中,护士需观察其意识和体征变化,如语言、肢体功能是否有改善,有无过敏反应,并防范并发症,一旦发生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恶心,高血压等变化,及时告知医生,并动态监测身体各指标。

③溶栓后:预防出血,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治疗后3d内采集其血液标本,明确掌握其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血小板等状况,并观察其大便状况、是否出现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尤其是拔出静脉输液管后,穿刺位置是否出血。护士确保其病情稳定后,鼓励其适当活动,促进肌力恢复,但需避免压迫到患侧肢体,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被动活动肢体,并进行康复训练、日常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促进重建脑组织细胞,降低残疾率,改善生活质量。

1.3 指标判定

护理前、护理后3d时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1]评估其神经功能,量表共12个项目,评分越低则表明越良好。

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脑出血、血管再闭塞等,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25%,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 NIHSS评分

比较NIHSS评分,护理前,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表1 比较不良反应[n,(%)]

表2 比较NIHSS评分(分,±s)

表2 比较NIHSS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0 18.20±3.21 6.12±2.74对照组 40 18.21±3.23 12.02±1.20 t-- 0.0138 12.4746 P-- 0.9890 0.0000

3 讨 论

急性脑梗塞疾病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因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本就稀缺的卫生资源更为紧张,且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方式为溶栓治疗,此过程中护理质量对疾病并发症、治疗效果、康复水平等均有直接关系,也可体现出医院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此则要求各护士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黄金时间[2],确保护理技能熟练,且需从其社会、心理等方面加重重视,加强其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鼓励其早期训练各功能,并做好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健康指导等。本研究共纳入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组讨论,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中,可辅助提升治疗安全性,促进其恢复,且研究结果与以往报道相符[3]。综合护理则综合考虑到了工作人员、医院条件、疾病状况、患者实际状况等要素,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此为全面护理的延伸,也为体现临床个性化护理的主要方式。综上,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提升治疗安全性,确保其康复质量和速度。

猜你喜欢

阿替普脑梗塞溶栓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