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轰动与落寞
——记“第十届滨松国际钢琴比赛”

2019-05-16朱贤杰

钢琴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协奏曲奏鸣曲听众

文/朱贤杰

“第十届滨松国际钢琴比赛”于2018年11月25日落下帷幕,笔者应邀前往观摩,在此与读者分享一些比赛的花絮与感想。

创办于1991年的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 ”,至今已经是第十届了。一个钢琴比赛,能够在当今各种音乐赛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迈过27个年头,而且声誉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十分不易,它不仅成为日本,并且也是亚洲最重要的钢琴比赛。

成功的背后,是有其原因和运气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滨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音乐之城,卡瓦依和雅马哈钢琴公司都在滨松,它们与滨松市政府、文化振兴财团,都是这个赛事的主办方。政府的支持、雄厚的财力与日本人一贯的办事效率,以及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是比赛成功的保证。而历届比赛的获奖者,他们之后在其他的大赛中再次夺冠,以及后来活跃于音乐舞台上的情况(例如,上一届“肖邦大赛”的第一名、韩国钢琴家赵成珍,就曾在这个比赛获得第一名),即可以看出这个比赛的水平。这些因素也吸引了更多有上进心的优秀选手前来参赛。

至于运气,它以何种方式到来,以及它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恐怕是连评委主席小川典子和主办方都没有想到的。

一部音乐小说引起的轰动

笔者曾经在三年前应邀观摩过“第九届滨松国际钢琴比赛”,而本届听众的人数之多、反响之热烈,是第九届不可比拟的。不但开幕式与闭幕式音乐会一票难求,半决赛开场半个小时之前,听众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两场决赛,更是在开场一个半小时之前就排起长队,场面相当壮观。听众的踊跃程度,可能只有“克莱本比赛”与“肖邦比赛”可与之媲美。

笔者向组委会打听,才知道本届听众盛况空前,是源于一本音乐小说。一位名叫恩田陆的日本女作家,“卧底”观摩了几次“滨松比赛”,并且以此为背景,“构想12年,取材11年,执笔7年”,创作了一部名为《蜜蜂与远雷》的小说。这是一部“以钢琴大赛为舞台,写尽人间才能与命运,深刻描绘音乐的青春群像小说”,它以四个选手为首,描写了近百名怀抱梦想,经过多年苦练,其中不乏“天才”称号的参赛者们的经历与人生道路。日本《肖邦》钢琴杂志的记者森冈叶女士说,小说发表之后,在2017年同时获得“第156届直木奖”与“第14届本屋大奖”第一名,是日本史上第一部获得这两项文坛大奖的小说,连续荣登好几个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突破60万册,其轰动的程度可见一斑,读者的反应也是非常热烈。

此书引起了一大批原来对古典音乐或者钢琴大赛并不十分了解的听众的好奇心,从日本各地赶来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一探究竟,给了本届比赛意外的助力。

另外一个吸引众多听众前来观摩的原因,是一位名叫牛田智大的日本选手的参赛所引起的“明星效应”。牛田19岁,童年时期与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一起生活,并且师从郑曙星等老师,被誉为“神童”“少见的天才”,从而顺利走上音乐舞台,就此走红,在日本有许多演出邀约与极高的人气。但是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钢琴大赛,实际上他也不需要靠比赛来证实自己的实力。笔者到达滨松的第一天晚上,与牛田的日本钢琴老师江口文子女士一起吃晚饭时,她就表示过这种担心,她说,牛田这么做,是在冒极大的风险,因为比赛是很难预料的,但是牛田还是执意要参赛。在他弹第三轮比赛的那天下午,听众中有一大批他的“粉丝”从各地赶来,楼下大厅已经爆满,组委会只能让坐不下的听众坐到评委与嘉宾所在的二楼。相比其他一些钢琴大赛在决赛之前,往往是门庭冷落,本届“滨松比赛”称得上“轰动”二字。

赛事概览

1.选手

本届比赛有382名选手报名,通过DVD预选,从37个国家与一个地区选拔出95名入围第一轮比赛(实到88名),是近几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第8届选手73名,第9届72名)。其中,中国选手13名(含中国台湾地区1名),除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谢子薇和星海音乐学院的蔡阳睿,其余11名都来自海外名校—例如汉诺威、柯蒂斯和朱利亚音乐学院深造的,如潘林子、叶方舟、熊嘉诚、伍龙轩、邢必果、臧小撸等。

该比赛不设年龄下限,日本一位14岁选手与韩国一位16岁选手入围第一轮预选,是本届年龄最小的选手。20岁及20岁以下的选手有22名,占了四分之一。入围第三轮的12名选手中,20岁及20岁以下的选手占了一半,呈现出“小龄化”的态势。

2.评委会主席与评委、嘉宾

有趣的是,从第三届比赛开始,评委会主席都是日本的女钢琴家—中村紘子、海老彰子与本届的小川典子。而随着主席的更替,以及由主席所推荐的评委组成,评审的标准也呈现出风格上的不同。本届评委会主席小川典子曾经在“利兹比赛”获得第三名,长期活跃于欧洲音乐舞台,与许多重要的交响乐队有过合作,主持过不少音乐节。她的录音曲目广泛,包括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的作品,她的全套德彪西作品与莫扎特作品的唱片获得评论界好评。同时,她也是现代音乐的积极推广者,首演过齐尔品的钢琴协奏曲。本届比赛她举荐的评委,包括来自于中国的吴迎,以及日本与韩国各一位、德国三位、英国两位评委;其中,在音乐舞台上有很高声誉的有艾丽索·维尔萨拉泽(Elisso Virsaladze)和蒂娜·约菲(Dina Yoffe)。有人说,相对于其他大赛,本届评委的组成,似乎不是那么“职业化”,意即不是在各个大赛中常见的“老面孔”。而从整体来看,他们的审美取向也是更加偏重于音乐的表现高于演奏技巧,这从最终的评审结果可以看得出。

小川典子担任本届比赛主席之后,对比赛曲目作了一些修改,取消了上一届章程中“第一与第二轮不能弹练习曲”的规定,要求第一轮比赛需要弹一至二首练习曲。为了更加公正,本届比赛参赛选手的名册中只有曲目、年龄与国籍三项资料,没有任何其他简历或者在学的学校与老师的信息。她还规定评委与嘉宾在比赛期间不准交流意见,不准交谈任何有关比赛的话题。虽然评委与嘉宾同在音乐厅二楼,但是休息厅里有一道屏风隔开。小川典子自己以身作则,认真执行。有一次早餐,正好遇见她与一位朋友一起用餐,看见我,她站起来打招呼,并介绍她的朋友,然后马上声明,她们没有在交谈比赛的事情,只是说一些私人话题。

本届比赛受邀的嘉宾有十几位,包括日内瓦国际音乐联盟主席谢诺克、美国“克莱本钢琴比赛”组委会主席罗德津斯基、“阿格里奇—阿林克基金会”主席阿林克、瑞典BIS唱片公司总裁(负责为本届比赛现场录音),来自西班牙、波兰、法国、德国的演出公司的经纪人,以及音乐杂志的编辑与评论员。其中,有一位嘉宾值得注意,那就是法国巴黎一所音乐学院的教授玛瑞安·芮碧吉,他喜欢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各个大赛挑选没能入围第二轮的选手,这次他就看中了来自星海音乐学院的17岁的蔡阳睿,邀请他2019年春天去巴黎开一场个人音乐会。

3.第一轮与第二轮比赛曲目

DVD预选所需三首曲子:一首巴赫平均律;一首贝多芬奏鸣曲快板乐章;一首肖邦或者李斯特、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和里盖蒂的练习曲。入围选手第一轮的曲目为20分钟以内,由选手自选,包括一首或者多首练习曲(这与上一届的规定有所不同,第九届比赛的章程规定第一与第二轮不能弹练习曲,而必须弹一首完整的古典奏鸣曲)。由于规定比较宽松,练习曲与自选曲目比较多样化,从比较长的李斯特的《除雪》《玛捷帕》,到只有46秒的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第一首《前奏曲》都有。而且,弹这首不到一分钟的“前奏曲”的日本选手,19岁的牛田智大,轻松地入围决赛。由于第一轮选手曲目时间超出预期,评委会主席小川典子特别强调,超出20分钟会被中断演奏,但是不影响评审。结果不少选手,包括一些中国选手,可能为了演奏不被打断,都有意无意地比平时的速度要快了许多,效果当然不尽人意。

由于赛期很长,笔者与其他嘉宾一样,是在第三轮才开始出席观摩的,但现场可以买到所有参赛选手的实况录音CD,笔者买了一些并认真观看。其中一个选手,第一轮的演奏时间是19分40几秒,虽然赶在恰好被打断之前,可惜也没有能进入第二轮。而另外一个俄罗斯选手,他演奏了四首肖邦《玛祖卡》(作品17),当他弹肖邦《练习曲》(作品25之10)的时候,还没有弹到中段,就到时间了,但却没有影响他进入第二轮和第三轮。所有这些信息也可以为我们以后参赛提供参考。

第二轮比赛的曲目40分钟,需要弹两首以上的作品,其中包括古典或浪漫派作曲家作品一首、现当代作品一首;另外还需要演奏一首日本作曲家佐佐木东彦的委约作品《牺牲》(Sacrifice),长约七八分钟。入围第二轮比赛的24名选手中,中国选手只占了两名。臧小撸选择的两首曲子是贝多芬作品101号的奏鸣曲与拉威尔的《圆舞曲》。21岁的Li Ying,她选择的是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与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

4.半决赛的12名选手

比赛在第12天,2018年11月19日进入第三轮,即半决赛。12名选手中,东道国日本选手有5名,俄罗斯选手2名,韩国选手2名,中国、美国和土耳其选手各1名。选手需要演奏不超过70分钟的曲目,包括一首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在K478或者 K493之中挑选一首),以及自选曲目。

首先出场的是俄罗斯选手,23岁的安德烈·哲宁(Andrey Zenin)。他的莫扎特《g小调钢琴四重奏》(K478),弹得中规中矩,声音控制得较细腻。自选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里利主题变奏曲》、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和梅特涅《节日舞曲》(选自“被遗忘的旋律第一册”)(作品38之3)。他的演奏富于色彩和画面感,整体构思清晰,很能吸引注意力。可能因为是半决赛第一天的第一位出场,这是比赛中很不利的次序,他与第二天也是第一位出场的另一个俄罗斯选手,都没能入围决赛。

第二位出场选手,是日本的25岁的务川慧悟,他选择了莫扎特的第二首《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K493)。他弹的巴赫-布佐尼《恰空》层次不够清晰,整个声响效果有点儿“轰”,拉威尔的《镜子》在声音上明显好许多,据说他在法国留学,由此他比较擅长于法国音乐那种灵动的风格,他第一和第二轮的曲目中就包括了三首德彪西的作品。

第三位出场选手也是日本人,26岁的安並贵史。他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开头似乎没有配合好,节奏不稳。莫扎特的四重奏与他的协奏曲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年轻钢琴家的古典根底,是一种考验。他的独奏曲目来自三位作曲家:舒伯特《c小调即兴曲》(作品90之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和多纳伊的三首钢琴曲(作品23之1、2之3、11之3)。他弹的舒伯特声音稍显干涩,接下来弹贝多芬,这样的安排不太讨巧,且末乐章技术上稍有瑕疵。多纳伊的三首则比较得心应手,进入状态。

轮到第四位选手,日本的牛田智大上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钟。争相入场的听众已经挤满了楼下大厅,开始往楼上找座位。19岁的牛田一出场,音乐厅的掌声异乎寻常地热烈。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他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懂得如何与听众交流,知晓在舞台上会造成怎样的音响效果。莫扎特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虽然下午已经有两组演出过,但是他的演奏仍然能够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第三乐章开头钢琴的领奏,充满韵味,活灵活现。他的独奏曲目“一小一大”:舒伯特的《降G大调即兴曲》(作品90之3),表情朴素而诚挚。他有能力可以以一种简洁的手法开始,娓娓道来,引领听众逐渐地深入音乐之中。而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则显示了他具有构建大型作品的才能,奏鸣曲各个部分的衔接转换相当自然,有说服力。他有很好的技巧,但是他的演奏可以让人忘记技巧,让它为音乐服务,整个演奏很少有让人走神的时候。当最后一个低音消失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听众席才爆发出掌声。

在他后面上场的选手是韩国的Song HyeonKim,16岁的他也是半决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他的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声音饱满圆润,很有光彩。谢德林的《两首复调》,第一首过于温柔,少了一份尖利。第二首《固定低音》左手的节奏也可以更加干脆利落。肖邦的《24首前奏曲》(作品28),有几首挺有意思,但是总的来说,音乐上还是稚嫩了些。

第一天最后上场的是唯一的中国选手臧小撸。19岁的臧小撸首先演奏莫扎特《g小调钢琴四重奏》。开头就信心满满,运句不徐不缓,声音很有穿透力。肖邦的《船歌》分句与内声部的勾勒,都有一些新颖独特的想法,可是有时失之自然顺畅。他的音色丰富,描绘出如诗如画的意境。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开头音量似乎大了些,速度有些“冲”,整体上没有牛田那种牢牢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效果。或许聆听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主观的体验,何况一个晚上要听两次《b小调钢琴奏鸣曲》,对听众或者评委也不是一件易事。他的演奏很讲究,很用心思,看得出是一个有才华、有个性的钢琴家。

半决赛第二天,上午十点钟,23岁的俄罗斯选手安德烈·伊留斯金第一个出场。他演奏的莫扎特《g小调钢琴四重奏》,与弦乐配合较为默契。声音厚实,风格刚阳方正,但少了一些莫扎特式的妩媚。独奏曲目他选择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勃拉姆斯《间奏曲》(作品118);雅纳切克的奏鸣曲《1905年10月1日的街头》,这是一部较少听到的作品,富于戏剧性与画面感,末乐章结尾非常伤感;最后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因为超时被打断,没有弹第二乐章。他的三首作品都是偏向于抒情性,感情深沉,显得少年老成。可惜的是,他没能入围决赛。

第二个出场的是28岁的日本选手今田笃,他的钢琴四重奏也是弹K478。自选曲目是舒伯特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与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钢琴奏鸣曲》。

下午第三位是韩国选手,18岁的Hyuk Lee,他的自选曲目很有意思,除了普雷特涅夫改编的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两首阿尔坎极有挑战性:《为独奏钢琴写的交响乐》(作品39,第4至7段),与《伊索的宴会》(Le festin d'Esope)。他俩都入围决赛。

第四位选手,日本27岁的梅田智也,他的自选曲是鲍尔改编的弗朗克的《前奏曲、赋格与变奏》(作品18号),属于比较冷门的作品,并不像弗朗克的其他作品那么长,只有11页,相当抒情,庄严肃穆。他的演奏冷静清晰,十分稳重。这首曲子与他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搭配,不仅在调性上,而且音乐形象上也有所关联,这样的选择应该是有意为之。半决赛的12名选手之中,有4名选手选择了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他是第三位演奏这首奏鸣曲的选手,他的演奏条理分明,内敛深沉,整体上的把握相当完整。可惜他最终没有入围决赛。

第五位选手是20岁的美籍华裔布瑞恩·乐(Brian Le)。他没有从四重奏开始,而是一上来就弹李斯特奏鸣曲。这样紧接着前面选手的李斯特,两个《b小调钢琴奏鸣曲》连在一起,就有了很强烈的竞争意味。而且他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开头的八度就相当快速,可惜有不少碰音。一直到抒情的段落,这种急躁情绪才有所缓解,进入状态之后,他的轻奏层次细腻,音色优美。奏鸣曲的后半部分,比前面精彩许多。可是比赛一般是较难容忍比较多的技术方面的瑕疵的。假如他不是这样安排曲目顺序,先弹巴托克的《在户外》,给自己一些“预热”的时间,可能效果会好许多。

半决赛最后上场的是20岁的土耳其选手Can Cakmur 。他也是先弹独奏,自选的两个作品:肖邦的《幻想波兰舞曲》和舒伯特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960),这两首一般都会认为是不太适合在比赛中弹的,尤其是舒伯特的晚期奏鸣曲,对于一位20岁的选手,它那宏大的结构,超凡的长度,应该是不小的挑战。没有深厚的功力,很容易弹得松散无序。但是他可能太喜爱这两首作品了,很少去考虑比赛的输赢得失。因此他的演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真诚自然,琴音温暖,构思富有诗意。他似乎忘记了是在比赛,而是在音乐会中演奏,让听众与他一起陶醉在他喜爱的音乐之中。因此,虽然他的肖邦弹得有点儿随意,技术上也有些“不修边幅”,但是他在音乐表现上的投入,给予现场听众深刻的印象。最终,他入围决赛,并且决赛的结果又引起了新的轰动。

当天晚上八点半,比赛组委会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布入围决赛名单。其中包括4名日本选手,务川、安並、牛田与今田,1名韩国选手Hyuk Lee,1名土耳其选手Can Cakmur。每次公布比赛的结果,总是有让人感觉意外的时候,本届比赛也不例外,而且它有更多让人惊奇之处。“比赛先生”阿林克一直致力于各类比赛的数字统计,他立即给笔者总结出本届入围决赛选手的三个“前所未有”之处:第一, 6名选手中有4名日本选手,这是该比赛历届从未有过的;第二,6名选手之中,无人选择演奏施坦威钢琴,都是选择了卡瓦依或者雅马哈钢琴;第三,6名选手的决赛所要弹奏的六首协奏曲,没有一首是重复的,这在国际比赛中实属罕见。比如,“第九届滨松比赛”的决赛曲目,就有2名选手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2名选手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阿里·瓦迪先生有一次告诉笔者,在以色列举行的一次决赛里,6名选手全部选择弹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那么评委听得很辛苦吧?”我问他。“我们还好,最辛苦的是圆号手,不得不连续吹六次开头的前奏。”他一面说,一面模仿圆号手的状态。

这次决赛的六首协奏曲,有“柴科夫斯基第一”“李斯特第一”“勃拉姆斯第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一、第二”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结果公布之后,小川典子在大厅遇见笔者,她非常开心地说:“六首不同的协奏曲!将会是多精彩的音乐会啊!”

5.落寞的落选者

6名入围决赛的选手在记者招待会上,喜悦又兴奋地即兴发表感言,给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拍照之后,已经将近晚上十点,围观人群逐渐散去。音乐厅广场对面的一个吸烟区,却还有一个人在那里。笔者随几个日本朋友走过,见是落选的俄罗斯选手。一个日本朋友试图以不太好的英语安慰他,说自己非常欣赏他的演奏,不必为了没能入围决赛太难过,希望将来还能听到他们的演奏,等等。那个选手除了默默点头,没有任何表示,今晚是他在日本的最后一晚,明天一早就要“打道回府”。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仍然在一支接一支地抽烟。11月的滨松夜晚,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接下来的两天,是决赛者与乐队排练的时间,组委会同时也为没有入围决赛的选手安排了大师班与音乐会。音乐会在本地中小学举行,雅马哈钢琴公司也组织了星期五中午的免费入场音乐会。笔者听到一位东欧选手弹贝多芬的最后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开头“庄严的”引子,那几个附点节奏的减七和弦,被他弹得非同寻常地快速、激烈,不是庄严,而是愤怒,似乎他要借此一吐心中的悲愤,却依然没有摆脱落选的失望。

本届比赛在决赛之前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出席的听众人数超越了历届。但是除了入围决赛的6名选手,从第一轮直到第三轮,没能入围的选手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儿失落。有些人很快能够走出来,另外一些人则需要一点儿时间。比赛就如人生,永远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在一些人辉煌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落寞。组委会安排的大师班与音乐会,就是一种安慰的尝试,但是真正要能摆脱失落感,还是要靠自己调整心态。比赛圈有一种说法:“如果你参加了十次比赛,只有一两次获奖,那是正常。如果你只有参加一次就获奖,那就需要一点儿运气。”有一位中国选手告诉笔者,他对于没能入围决赛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他是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大赛,已经很满意了,以后还会继续弹,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6.决赛的6名选手与获奖名次

决赛的六部协奏曲分两场举行,协奏的乐队是东京交响乐团,第一场在星期五晚上,第二场在星期六下午,这样的时间安排保证了可以有更多的听众出席。第一场是3名日本选手,加上第二场还有1名日本选手,因此一些观察家、评论家预测,可能本届比赛终于会产生一位日本冠军了。前面九届“滨松比赛”,从来没有一名日本选手获得过第一名,而这次有4名日本选手入围决赛,夺冠的希望是很大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于决赛有这么多日本选手表示不理解,他们担心如果日本选手包揽了前几名,那么这个比赛就将成为“日本的国内比赛”,而失去其国际性。

第一位决赛选手务川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他的演奏自信、果断,超出半决赛时人们对他的预期,证明了评委们的眼光还是老到。东京交响乐团的协奏音量很大,但是他光彩的琴音依然具有穿透力。末乐章他更是点燃了听众的激情,演奏结束时许多听众起立欢呼,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

第二位是27岁的贵史,他弹的是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中规中矩,缺少宏大的气势,也没有勃拉姆斯音乐的那种温暖厚实的声音,显得紧张与匆忙。

第三位选手就是人气很高的牛田,小小年纪的他再次表现出大将风度,演奏很有张力,很能带动乐队,可以把一部已经耳熟能详的作品弹得吸引人。如果是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他的声音与处理似乎有点儿“冷峻”,缺乏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浑厚的音色与浪漫的热情。有评论家说他在用普罗科菲耶夫的声音弹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但无论如何,他都是当晚呼声最高的选手。

第二场决赛在11月24日下午,听众从中午十二点多就开始排队等候入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听众的素质,肃静程度自不必说,整个比赛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拿出手机。或许日本人没有发朋友圈的习惯吧?为了怕有些人不适应音乐厅内的温度,走廊里放着成排的毛毯,那些用过毛毯的听众,结束时候自觉地叠好了放回原处。第一位出场的选手,是日本的今田,他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技术上差强人意,八度有些紧张,一直到再现部才进入状态。第二、三乐章发挥得比较好。

第二出场的是韩国选手Hyuk Lee,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开头也不是很好,音色不够丰富,分句直白,但是后面渐入佳境。他的技术把握性不错,但是表达这首协奏曲深沉的感情,那种思乡与忧愁,似乎还是太年轻了一些。迄今为止,出场的五位选手,在音乐上能让人深深打动的演奏还不多。

决赛最后出场的是土耳其选手Can Cakmur,他选择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与他在半决赛时候的风格不同,一上来他就以大刀阔斧的作风开始演奏,这首协奏曲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作风。它不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或者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那么长,只有二十多分钟,短小精干。可是他似乎不属于那种外向型的演奏家,舒伯特对于他好像更加得心应手。技术上他也不是很过硬,协奏曲开头与最后一段八度都弹得比较粗糙。决赛的每一位选手的演奏都获得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选手都要出场谢幕好几次。

休息之后公布的获奖名单,再次让一些观察家与听众跌破眼镜,日本选手又一次与冠军擦肩而过。土耳其选手获得第一名,呼声很高的日本选手牛田智大获得第二名,第三名是韩国选手,第四名是日本的今田笃,第五名是日本选手务川慧悟,第六名是日本选手安並贵史。

有人质疑,为何土耳其选手弹那么短小的协奏曲,而且技术上并不完美,却仍然能够获得第一名?对此,评委会主席给予的回答是,最终排名是将决赛与半决赛的成绩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的。这可能由于他的舒伯特奏鸣曲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本届评委会的评审标准与审美取向。

至此,历时18天的“第十届日本滨松国际钢琴比赛”落下帷幕。

猜你喜欢

协奏曲奏鸣曲听众
手机上的奏鸣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