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小练笔,高效练语基

2019-05-14刘凯茗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练笔写作教材

刘凯茗

【摘 要】就文取材的课后“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一个重要的途径。教材在“小练笔”的设计上体现了匠心独运的智慧:紧贴课文;形式丰富;梯度合理。教师让“小练笔”真正落到实处,扎实而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

【关键词】小练笔;教材;语基;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94-01

语言运用,归根结底就是表达能力。一个人写起文章来言之无物,错漏百出,真的无法说他语文学得好。由于写作是一门技能,单靠每学年12——16次的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美国作家K·A·也曾经说过:“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学生只有勤动笔,通过练笔、写日记、写感受、写想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事实上,小练笔相对于单元习作会更受学生欢迎。一次单元习作从老师指导到学生打草稿,修改,过程还是挺长的。还有一点,传统的作文通常是有字数要求的,这些都是让学生抗拒的原因。而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学生也不会担心字数不够而重写,少了这样的畏难情绪,那些孩子也愿意自己写点东西,而达到练笔的效果。

因此,我们的教材注重读写的有机整合,就文取材的课后“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一个重要的途径。它在编者的精心选编下,反映出以下的特点:

一、紧贴课文,加深感悟

教材针对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在文后的拓展题中较为恰当地设计了“小练笔”的形式,力求让学生在最佳的教学时机,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通过实践,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开国大典》(以语文S版为例,下同)课后安排了“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这是对课文内容的反馈;在《少年闰土》课后,“试着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仿照课文,写写自己身边一个小伙伴的外貌”,这是对课文形式的学习迁移;在《商鞅南门立木》课后,“结合生活实际,在小组里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化;在《两小儿辩日》课后,“你认为两个小孩说得对吗,为什么?请你查找资料,和同学共同探究”,这是对知识难点的拓展。……

这些“小练笔”的设计,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重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形式丰富,活跃思维

语文的课堂小练笔设计要多样化,使学生有新鲜感。不能每次都是一种类型,否则,学生会感乏味,把练笔当成累赘,用空话、套话来应付。教材也根据课文内容,或者布置随感,或者就一处细节进行评价,或者进行人物品评……灵活安排仿写、补写、续写、抒写、改写等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不仅不会使学生有枯燥的感觉,反而活跃了思维,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化、更独到。

在《将相和》课后,提出“几个同学自由组成小组,任选课文中一个故事,编成剧本,在班上表演”。这是把“小练笔”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綜合性学习要“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大型的综合性学习不宜太多,更为经常的,是教师融合语文教材进行个人、小组的综合性学习。这项“小练笔”既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充分理解,也要求学生掌握剧本的基本知识,有画面感思维,才能创编出一个适合在舞台上表演的剧本,完全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

三、梯度合理,稳中求新

初踏入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写作,掌握词汇不多,认识事物不丰富,语言积累很少,描写不准确,作文中病句的现象比较严重,当然就谈不上形象,生动了。教材“小练笔”的安排从仿写开始。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海的歌》就安排了仿写小练笔,“你认为海上的风是什么?请仿照《海上的风》,自己写一段”。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由此可见,仿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果说这类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题目,是知识的内化、熟化的过程,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扩充、语汇量的丰富,“小练笔”的设计则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如四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或者新型房子、桥梁、道路、汽车……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再写一写”。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有初辨是非的能力,有个性的思考,此时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小练笔”,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五年级下册《顶碗少年》课后,“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后,代入白发老者的角色去思考,属于更高层次的与文本对话。再如六年级教材中《凡卡》《穷人》两课,均安排了续编故事。这对有能力的学生来说,“小练笔”完全可以变成大作文。学生必须较充分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给课文编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后续,搜集、理解、思考、创造,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得到高度的统一。

课堂练笔的日益受重视,正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必然,它所强调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正代表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后“小练笔”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更灵活、巧妙、高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大舞台。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真正让“小练笔”落到实处,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成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应赛华.《教材中的小练笔——阅读与习作的奠基石》.

[4]卜兆凤.《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语文教材——语文社S版课标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特点》.

猜你喜欢

小练笔写作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