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路径研究

2019-05-14华赢于卫鹏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高校

华赢 于卫鹏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深度和覆盖广度,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在增强主渠道建设的同时探索新的传播路径,着力打造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校;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26-02

高校历来都是思想文化创新的主阵地,是党的思政工作桥头堡。高校大学生是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开创者,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更加厚重的人生价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举措,关系着青年人成长成才。在2018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代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现状分析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构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成熟,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融入高校发展进程,给高校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讲座宣讲、党政会议在内的口头式直线传播,教材解读、条幅标牌、电子标语在内的图文式平面传播,校园网站、微信推送、论坛贴吧在内的媒体式数字传播。三类传播方式中,传统的思政课堂仍然是主要传播阵地。

2.高校思政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1)输出式传播。高校思政课现有教学效果,情况不容乐观。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一个学期36课时左右,需要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加之以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教学评价指标压力,致使思政教师习惯于坐而论道,学生满足于记得住、考得过,不能理解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堂教育在传播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精神体验的价值,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完善经典化理论结构,改变传统考核方法,淡化卷面成绩比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2)时段性传播。目前,很多高校把思政理论课开设于一、二年级,旨在使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随着年级升高和阅历增加,学生越来越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压力,思政课却无法及时跟进指导,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種动态的传播过程。这一传播过程应贯穿于各个人生阶段,不断内化于人的精神人格。因此,思政教学应打破学习与生活、课堂与自习、校园与社会、掌握与应用之间的固有屏障,使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指导作用。

(3)群体性传播。学生时代的精神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年人未来的社会价值取向,高校作为青年人联系社会的纽带,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传播的有效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思政课应淡化行政意味和功利取向,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增强传统文化的润化作用,引导青年人古为今用,尊崇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正义守诚、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积极培树君子人格。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要因势而新

1.借势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主渠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首先,高校党委要把牢政治方向,改进工作作风,为思政课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政治保障。其次,要提升思政理论课地位,增强新思想传播语言鲜活度,凝练经典名句,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语言的同时保持思政教育语言寓意深邃、生动传神;要拓宽思政课授课时间跨度和覆盖广度,改变时段性传播、群体性传播现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课堂建设于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与学生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再次,思政课教学模式要多元化发展,探索课堂教学与大众传媒教学相结合的新路子,尊重学生的个人诉求,细化教育指向,切实提升学生参与传播的积极性与获得感。

2.借势新媒体发展,开展大众化传播。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及相关服务的传播媒体。[2]新媒体表现形态包括电子书籍刊物、移动网络、手机终端等,其开放、共享和快节奏的特点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覆盖的社会化,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基本成为现时青年人的主要交流工具,相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播方式,青年人更喜欢利用新媒体工具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变化,评论时事动态。高校思政工作可以借势新媒体,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新媒体工具的强大交互功能,整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二级课堂。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身份转化,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融入学生中开展互动讨论,准确把握交流主题的科学性,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3.借势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经典式教育。

2017年,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党历来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不断发挥古典名句的启迪和引领作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道德宏旨,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组织传统文化交流、舞台展演、诗词比赛等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可以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组织歌咏朗诵、刊物领学、知识讲座等多形式的团体活动;通过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结合。

三、“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是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格局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3]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格局需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其战略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的战略部署。

1.强化教育引导要充分尊重认同感的养成规律。

知是行之始,大学生在全面学习理论内容之后还存在鉴别、取舍和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理性认知向情感认可转化的必经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性与目的性明显,强调理论知识的内化走向,忽视了知识外化应用对情感认同的激励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督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价值判断、学会批判反思,引领学生走上理论认知、情感认可、實践可用、信仰坚定的健康认知道路,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磨砺独立人格。

2.强化实践养成要以应用型指向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特质,要求其传播过程应是教育引导与实践应用的辩证统一,教育引导为实践应用指明方向,实践应用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文化传播平台多样,网络信息快速更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外界信息影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难度增大,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要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占有量。通过生动直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找到理论知识的应用载体,提升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水平,做到真信、真用、真管用。

3.强化制度保障要以政治建设为抓手。

2018年,中央出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党委必须提升政治站位,充分发挥牵头领率作用,成立以党委为核心,包括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党团部门、教务部门等机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探索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常态化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理想信念与精神人格,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格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趋势,整合社会、家庭和教育资源,把思政课堂传播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社会培养健康公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2]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2):78-8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者简介:华赢(1986.02-),男,汉族,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于卫鹏(1989.01-),男,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本文为2018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十九大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20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