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教育《大学语文》微课程教学准实验研究

2019-05-09阳雯李蕾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习者教学效果

阳雯 李蕾

一.微课程概念与教学整合理论

目前,各大网络教学平台普遍流行以短视频为主体的课程群,这种短视频逐渐代替传统40分钟网络课程的形式,更适应现代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要。在教育理论界,与微课程这一概念相关的MOOC群、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共同推进新的移动学习方式。在国外,最先提出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秋,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国内最先提出这一概念是2010年微课程创始人胡铁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一春、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微课程进行定义。有的把“微课程”视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或教学资源的整合;有的把微课视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的把微课程视为微型网络课程,体现出微课程的界定从资源技术到课程教育理念的变化。

微课程不单单是一个视频,更是一种微课程教学观念的整合,微视频需要与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活动、评价相互作用形成微课程空间。微课程设计要考虑微视频的教学目标,微视频的设计思路,微视频与在线教学活动的关联方式,以及微视频的考核等等。本研究基于远程教育《大学语文》微课程实验班和传统班进行教学比对,分析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同的教学效果,确认微课程教学效果发挥的着力点。

二.《大学语文》微课程准实验研究

1.学习者分析。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基本来源于工作需求,如果学生本身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就明显一些。成人学生思维具有抽象概括性,对生活感知丰富,有个人的见解,对于文学作品有独立的分析与思考。因为工作压力大,成人学生学习都是业余开展,学习意志力相对薄弱。因此,微课程视频设计,需要加强外控条件的激发、引导与鼓励。

2.学习目标分析。通过微视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相关文学塑造的社会生活与作家情感,了解中外国文学经典著名的基本特点、熟悉若干重点作家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发挥阅读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以历史文化的眼光和当代意识观照生活。

3.学习内容分析。微课程有效教学观测点,选取《大学语文》第二章“故国家园”的微课教学活动,细读《喝茶》《想北平》《呼兰河传》三部作品,微视频介绍周作人、老舍、萧红三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与作品情感审美阅读,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对作品产生共鸣与理解。 开展各个专题的测试以及讨论,学生完成故国家园的写作,教师进行优秀作文的点评。

《大学语文》微课程内容结构的一般形式:动画或者文图引入主题(故事、生活案例)——微视频抛出问题——微视频介绍作家生活背景——微视频介绍作家作品片段品读——微视频回顾知识提出问题——教学活动测试讨论、扩展知识表达观点。语文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对作品的品读无需唯一答案,微视频的结尾和教学活动可以是开放式的结尾,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

4.准实验研究过程。本研究基于远程教育《大学语文》微课程实验班和传统班,主要采用“主观评价数据观测”以及“客观考核成绩观测”两类数据进行对比:

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针对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对两个不同教学班分别实施传统课堂教学(传统组)和微课程教学(实验组)。传统组主要实施面授课集中辅导的方式;实验组主要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开展微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完成在线平台作业和测试,完成小组讨论的任务发贴发表观点,教师结合微课程开展每学期4次腾讯直播课堂的远程教学与在线师生互动,点评在线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进度。

课程结束后,为了掌握学生反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微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数据。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一是学生对“微课程”的形式与主题是否感兴趣,对微课程的测试与作业安排密度是否接受;二是学生对“微课程”课中的看法,包括教师授课的技巧与方法是否引起学生兴趣,授课的测试难度是否可以接受,教师安排的讨论是否达到了学习交流的目的;三是学生对“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是否让学生掌握与理解了语文作品的审美与思想,教学是否让学生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讨论和腾讯课堂的互动是否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以及考试中自己是否发挥到较好的水平等。答案采用李克特(Likert-scale)五等级计分制,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 PSS19.0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方式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5.实验结果。针对学习过程的主观调查,显示有94.5%的学生认为“微课程”的形式更容易接受,微课程的主题感兴趣;68%的学生认为微课程视频内容丰富有趣;5%的学生认为微课程学习任务重;21%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高。75%学生在完成单元测试时表示并无难度,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85%的学生进行了专题讨论,其中12%的学生与同学讨论有很大收获;90.5%的学生认为课程使自己掌握了对语文作品的理解,也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信力。有9.5%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微课程学习,学习时常中断,跟不上进度。调查结果说明“微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学习结果的主观调查,是微课程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观评价分值1~5分表示感受由弱到强。实验班学生对微课程教学效果的5个方面进行主观感受打分,学生反馈通过微课程,自己以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41)、作家作品知识点掌握能力(4.21)、作品分析能力(4.32)、互动讨论能力(4.15)、学习自信心(3.10)。

?

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将传统教学和“微课堂”教学的分值进行比较,发现“微课堂”教学优于传统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

三.经验与反思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重点要考试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将微视频与整个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1.微课程视频设计的情景化。微课程视频要以情景探究唤醒学习者的好奇心,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从作家故事、作品片段、生活中的文学现象等相关的切入点,设置了多个场景,尽可能的为学习者提供与其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能够激发学习者动机的探究情景的知识理解背景。

2.微课程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微课程包括有教学目标与知识背景、微视频、测试、互动讨论、在线考核等各个要素,各个要素是关联互动的,测试是对微视频的直接强化训练,互动讨论是微视频相关作品的阅读理解的表达,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微课程的情感呼唤。相对于传统面授教学,微课程教学形式都是网络空间完成,教师在面授课中具有的情感感染力,需要在微课程中以另外的形式体现出来,可以通过以下各个方面来实现知识内容的共情设计:有亲和力的课程导语,幽默的评价方式,互动空间的点评与肯定,栏目动态更新学习优秀的学员,及时更新与生活相关的文学知识背景,促进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性,获得自信与情感增值。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学习者教学效果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微视频辅助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