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及其养成

2019-05-08付一静

出版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学术期刊要提高刊物质量、增强发展能力,必须重视编辑职业素质的提高,需要编辑具备更加丰富和强烈的职业敏感。文章从探讨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内涵入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养成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三大路径:加强期刊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业务学习和实践,做好编辑评价工作。

[关键词] 学术期刊 编辑 职业敏感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2-0037-05

职业敏感是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练就的在繁杂信息中快速捕捉有用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特殊能力。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就是指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实践中养成的快速捕捉选题、文稿信息,并作出价值判断,以及感知潜在的期刊工作相关信息的特殊能力。编辑职业敏感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构成,是期刊出版工作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1],是期刊质量最终的决定者。因而,研究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是期刊出版和编辑培养工作的必要课题,对“提升编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讲,编辑的敏感度越强,对文稿的鉴别、筛选、分析对比、加工优化的效果就会越好[2]。职业敏感能力是保证编辑及时、准确地抓住有关领域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物色选题和组稿线索的必备条件[3]。同时,也是媒体融合时代,我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宏伟目标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多样化的必然要求。所以,提高编辑职业敏感既是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诉求,也是期刊发展的诉求。

1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内涵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是编辑练就的编辑工作需要的特殊能力,涵盖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七个方面。

1.1 把握政治导向的能力

把握政治导向的能力即编辑的政治敏感,是学术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职业敏感。学术期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这是每一个编辑都具备的常识[4]。但是面对具体的稿件时,如何鉴别文稿中不恰当的内容,却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有些稿件观点偏激;有些稿件语言文字没有问题,但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持有错误的立场;有些稿件负面的情绪过多,等等。编辑敏锐地发现这些问题的能力即是其职业敏感的基本内涵之一。

1.2 快速获取文稿信息的能力

快速获取文稿信息的能力指编辑面对一篇文稿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获取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承担文稿初审工作,快速获取文稿信息是审稿工作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编辑对文稿作出价值判断的基础。之所以要快速获取信息,是因为初审稿件只是编辑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数期刊投稿数量较多,客观上要求编辑养成通过浏览稿件快速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1.3 快速作出文稿价值判断的能力

快速作出文稿价值判断的能力指编辑在获取文稿信息后,短时间内对文稿是否有刊发价值,以及文稿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內容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对文稿的价值判断首先要基于编辑对文稿内容信息的把握,其次是对刊物定位的准确理解,再次是对刊物相关领域学术动态的了解。这一能力是一名合格编辑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重要构成要素。

1.4 判断学术不端的能力

判断学术不端的能力指编辑在文稿内容审阅中敏锐地发现与作者身份、能力、经历等不符的内容,并加以验证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学术造假尚未有效杜绝的背景下一名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1.5 捕捉与策划选题的能力

捕捉与策划选题的能力指编辑在日常工作或调研中发现有价值选题的能力。策划选题的能力是编辑对已有选题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提出新的选题的活动。编辑策划选题是编辑创造的过程,是学术期刊编辑引导作者进行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行为。这一能力是编辑职业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名优秀编辑须具备的能力。

1.6 发现并培育作者的能力

发现并培育作者的能力指编辑在审阅稿件或工作调研中敏锐判断有学术发展能力的作者,并给予有效的专业发展引导的能力。有许多优秀学者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受益于期刊编辑持续的指导。编辑为期刊发现、培育优秀作者并助推学者的成长,优秀作者以其优秀论文支持刊物的发展,形成期刊与学者互推互导的良性关系。发现并培育作者的能力是一名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1.7 感知并利用期刊延伸业务信息的能力

感知并利用期刊延伸业务信息的能力指编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敏锐地获取与刊物相关的广告、发行及其他派生产业等信息,并利用此类信息进行合理规划的能力。编辑的职业敏感既是一种文化创造的敏感,也是一种市场的敏感[5]。这一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多样化的要求,是一名优秀编辑应具备的能力,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重要表现。

此外,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还有编辑对文稿内容结构、文字等的敏感,这些内容是编辑的基本入门能力。

2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特点

2.1 内驱性

编辑职业敏感指向编辑职业需要,是由编辑社会责任感及编辑社会需要诱发的特殊的职业能力。按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内驱力理论,这种内驱力是第二内驱力,是学术期刊编辑做合格编辑、优秀编辑内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因而,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具有内驱性。

2.2 差异性

由于编辑职业敏感具有内驱性,是编辑个人对外界信息的主观价值判断,因而会有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编辑产生的职业敏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期刊定位,使编辑对同一信息的敏感点不一样。通俗地讲,就是一种在期刊编辑看来可能是十分有用的信息,对另一种期刊的编辑也许是没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同一期刊的编辑,由于个体的学术素养、对刊物定位的理解、个性、专业发展愿望等不同,面对同一信息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2.3 复杂性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是基于编辑自身素质,对相关信息提取、分析、判断的结果,属编辑经验加思考力的范畴,既受客观环境信息的影响,又受编辑个人情绪、性格、学术素养、编辑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编辑专业发展愿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意识领域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编辑职业敏感是受主观和客观世界共同影响的结果,即使是同一编辑,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信息给予的关注及作出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具有复杂性。

2.4 可培育性

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是关涉编辑职业的能力。从其构成看,不论是合格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敏感,还是优秀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敏感,都是编辑建立在编辑理论与实践学习基础之上的能力,因而具有可培育性。期刊社和编辑个人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培育编辑的职业敏感。

3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影响因素

3.1 编辑学术素养

编辑学术素养包含编辑拥有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学术动态两个方面。编辑学术素养是学术期刊编辑养成职业敏感的基础,对编辑职业敏感起决定性作用。学术期刊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和引导学术研究。一个编辑对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动态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编辑对文稿学术价值的判断。编辑只有具备相关的学术素养,才会对文稿有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编辑的学术素养越深厚,越有助于其职业敏感的形成。

3.2 编辑理论与实践积累

学术期刊编辑的期刊编辑理论知识与实践积累是其养成职业敏感的重要基础。编辑职业敏感既是经验的范畴,又是思维的范畴。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编辑才会对什么选题将有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高、什么活动将有益于刊物更好地为学术发展服务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具备丰富的编辑理论与实践知识,编辑才能对文稿是否有刊发价值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编辑理论学习与实践积累是编辑职业敏感的源泉,是编輯形成职业敏感的决定性因素。

3.3 编辑对刊物定位的理解

学术期刊编辑对本刊物定位的理解与把握是编辑形成职业敏感的重要基础。同一篇文稿在不同的期刊社审稿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期刊的定位不同。刊物定位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它确定了期刊服务对象,进而对期刊载文的研究领域给予了限定。由此,期刊相关的广告、发行等业务也有了相应的定位。所以,期刊的工作皆受期刊定位的制约。因此,编辑理解和准确把握期刊的定位是编辑形成职业敏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4 编辑敬业状态

编辑敬业状态会影响编辑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一个敬业的编辑,不管身处什么环境,都会建立环境信息与自己编辑工作的联系,作出敏锐的判断,表现出职业敏感。敬业的编辑一般都将工作看得很重要,即使在休闲时也不会忘记工作,受到相关信息刺激后即会敏锐感知,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因此,良好的编辑敬业状态有助于编辑职业敏感的形成和提高;而不良的敬业状态会降低编辑职业敏感的程度。经常有一些编辑对有价值的文稿、学术活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缺乏敬业精神与职业敏感的具体表现。

3.5 期刊管理因素

期刊管理因素是影响编辑职业敏感的外部因素。它通过单位管理机制的引导,使编辑内化管理要求,强化编辑形成个人职业敏感的意愿,进而成为编辑形成职业敏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期刊社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缺乏编辑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编辑工作仅限于做来稿推荐和文稿的加工、校对,将不利于编辑养成职业敏感。相反,期刊社如果有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有编辑专业成长激励机制,有明确的期刊发展和编辑个人发展规划,编辑就会生发出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进而积极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敏感。

上述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关联。编辑敬业状态是编辑内在的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具有良好敬业状态的编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编辑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期刊的定位与发展,产生强烈的编辑发展愿望。敬业状态是编辑职业敏感内驱性的来源。期刊管理因素是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厘清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期刊社和编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订、实施提高编辑职业敏感的方案。

4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养成的路径

探讨学术期刊编辑职业敏感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目的是正确认识编辑职业敏感、寻求培育编辑职业敏感的有效路径。编辑职业敏感的内驱性特点决定了养成编辑职业敏感要从编辑自身做起,编辑个体学习、实践,提升个人素养,强化敬业精神应该是养成编辑职业敏感的主要途径。期刊社通过管理制度引导编辑产生更强的专业发展愿望,进而养成强烈的职业敏感,最终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提高出版物质量。

4.1 加强期刊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出版即另一种形式的教育[6]。学术期刊出版是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开放的教育,与其他出版工作一样,都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大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入门即须学习《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出版法规,要牢记《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关于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十种内容的规定。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法律法规汇编》收录现行42项主要法律法规 ,为学术期刊编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出版法规学习内容。编辑只有了解相关法规,才能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具备鉴别不当出版内容的能力。

4.2 强化编辑业务学习和实践

学术期刊编辑养成职业敏感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业务学习与实践。编辑业务学习有助于编辑对文稿学术价值的判断,编辑实践有助于编辑形成捕捉选题的能力、发现和培育作者的能力以及感知并利用期刊延伸业务信息的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在日常编辑工作实践之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职业敏感的养成。

(1)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会议是其形成文稿价值判断能力与捕捉选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使编辑不断贴近学术研究实践,了解学术动态,了解潜在作者队伍动态,了解并分析、判断学术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期刊服务与指导。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走进学术、打通编辑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直通车,能有力地促进编辑职业敏感的形成和发展。

(2)开展选题调研。选题调研是编辑为了确定期刊选题,密切接触期刊相关领域读者、作者,搜集、分析选题信息的活动。选题调研是选题策划的基础和前提。在选题调研中,编辑了解研究人员正在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需要期刊给予哪些信息服务与指导。调研给编辑的信息不再是来自文稿刻板的刺激,而是生动、鲜活的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选题的调研活动对提高编辑捕捉选题的能力大有裨益,是学术期刊编辑养成职业敏感的必经途径。

(3)推行社本编研。社本编研是期刊社依据自身情况开展的编辑学习、研究活动[7]。学术期刊社本编研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培育编辑职业敏感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如出版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编辑职业道德、杂志社管理规章、期刊编辑专业理论与实务、学科专业知识、期刊策划与经营、编辑个人素质提升、期刊发展、期刊文化塑造等都可以作为社本编研的内容[8]。社本编研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因此,成为培育编辑职业敏感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4)开展小组合作。编辑小组合作是期刊编辑按照一定原则结成的编辑学习、工作共同体。编辑小组合作成员的构成一般采取异质互补的原则,依据期刊社情况及编辑个人意愿组合。可以依编辑年龄组合,也可以依編辑性格组合,还可以依职业特长组合。以年龄组合为例,采取老中青搭配,以老带新,发挥老编辑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加速青年编辑的成长,促进其职业敏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老编辑的职业倦怠,让老编辑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编辑小组合作,都会助推编辑职业敏感的形成与发展。

4.3 做好编辑评价工作

评价是期刊社主动引导编辑培育职业敏感的一种管理手段。期刊社倡导什么,禁止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都可以通过期刊社的编辑评价体系加以表达。

(1)规范性编辑评价。规范性评价体现期刊社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9],将形成合格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敏感——把握政治导向的能力、快速获取文稿信息的能力、快速作出文稿价值判断的能力纳入规范性编辑评价体系。编辑职业敏感是内在的特质,但它会通过外显行为体现出来。编辑规范性评价体系就是要将体现编辑基本职业敏感的行为作为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纳入其中。如反映编辑把握稿件选题价值、政治方向、内容文字能力的刊用稿件推荐率,问题稿件推荐量,内容差错、错别字、病句率等纳入编辑规范性评价体系。体现这些指标的数据越大说明编辑与合格编辑间的差距越大。通过评价给编辑指明自己的问题所在,鞭策他们努力提高自己。

(2)引导性编辑评价。引导性评价体现期刊社对编辑成长为优秀编辑的期望。以激励性手段鼓励编辑形成判断学术不端的能力、捕捉与策划选题的能力、发现并培育作者的能力、感知并利用期刊延伸业务信息的能力。编辑有与这些编辑职业敏感相应的行为,如成功策划专题,并获得了读者好评;策划期刊创收活动;为作者成功举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约稿被转载[10];及时发现、规避学术造假现象等,即表明编辑具备了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敏感。通过引导性评价激励编辑不断丰富和强化自己的职业敏感,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期刊社制定引导编辑养成职业敏感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要立足“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正确的导向。期刊社和编辑个人都应认清历史赋予的使命,从提高编辑职业敏感做起,提高刊物发展能力,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伟大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注 释

[1]吴平.编辑本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2]张京梅.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与学报质量的提升[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5):139-142

[3]高崇友.论学校编辑的能力结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4):93-96

[4]钟传欣,史成娣,刘春林.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6,28(5):511-513

[5]陈桃珍.编辑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8

[6]于殿利.编辑的天职[J].中国编辑,2015(4):18-20

[7][8]付一静.试论学术期刊开展社本编研的形式和途径[J].中国编辑,2017(4):29-31

[9][10]付一静,白薇,金春平.文化体制改革下学术期刊的编辑评价体系[J].编辑之友,2016(6):38-42

(收稿日期:2018-03-29)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