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2019-05-05牛力立樊祖立范金华唐兴发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苏云金吡虫啉阿维菌素

朱 江, 牛力立, 樊祖立, 范金华, 唐兴发, 张 鹏

(安顺市农业科学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1]是世界上继水稻、玉米和小麦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第一马铃薯生产大国[2-5]。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除了遭受各种病害危害外,还遭受害虫的危害,其中,危害马铃薯植株较为严重的害虫是蚜虫。危害马铃薯的蚜虫主要是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其除了取食马铃薯植株汁液,使马铃薯生长势减弱,叶片发黄外,还能诱发煤污病和传播马铃薯病毒病[6-11]。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黄板诱杀的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和吡虫啉等化学药剂防治方法进行马铃薯蚜虫的防治,也有利用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的报道,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见效慢,防治效果较差,生产中大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由于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致使马铃薯蚜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再猖獗,以及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鉴于此,通过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最有效的防治药剂,旨在为马铃薯蚜虫的化学药剂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供试蚜虫采自安顺市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种植基地的马铃薯植株上,采集时间为晴天上午,采自同一块地块的健壮无翅成虫。

1.1.2药剂试验药剂有2.5%联苯菊酯乳油、5%啶虫脒乳油、8 000 IU/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7.5%敌敌畏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

1.1.3种薯试验种薯品种为兴佳2号,大小均匀,无病虫害,无破损。

1.1.4仪器培养皿、滤纸、剪刀、小毛笔、恒温培养箱、喷雾器、分析天平及移液枪。

1.2试验设计

1.2.1室内毒力测定分别将7种药剂稀释成500×、1 000×、2 000×、4 000×和8 000×液,以清水处理作对照(CK)。每种药剂每个浓度和剂量下供试蚜虫50头,3次重复,用小毛笔挑50头蚜虫放在准备好的马铃薯叶片上,将马铃薯叶片连同叶片上的蚜虫在药液中完全浸入15 s,取出放在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于恒温培养箱中25℃保湿培养24 h后,记录蚜虫的死亡头数,计算不同稀释倍数下每种药剂处理蚜虫24 h后的死亡率。

1.2.2田间药效试验试验在安顺市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共设8个处理,其中,7个杀虫剂均用1 000×液、喷药量为45 kg/667m2进行茎叶喷雾处理,以等量清水喷雾作对照(CK)。植株封行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1次,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4.4 m2(4 m×3.6 m),随机区组排列。

1.3试验方法

1.3.1材料预处理从田间采集蚜虫供试样本的同时采集蚜虫生长的马铃薯植株叶片,将马铃薯叶片洗净晾干备用。

1.3.2指标测定

1) 毒力测定蚜虫的死亡率。处理24 h后用小毛笔触动蚜虫,若蚜虫不动则视为死亡,干瘪的视为死亡,记录死亡的蚜虫头数和计算死亡率。

2) 田间药效试验死亡率。施药前1周和喷药1周后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点随机选择10片马铃薯植株复叶进行蚜虫数量调查。计算死亡率和防治效果。

死亡率=(死亡蚜虫数/供试蚜虫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防治效果=(对照虫头数-处理虫头数)/对照虫头数×100%

1.3.3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回归分析计算每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回归曲线及蚜虫致死中浓度(EC50);采用Excel和SPSS进行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室内毒力效果

从表1看出,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毒力随杀虫剂稀释倍数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即马铃薯蚜虫死亡率逐渐降低。其中,5%啶虫脒乳油的毒力最强,在相同稀释倍数下其对马铃薯蚜虫的致死率均最高,稀释8 000×液处理马铃薯蚜虫的死亡率仍>60%;其次是8 000 IU/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和77.5%敌敌畏乳油稀释4 000×液处理马铃薯蚜虫的死亡率仍>50%;再次是20%丁硫克百威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2.5%联苯菊酯乳油的毒力较差,稀释2 000×液处理马铃薯蚜虫的死亡率均<50%。

从表2看出,7种杀虫剂浓度的常用对数值与蚜虫平均死亡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均大于0.8,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均小于0.01,说明7种杀虫剂浓度的常用对数值和蚜虫平均死亡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即7种杀虫剂浓度的常用对数值越大,蚜虫平均死亡率越高;且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其中,7种杀虫剂相应浓度(x)与蚜虫死亡率(y)的回归曲线分别为y联苯菊酯=54.141 lg(x)+309.215,y啶虫脒=32.554 lg(x)+233.226,y苏云金杆菌=37.289 lg(x)+46.802,y吡虫啉=39.541 lg(x)+183.123,y敌敌畏=30.864 lg(x)+170.408,y丁硫克百威=40.086 lg(x)+222.075,y阿维菌素=30.970 lg(x)+204.227。由此得出,7种杀虫剂对蚜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5%联苯菊酯乳油1.630×10-5g/mL,5%啶虫脒乳油2.353×10-6g/mL,8 000 UI/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1.218 IU/mL,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298×10-4g/mL,77.5%敌敌畏乳油1.255×10-4g/mL,20%丁硫克百威乳油5.097×10-5g/mL,1.8%阿维菌素乳油1.047×10-5g/mL。

表17种杀虫剂不同稀释倍数处理马铃薯蚜虫的死亡率

表27种杀虫剂浓度常用对数值 (lgx)与马铃薯蚜虫平均死亡率的相关性和回归关系

注:**在0.01 水平显著相关性(双尾)。

Note:**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1% level(two tail).

2.2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田间防效

从表3看出,田间防治效果以5%啶虫脒乳油最好,为91.66%;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为85.06%;8 000 UI/mL苏云金杆菌、1.8%阿维菌素乳油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相当,分别为78.97%、78.86%和75.71%;77.5%敌敌畏乳油和2.5%联苯菊酯乳油较差,分别为59.09%和58.31%。方差分析表明:7种杀虫剂对田间马铃薯蚜虫的防治在α=0.01水平差异显著[F=154.897>F0.01(7,16)=4.026,P=0.000<0.01]。7种杀虫剂较清水(CK)均能极显著地降低蚜虫的田间虫口数,其中,5%啶虫脒乳油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余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8 000 IU/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的防效无显著差异,8 000 IU/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三者间无显著差异,2.5%联苯菊酯乳油与77.5%敌敌畏乳油间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药剂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37种杀虫剂对马铃薯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注:表中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和差异显著(P<0.05) 。

Note: Different capital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andP<0.01 level respectively.

3结论与讨论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蚜虫的死亡率与药剂浓度的常用对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各药剂的回归曲线和致死中浓度(EC50)分别为y联苯菊酯=54.141 lg(x)+309.215,1.630×10-5g/mL;y啶虫脒=32.554 lg(x)+233.226,2.353×10-6g/mL;y苏云金杆菌=37.289 lg(x)+46.802,1.218 IU/mL;y吡虫啉=39.541 lg(x)+183.123,4.298×10-4g/mL;y敌敌畏=30.864 lg(x)+170.408,1.255×10-4g/mL;y丁硫克百威=40.086 lg(x)+222.075,5.097×10-5g/mL;y阿维菌素=30.970 lg(x)+204.227,1.047×10-5g/mL。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7种杀虫剂均能极显著地降低马铃薯蚜虫田间虫口数量,其中,5%啶虫脒乳油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最好,8 000 IU/mL苏云金杆菌悬乳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效果一般,2.5%联苯菊酯乳油与77.5%敌敌畏乳油防治效果较差。生产上建议用5%啶虫脒乳油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交替或混合使用防治马铃薯蚜虫。由于选择的杀虫剂数量较少,且只进行了1次试验,结果不能很准确地反映7种杀虫剂的实际情况,下一步将进行重复试验修正。

猜你喜欢

苏云金吡虫啉阿维菌素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桃树梨小食心虫的田间防效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EGSB反应器处理阿维菌素废水
飞机喷洒苏云金杆菌(Bt)防治美国白蛾效果调研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