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肥施用量对云薯 902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2019-05-05李鹏林李明福徐宁生尹自友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薯块单株复合肥

李鹏林, 李明福, 徐宁生, 尹自友

(1.云南大学 农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2.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05; 4.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05)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种植面积居我国粮食作物第四位。云南是马铃薯生产大省,产量居我国前列[1]。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氮磷钾复合肥才能较好地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2]。目前,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不同配比的复合肥作基肥,不再作追肥,因此开展马铃薯复合肥用量试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氮肥对马铃薯的影响较大,不施用氮肥其产量和商品性均会明显下降[3]。马铃薯是喜钾作物,钾肥在马铃薯生产中能提高膨大速度,从而提高产量[4]。磷肥是马铃薯必需的大量元素,多施磷肥可增加薯块表皮光滑程度,提高其商品性,从而提高品质[5]。有机肥是作物栽培的优质肥料,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在生产实践中可结合当地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6]。微生物菌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还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全价养分和有益微生物[7]。农作物生长过程或生命活动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且每种营养元素不能相互代替[8]。以上试验均是基于某种养分对马铃薯生长方面的影响,关于复合肥对马铃薯的生产效应国内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报道[9-11]。马铃薯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在试验中注意测试土壤肥力,作好对比,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对马铃薯进行氮磷钾肥效试验[12],有利于指导当地马铃薯生产。为此,笔者等在玉溪市参照“3414”肥料试验[13-14],选取氮磷钾三要素相同配比的复合肥(15∶15∶15),研究不同复合肥用量对马铃薯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复合肥用量,为玉溪市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马铃薯与肥料品种供试马铃薯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云薯902,201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播种前进行切块,切块后沾草木灰后播种。供试肥料为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硫酸钾型复合肥(N∶P∶K=15∶15∶15)。

1.1.2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7年12月26日在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农场进行,该农场位于东经102°29′53.18″、北纬24°14′39.25″,海拔1 650 m。试验地土壤为红壤土,肥力中等水平,播种前土壤养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检测:全氮1.67 g/kg、水解氮88.13 mg/kg、有效磷74.94 mg/kg、速效钾263.93 mg/kg、有机质25.91 g/kg,pH 7.76。

1.2试验设计

设不施肥(CK,处理1),施复合肥50 kg/667m2(处理2)、100 kg/667m2(处理3)和150 kg /667m2(处理4)等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0 m2(10 m×1 m),起垄双行栽培,垄内行宽20 cm,株距30 cm,小区种植密度为60株,栽培密度4 000株/667m2左右。复合肥和杀虫剂锌硫磷(2.5 kg/667m2)于起垄栽培时施入土壤中。

1.3观测项目及测定指标

1.3.1生长期观测出苗时间以播种后出苗为准,观察时间为播种后45 d,当出苗率达到50%以上时为出苗期。开花期以开花率达到50%以上时间为准,并记录花色情况。对于叶色、单株羽状叶数、茎粗、株高、单株分枝数等性状在收获前完成观测。

1.3.2收获期指标测定收获时测定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单薯重和单株重等指标,分2次对各小区进行测产,每次对各小区随机挖取5株对地上茎叶和地下薯块进行称量,最后按2次各重复小区测产的平均数确定小区产量,折算单产,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马铃薯的出苗率

从表1看出,处理1~4的小区平均出苗数分别为59株、60株、59株和50株,施复合肥50 kg/667m2和100 kg/667m2的马铃薯出苗均正常,但施复合肥150 kg/667m2的出苗率明显降低。说明,以施基肥栽培马铃薯,在加大复合肥施用量时会抑制马铃薯的出苗数,因此在生产中复合肥施用量不宜过大。

表1 不同处理马铃薯的出苗情况

2.2不同处理马铃薯的植株与产量性状

从表2可看出,不同处理马铃薯的叶色、花色、单株羽状叶数、茎粗、株高、单株分枝数、薯块重、地上茎叶重与地下薯块重比(T/R)与产量的变化情况。

2.2.1叶色与单株羽状叶数处理1~4马铃薯植株的叶色分别为黄绿色、浅绿色、绿色和深绿色,平均单株羽状叶数分别为15.7个、18.6个、24.3个和34.0个。即随着复合肥用量增加,马铃薯的叶色逐渐加深、平均单株羽状叶数逐渐增加。表明,施用复合肥对马铃薯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过多施用复合肥会导致地上茎叶生长太旺盛。

2.2.2茎粗与株高处理1~4马铃薯植株的茎粗分别为3.6 cm、4.2 cm、5.0 cm和5.2 cm,平均株高分别为37.7 cm、49.0 cm、57.9 cm和51.7 cm。即随着复合肥用量增加,马铃薯的茎粗逐渐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表明,施用复合肥能促进马铃薯的茎粗增大,但超量施用复合肥不利于植株株高生长,且茎秆有小叶增多的趋势。

2.2.3茎基分枝与地上茎叶重处理1~4马铃薯植株的平均茎基分枝数分别为3.2个、3.1个、3.6个和3.9个,平均地上单株茎叶重分别为0.20 kg、0.45 kg、0.48 kg和0.59 kg。即随着复合肥用量增加,马铃薯的平均茎基分枝数、地上单株茎叶重逐渐增加。表明,施用复合肥能促进马铃薯茎基部分枝和茎叶生长。

表2不同处理马铃薯的植株性状与产量

注:产量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

Note:Different capital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yield column indicate 1% and 5% significant levels respectively.

2.2.4薯块重与产量处理1~4马铃薯的平均单株薯块重分别为0.41 kg、0.61 kg、0.67 kg和0.66 kg,薯块产量分别为1 364 kg/667m2、2 013 kg/667m2、2 189 kg/667m2和2 178 kg/667m2。即随着复合肥用量增加,马铃薯单株薯块重、薯块产量均先升高后下降,表明适量施用复合肥能促进马铃薯地下薯块的生长,超量施肥用复合肥易造成马铃薯地上部分徒长,降低马铃薯地下薯块的养分供应,薯块产量反而下降。

2.2.5T/R值处理1~4马铃薯的T/R值分别为0.49、0.74、0.72和0.89。表明,不施复合肥马铃薯有早衰表现,适量施复合肥的茎叶生长与地下薯块生长较协调,超量施复合肥茎叶徒长,从而影响地下薯块产量。

2.3不同处理马铃薯的产值

从表3看出,处理1~4马铃薯的产值分别为2 046.00元/667m2、3 019.50元/667m2、3 283.50元/667m2和3 267.00元/667m2,利润为2 046.00元/667m2、2 819.50元/667m2、2 883.50元/667m2和2 667.00元/667m2。扣除劳动力、种薯和肥料成本,处理1~4马铃薯的纯收益分别为46.00元/667m2、819.00元/667m2、883.50元/667m2和667.00元/667m2。其中,以处理3的纯收益最高,为883.50元/667m2,表明马铃薯施复合肥100 kg/667m2的效益最好。

表3不同处理马铃薯的成本与收益情况

注:复合肥为4.00元/kg,马铃薯薯块售价为1.50元/kg,劳动力成本为1 500.0元/667m2,种薯费为500.00元/667m2。

Note:Compound fertilizer 4.00 yuan/kg, potato tuber 1.50 yuan/kg,labor cost 1 500.0 yuan/667m2,seed tuber 500.00 yuan/667m2.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一定量的复合肥,有利于促进马铃薯云薯902的植株生长和薯块产量增加;复合肥用量100 kg/667m2的马铃薯产量为2 189 kg/667m2;复合肥用量150 kg/667m2的产量为2 178 kg/667m2,即复合肥施用量过高也不利于产量提高,与陈莹[15]的研究结果一致。因为,复合肥施用量过高易造成马铃薯地上部分徒长,不利于地下薯块膨大。试验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虽然使用三元复合肥的氮磷钾比例(15∶15∶15)相对较高,但对喜钾作物马铃薯的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马铃薯云薯902在起垄栽培时施用三元复合肥(N∶P∶K=15∶15∶15)100 kg/667m2可获得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最高产量达2 189 kg/667m2,纯收益为883.50元/667m2。该结果对玉溪市及云南省生态适应性相一致的地区,种植云薯902施用三元复合肥具有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薯块单株复合肥
2022年7月复合肥零售价格
2022年8月复合肥零售价格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2022年1月复合肥零售价格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流翔高钙系列肥 新型液体复合肥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甲基托布津SC马铃薯使用技术实验总结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