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现况及变化趋势

2019-05-04蒲虹杉李思远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

蒲虹杉 李思远

[摘要] 目的 调查成都市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分析养老意愿变化趋势。 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在成都8个小区内对25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养老负担、家庭养老资源、养老意愿等内容,了解成都市区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结果 共有874人接受调查,男441名,女425名;按年龄将调查对象分为青年人群(25~44岁)、中年人群(>44~59岁)、老年人群(>59岁)。养老意愿上,青年人群自我养老131名(51.8%)、家庭养老74名(29.2%)、社区养老23名(9.1%)、机构养老25名(9.9%);中年人群自我养老87名(34.9%)、家庭养老110名(44.2%)、社区养老22名(8.8%)、机构养老30名(12.0%);老年人群自我养老130名(36.6%)、家庭养老176名(49.6%)、社区养老22名(6.2%)、机构养老27名(7.6%),不同人群在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家庭养老在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中逐渐下降,而自我养老上升且比例不低。不同年龄层中,很少比例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养老服务的了解和知晓度普遍较低。

[关键词] 养老意愿;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c)-006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Chengdu City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6 to April 2017, an on-the-spo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5-year-olds and above in 8 districts in Chengdu City.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general information, pension burden, family pension resources,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etc, which was used to know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Results Eight hundred and seventy-four people were surveyed, 441 males and 425 female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youth (25-44 years old), middle-aged (>44-59 years old), and elderly (>59 years old) by age. The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was, youth: 131 cases (51.8%) self care, 74 cases (29.2%) home care, 23 cases (9.1%) community care, 25 cases (9.9%) institutional care; middle-aged: 87 cases (34.9%) self care, 110 cases (44.2%) home care, 22 cases (8.8%) community care, 30 cases (12.0%) institutional care; elderly: 130 cases (36.6%) self care, 176 cases (49.6%) home care, 22 cases (6.2%) community care, 27 cases (7.6%) institutional care,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choice of old-age support (P < 0.05). Conclusion Home care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among the elderly, middle-aged and youth, while self care has risen and the proportion is not low.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few people choose institutional care and community care. The awareness of old-age services is generally low.

[Key words] Desirable caring patterns; Home care;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al care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约136万,占9.71%[1],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7%。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局势。成都地处中国西南部,在经济水平、养老观念、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和东中部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关于成都市养老意愿的资料较少,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现况比较更少。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成都市区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分析人们养老意愿的趋势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n1=Z2·P(1-P)/e2计算样本量,已有的资料显示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在5.09%~41.7%,P按平均比例20%计算[3],α取0.05,Z为1.96,允许误差e在0.05以内,可算的n1为246。由于成都老年人口基数大,n2≈n1。正式调查前的30份预调查问卷,问卷完成率(r)为96.6%,n=n2/r,n为255,即需调查的老年人群的样本量为255名。

本研究拟对不同年龄层人群的养老意愿进行评估。由于暂无非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数据,故参考老年人群样本量,青年人群(25~44岁)和中年人群(>44~59岁)均选取255名,总样本量为765名。

本研究选择25岁及以上者作为调查对象,分为25~44岁、>44~59岁、>59岁老中青三代,包括了家庭养老方式中的供养方和被供养方。本调查中,供养方和被供养方并非配对调查,但可作为参照比较群体。

1.2 调查工具及内容

根据文献回顾以及课题成员共同讨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行信度及效度分析,α信度系数0.812,KMO值0.795。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养老负担、家庭养老资源、养老意愿等;对>59岁的老年人群,还包括养老现况、医疗评估、老年综合评估等内容。

本调查为现场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完成预调查,预调查问卷数为30份。根据预调查结果调整得到最终调查问卷,在成都市不同社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有874人接受调查,青年人群259名(男124名,女135名),中年人群253名(男128名,女125名),老年人群362名(男189名,女173名)。其中男441名,女433名,不同年龄层的男女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青年人群的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91名(35.2%),1个的有128名(49.4%),2个的有38名(14.7%),3个及以上的有2名(0.8%);中年人群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2名(0.8%),1个的有157名(62.1%),2个的有85名(33.6%),3个及以上的有9名(3.6%);老年人群子女数目为0个的有7名(1.9%),1个的有102名(28.2%),2个的有105名(29.0%),3个及以上的有148名(40.9%)。不同年龄层的子女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32名(51.0%)青年,173名(68.4%)中年,235名(64.9%)老年人愿意同子女居住,不同年龄层愿意同子女居住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养老意愿

养老意愿上,家庭养老360名(42.0%),机构养老82名(9.6%)[包括普通机构养老24名(2.8%)和医养结合58名(6.8%)],自我养老348名(40.6%),社区养老67名(7.8%)[包括社区日托5名(0.6%)和社区居家62名(7.2%)]。养老意愿结果见表1,不同年龄层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年龄层的家庭养老意愿项、机构养老意愿项及社区养老意愿项单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接受度

不同年龄层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普通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的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29.4%的青年人群,27.2%的中年人群,22.5%的老年人群接受社区日托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9.0%的青年人群,49.4%的中年人群,38.3%的老年人群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2.8%的青年人群,31.5%的中年人群,19.7%的老年人群接受普通机构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3.1%的青年人群,47.8%的中年人群,33.7%的老年人群愿意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社区居家模式的接受度高于社区日托,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接受度高于普通养老机构。见表2。

3 讨论

3.1 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下降

在养老意愿上,不同年龄层的养老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在本研究中,49.6%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在中年人群下降至44.2%,在青年人群中进一步下降至2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家庭养老模式在老中青三代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另有不少研究有类似发现,刘萌等[16]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意愿是与子女同住、不雇人照料,孙梦[17]发现东北三省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意愿较低,李敏[4]在北京社区发现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在60岁以下为58.1%,60~69岁为60.7%,>69~79岁为69.5%,>79岁为89.5%,即年龄越大,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越高。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层的子女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的家庭养老资源明显丰富于中年人群,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5-6]。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照顾者主要由家庭中的的女性承擔,我国女性的高从业率使得家庭养老资源进一步下降。我国老龄化进程迅猛进展,加上家庭养老资源的萎缩,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发不能满足需求。尽管如此,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但在目前甚至将来仍是主流的养老模式之一,这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4,7]。这与传统的“养儿防老”,以及老人与后代居住享“天伦之乐”相关。

3.2 自我养老意愿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上升,且所占比例不低

本研究发现,有不小比例的养老意愿为自我养老(51.8%青年人群、34.9%中年人群、36.6%老年人群),与其年龄、居住地、对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子女数目、收入、性格、功能状态等有关[4,8-9,18],尤其是失能程度和支付能力[19]。高晓路等[15]研究发现北京市居民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另有研究也表示,未来的养老意愿中不依靠子女赡养的居民占明显多数[10]。不管是从家庭负担还是社会负担来看,自我养老比例都是越高越好,老人自我养老的时间越长越好。高比例的自我养老,其潜在的诉求是维持功能,希望年老时能独立生活、自我照顾。在医疗方面,应当尽量维持老年人群的健康情况,尤其是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工具性生活能力,这是社区医生和老年科医生的努力方向之一。其次,针对轻中度失能、部分依赖的老年人,自我养老和养老服务并不冲突,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两者之间可以有机结合。失能是个渐进性的过程,可以根据老人失能的具体情况提供定制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普及化、规范化,根据老年人群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支持。

3.3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意愿在老年人群中低于中青年人群

在机构养老上,南通市29.7%[3]、淮安市29%[11]、苏州市24.6%[12]、上海市41.7%[1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机构非首选养老意愿可能是受陈旧理念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其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研究发现,入住济南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其满意度并不高,总体满意度指数为2.94分(从“不满意”到“满意”依次为1~5分)[2],北京市的养老机构也存在床位总量不足、床位利用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及空间分布不均衡等問题[20]。而在本研究中,只有7.6%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低于其他研究[3,11-13]。曹子建等[14]研究发现成都市62%的老年人表示“只要我能动,肯定不会去养老院的”,也提示了成都老年人高度排斥机构养老,表示成都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的接受度不高,与本研究一致。本研究中,青中年人群的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明显高于老年人群,但仍低于其他研究[3,11-13]。这提示成都地区对机构养老的认知和观念较为陈旧,接受度不高,老年人群尤甚。造成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地域差异,另一原因可能是失能的、重度依赖的老人无法参与现场调查而造成的偏倚。

在本研究中,养老意愿为社区养老者有7.8%,稍低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近些年发展出来的养老模式,存在多种问题,比如养老保障水平低、事业资金缺口大、养老筹资渠道窄、服务实施存在难度、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养老专业人才匮乏、志愿队伍力量单薄等[24-25]。尽管如此,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均偏低,但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22],老年人也希望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力度[21]。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因素有健康状况、年龄、患慢性病的种数、子女数量等[23]。

3.4 养老服务的普及率低;对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和首选率均低于其他区域

本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养老服务的了解甚少,9.2%青年、7.0%中年、2.3%老年人了解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在成都人群的普及率非常低,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现下有哪些养老服务、养老模式。也侧面反映出成都的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本研究中,对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四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分别为25.9%、44.7%、24.0%、40.5%,但首选社区日托、社区居家、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者只有0.6%、7.2%、2.8%、6.8%。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上,远低于南通市65%老年人基本接受或完全接受机构养老[3]。这提示社会化养老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群对其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群对其首选度。

总的说来,家庭养老在老中青三代中逐渐下降,而自我养老明显上升且比例不低。机构养老意愿明显低于其他研究[3,11-13],其中老年人群比青中年人群更少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养老服务的了解和知晓度普遍很低。在不考虑费用情况下,不论是对普通养老机构还是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接受度上,中年最高,青年次之,老年最低;尽管对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增加,但养老意愿为机构养老的比例仍旧不高。成都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尤其是对机构养老的选择度和接受度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可以推论出未来养老趋势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比例逐渐下降,自我养老需求增加;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成都市统计局.2011-05-13. 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htm/detail_26490.html

[2]  郑生钦,司红运,李亚男.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6,4(9):57-67.

[3]  宋红玲,陈志菊,顾桐语,等.南通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6):2224-2226.

[4]  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4(1):46-50.

[5]  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1(5):633-634.

[6]  胡明玉.养老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3,14(1):53-56.

[7]  汪凤兰,王玉静,张小丽,等.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5983-5984.

[8]  张争艳,王化波.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2016,38(1):88-94.

[9]  王学义,张冲.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四川省绵阳市、德阳市的调研数据[J].农村经济,2013(3):75-78.

[10]  吴翠萍.影响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意愿的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296-2297.

[11]  赵海林.淮安市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实证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2):9-12.

[12]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16(2):67-75.

[13]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16-2818.

[14]  曹子建,胡晓萍,肖化戎,等.成都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和社会支持网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院报,2009,25(12):20-24.

[15]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城市地理研究,2012,31(10):1274-1281.

[16]  刘萌,马伟,伊向仁,等.济南市城市社区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6, 32(10):1301-1308.

[17]  孙梦.东北三省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7.

[18]  张争艳,王化波.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6,38(1):88-94.

[19]  高君,苏群.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偏好调查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107-117.

[20]  宋慧輝,郭岩.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6,4(6):29-36.

[21]  王霜.河南省许昌市280例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2]  杨士来,杨贵芳,肖惠敏.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598-4600.

[23]  郭延通,郝勇.失能与非失能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比较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6(4):25-33.

[24]  黎明辉.韶关城市社区养老运行困境及其化解策略[J].劳动保障世界,2018(21):24-26.

[25]  杨郗,陈利云,蒲晶晶,等.上海市某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18,21(4):323-328.

(收稿日期:2018-07-12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评估介入机构养老资源的分配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