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课堂行为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2019-04-27胡建华

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消极因素教学质量

胡建华

21世纪以来,我国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由注重外部向注重內部发展,即教学质量保障有一个从注重外部到注重内部的变化过程。开始时教学质量保障比较关注外部的教学环境、教学投入等条件,现在更加关注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第二,由注重条件向注重过程发展。过去教学质量评估更加关注外部的条件,譬如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图书拥有数量、教室的面积等,现在更倾向内部过程,即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备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第三,由注重投入向注重结果发展。在过去,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更加注重投入,主要是经费投入,还有教师教学、学校制度的投入等,而现在更看重作为结果的教学质量,尤其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习结果。第四,由注重教师向注重学生发展。近年来,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更加关注学生通过教学获得了什么。当然,教师投入也非常重要,但现在学生的获得更加引起大家的关注,尤其是高教司提出要实施基于学生结果的教学改革。第五,由注重课程向注重课堂发展。我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首先从教学计划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开始,这是我国本科教学的传统与制度所决定的。但是,教学质量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教,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要通过课堂教学看看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

以上是对我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发展的一点认识。基于此,探究学生课堂行为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毫无疑问,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此,我试图通过一个关于学生课堂行为的小规模调查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哪些课堂行为影响教学质量,学生课堂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课堂行为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哪些课堂行为影响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行为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依据与学习是否相关,可以有学习行为与非学习行为之分;依据对教学的影响性质,又可以有积极课堂行为与消极课堂行为之分。以下所展示的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的哪些课堂行为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一)教室座位选择

在大学的课堂上,如果不是事先特定安排,选择座位应该是学生进入教室后的最初课堂行为。我们可以将教室的座位按照空间分割为几个区域(如图1所示),B区和E区为面向讲台的中心区域,围绕着中心区域的A、D、G、H、I、F、C构成一个“U型”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座位的选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表1所示,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中,选择坐在B和E中心区域的有60.5%,选择坐在U型区域的为38.9%;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中,选择坐在B和E中心区域的只有33.9%,而选择坐在U型区域的达到66.1%。如果从座位前、后排的分区来看,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选择前排座位的有45.1%,选择后排座位的仅有7%。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选择后排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二)提问与回答

我国大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即不太主动提出问题、也不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常见的现象,也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调查数据在这方面展示了相同的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有疑问时,有63.4%的大学生选择“从不提问”或“偶尔提问”,经常向老师提问的人数远低于不太提问的人数。课堂上经常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大学生占总体的24.9%,也远低于不太主动的人数。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方面的情况,两者都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表征。

(三)课堂上的非听课行为

在课堂上,一般来说,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与教学质量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不认真听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学生的不听课行为有些是个体性的,有些是群体性的,后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有过具有传染性的不听课行为,包括与同学聊天、睡觉、玩手机、吃东西等。在课堂上看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考证资料、发呆等非传染性不听课行为,在许多同学身上也时有发生。

二、学生课堂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上述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作用的学生课堂行为的产生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归纳起来,无外乎学生自身的因素与外部因素两大类。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课堂行为(尤其是消极课堂行为)的产生有许多内部因素的作用,其中“缺乏兴趣”占34.2%,“与结果无关”占19.0%,“走神”占18.5%,“学习习惯”占13.6%,“其他事情”占14.8%。缺乏兴趣或许是学生课堂消极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之一。所谓缺乏兴趣,即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讲课、对所学专业、甚至对学习本身都缺少应有的兴趣,这直接导致了一些课堂消极行为的产生,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外部因素

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指课程、教师、课堂氛围、教室环境等。调查选择了课程性质、课堂规模、课堂纪律这几个维度。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认为课程性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的课程体系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课程所构成的,如必修课与选修课,专业课与公共课等。常识告诉我们,学生一般更加注重专业课。因此,在一些公共课上,学生消极课堂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更大。这对公共课的改革与质量提升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9.8%的学生认为课堂规模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影响。大教室、多人数、教师上课需要扩音器,这是当下许多大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景象,二三百人的大课堂也不鲜见。在大规模、超大规模的课堂中,学生的消极课堂行为是容易产生的。因此,许多高校都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推行小班课堂,尤其是给新生开小班研讨课,这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课堂行为的重要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约三分之二认为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严格的课堂纪律可以消除部分学生的消极课堂行为。

总的来说,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尽管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形式有课内学习、校外学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但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科专业知识要通过课堂来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应下大气力切实保障课堂质量,向课堂要质量。

课堂质量的保障,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消极课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教师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此,方能消灭“水课”,锻造“金课”,使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消极因素教学质量
消极的后果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