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研究为支点撬动区域教研转型

2019-04-25韩玉猛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课程改革

韩玉猛

[摘 要]为落实“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的课程改革理念,山东省五莲县运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县域教研,以专业研究为支点,撬动教研体系的优化、课程体系的重构、“思维活力”课堂的转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激活区域教研活力,凝聚区域教研合力,推进区域教研创新,助力区域课程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研转型;专业素养

当前,核心素养推动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区域教研的价值日益显现,区域教研的碎片化、无序化、经验化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亟需转型。山东省五莲县教学研究室积极践行“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的课程改革理念,落实“研究、服务、成长”的教研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推进区域教研转型,保障了区域课程改革的深入。

一、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教研转型基础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主要标志的内涵发展阶段,教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创新和整体转型。

1.重新审视自身职能,回归教研本位

研判全县教育形势,明确县教研室“深化研究,引领教学,提升质量”的“定位”和“研究、服务、成长”的教研理念。把教研室定位为全县的课程研发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数据研究中心。系统提出教研工作的目标体系,以课程、课堂、教研、评价为重点,提炼高水准的学科思想,构建高效能的思维课堂,追求高品质的研究成果,打造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培育高品位的教研文化。贴近一线需求,靠拢教育规律,深化专业研究,做全县教研的“掌舵者”、专业研究的“引领者”、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者”,推进教研价值、方式的转型,从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2.磨练教研素养,蕴蓄教研情怀

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跨学段整合县域教研,建立教研协同合作机制。研究制定包括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服务精神在内的教研队伍素养体系标准,定期开展教研员专业研究论坛,严格考核,磨练新的“教研素养”,激发教研队伍的专业研究意识与情怀。组织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优秀教研组长赴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研修,赴青岛、上海、南京等地的名校跟岗学习,提升自身科研力和教研组织力。

3.重建教研体系,创新教研模式

强化系统思维和服务意识,重建以县级教研为主体、联盟教研(校际片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教研体系,实施“主题化、序列化、系列化”教研模式,依托课例观摩和课堂观察,基于数据与实证“双轮驱动”,精准教研。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加强典型培育与推介,注重成果物化,以高品质服务县域和学校教育改革的多样化教研需求。依托“日照教育云”平台,开展基于数据的网络教研,共享教研资源,拓展教研空间,提高县域教研的互动性和便捷性。全县各学校贯通“学校—级部—教研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实施每周半日学科教研活动制度,落实“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持人,公示精辟发言和教研纪要”的“四定一公示”制度,每月向县教研室提交教研活动简报。

二、以核心素养为总抓手,撬动区域专业研究

1.积极构建课程体系,让核心素养可教

研究制定《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指导意见》,强化学校的课程意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校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各学习领域的科目按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大类进行整合优化,构建“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可选择性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加快課程开发,特别是以知识拓展、艺体特长和实践活动为主的拓展性课程,要保证形式多样、精彩纷呈。以自主选课学习日为抓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通过长短课、课时连排、活动课等方式,开好艺术教育课程和主题探究性课程。中学段以自主选课的形式实施分层分类课程。组织课程体系建设现场会、论坛及精品课程实施成果展示等活动,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实施及评价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打造阅读课程,构建完备的阅读课程体系,系统开发小学“博乐”阅读课程、中学“主题学习”阅读课程,保证小学生六年阅读总量超过450万字,初中学生三年阅读量超过350万字,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努力培植特色课程,实施实验探究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引入实施“梦想课程”,增添教育活力。

2.推进课堂转型,让核心素养可学

一是凝练学科教学理念。借助学科发展骨干团队,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借鉴学生核心素养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学科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体系,提出县域学科发展理念,避免学科发展的“内卷化”和低质徘徊发展,保障学科优质发展。如小学数学提出了“结构化思维”的理念,小学语文提出了“多元化读写”的理念,初中语文提出了“主题学习,读写结合”的理念等。在学科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主题式、系列化、序列化的学科教研活动,传播学科思想,推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引领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二是推进“思维活力课堂”转型。落实“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的课改理念,借鉴山东省泰安实验学校“思维碰撞”课堂的经验,全面开展思维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召开思维课堂建设专题报告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思维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基于县域实际,提出了一个核心(核心素养)、两个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思维导图运用)、三个突出(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四个环节(思维导引、思维独立、思维碰撞、思维迁移)的“一二三四”思维活力课堂基本模型。研究“知识点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活动化,活动评价化”的“四化”教学策略,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制定思维课堂教学底线和高标准评价细则,开展思维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在学校分类(青年、中年)达标的基础上,县教研室按比例抽取教师进行验证式达标。实施思维课堂建设县域通报制和专家引领战略,定期印发课堂建设推进情况通报,聘请张伟、王敏勤等教授担任教育发展顾问,推进“思维活力课堂”转向,保障课堂建设行稳致远。

三是让课题研究回归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原点,以解决教学问题、推进课堂建设为目的,倡导合作研究。以“发现问题—凝练课题—开展研究—论证展示—推广应用”为研究思路,重选题、重过程、重指导、重应用,低起点、小切口开展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性、紧迫性问题。完善课题研究实施与管理办法,采取邀请专家辅导、县内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加强课题研究专题培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加大课题指导力度,对“无实质性”研究进展的课题实行否决,延期结题。以“课题展示周”“课题成果评选”为载体,发现、培育、转化和推广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促进课堂转型。

3.研制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让核心素养可测

认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核心素养为根本遵循,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增值性和过程性评价,研制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素养和学业水平两部分,基础素养评价涵盖学习习惯、写字水平、实验操作、阅读演讲、数学听算、英语口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项目的技能测试。各学科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为广大教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提供评价依据。以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为抓手,引导学校关注课堂教学的转向,引领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以激活内需为动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以专业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便捷高效的途径。

一方面,以项目研究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项目研究工作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学科基于学科发展实际和目标遴选优秀教师,成立了项目研究工作室44个,将教研的关注点转向课程、教师、学生,列出研究项目,全面开展专题深度研究和重点项目集中研究。开展课程体系构建、思维课堂建设、分层分类教学、互助合作学习、学段衔接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项目负责制”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展示制度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依據研究成果及业绩动态推进,对优秀工作室颁证、挂牌。同时,依托项目工作室策划、组织、承办县级教研活动,边研究边落实,真正体现问题导向式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深度参与性和实效性,推动教师专业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以发展共同体为载体,引领教师成长。组建由学科教研员、学校骨干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科发展骨干团队,建立名师工作室,传播学科理念和思想。围绕教学一线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和探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县域内精选名师和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组织师徒结对仪式,成立由一名导师和二至三名青年教师组成的协同发展小单元体。导师全面负责、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课堂教学、专业研究、论文写作,定期考核。跨学段分学科组织各级骨干教师专业研究能力论坛,同台论道,锻炼和培养队伍,培育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总之,山东省五莲县以专业研究为支点撬动了区域教研的优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教研的转型。但传统教研路径狭窄、机制固化、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缺乏专家引领、成果转化效益低等问题还影响着教研的全面转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必须厘清区域教研转型的关键点,找准新的支点,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教师和学生,创新教研体制和机制,实现教研的深度转型。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课程改革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