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20例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2019-04-25高燕翔李天琪朱丹平

重庆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证型内科筛查

邓 鑫,孔 亚,高燕翔,李天琪,朱丹平

(重庆市中医院临床营养科 400021)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疗法的第1步,被国内外指南共同推荐。其中,营养风险筛查(2002)因同时涉及患者营养状态的变化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被推荐为首选筛查工具,在临床住院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营养风险筛查结果即为营养风险,可为患者的临床结局提供参考,营养风险筛查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已有研究报道,三甲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比例高达27.9%,而肿瘤与围术期老年患者比例则更高[1]。在中医医疗机构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包含中医和西医诊断两种,其中中医证型便是用中医理论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病理属性的概括。人体被中医系统分为阴、阳、气、血、风、寒、暑、湿、燥、热、痰及虚实等。证型就是阴、阳、气、血的变化导致人体的不同疾病状态。现有研究对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同时对应不同中医证型的文献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结果对指导临床营养工作在中医医疗机构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3-6月本院13个科室的部分新入院患者720例。其中内科8个科室,分别为内分泌科、脑病科、肾病科、心内科、肺病科、脾胃病科、肝病科、针灸科;外科5个科室,分别为普外科、骨科、脑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

1.2方法

1.2.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版量表作为筛查工具,由营养师对入院24~48 h的患者进行筛查,筛查结果分为A、B两组,A组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即存在营养风险;B组评分小于3分,即暂无营养风险。

1.2.2中医证型分类 记录患者入院后的首次病程中医诊断中的中医证型,并筛选出中医证型中实证、虚证与虚实夹杂的例数。以《中医诊断学》[2]作为辨证诊断依据。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计调查13个科室,其中内科8个,外科5个,720例患者参与。内科患者460例(63.9%),包括肾病科71例(15.4%),肺病科76例(16.5%),心内科49例(10.7%),肝病科65例(14.1%),消化科45例(9.8%),脑病科62例(13.5%),内分泌科41例(8.9%),针灸科51例(11.1%);外科患者260例(36.1%),包括脑外科45例(17.3%),耳鼻喉科42例(16.2%),泌尿外科57例(21.9%),骨科40例(15.4%),普外科76例(29.2%)。

表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2.2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基本情况 720例患者中,A组患者199例(27.6%),平均年龄(67.5±15.0)岁,其中内科患者161例(80.9%),外科患者38例(19.1%)。B组患者521例(72.4%),平均年龄(57.6±15.7)岁,其中内科患者299例(57.4%),外科患者222例(42.6%),基本情况见表1。

2.3营养风险筛查结论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A组199例患者中,实证患者比例最高[57.3%(114/199)],其次为虚实夹杂患者23.6%(47/199),虚症患者最少[19.1%(38/199)];但B组521例患者中的虚症患者比例仅为11.7%(61/521),实证63.0%(328/521),虚实夹杂25.3%(132/521)。A组虚证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0,P=0.036)。

2.4营养风险与中医证型的相互联系 实证和虚实夹杂与营养风险呈正相关(P<0.05),而虚证与营养风险无关(P>0.05),见表2。

表2 营养风险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

3 讨 论

NRS2002除了能预测营养状态导致的临床结局,还能前瞻性地判断患者营养状态的动态变化,可为患者营养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因其筛查过程快速、无创,容易被患者接受。

依据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指南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SPEN)指南[3]的定义,“营养风险”指现有的或潜在的与营养有关的因素导致患者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而不是指“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其概念包含两方面含义: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大;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更可能从营养治疗中受益[4-5]。同时,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对筛查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临床营养治疗可令其临床结局得到改善,如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等[6-8]。

本研究对重庆市中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7.6%,与周锦等[9]对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694例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发生率(27.5%)一致,略高于崔丽英等[10]对北京大医院营养风险筛查的发生率(22.9%)。但此次调查所在医院的内科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80.9%,高于周锦等[9]研究中的26.7%,考虑可能与中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年龄分布偏高有关,此次调查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平均年龄(67.5±15.0)岁。

中医的理论核心为辨证论治,《内经》中提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医临床分析患者“证”的阴阳、虚实、寒热而分别给予不同的治法,也包括选择不同的食物治疗,此为中医营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证型与营养风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研究目前报道较少,大部分是对营养不良或营养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报道,如陈凌等[11]曾报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肾虚髓减证出现的营养不良比例最高,得出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营养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王赟等[12]报道气血亏虚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痰湿蕴结组及肝胃不和组。仅王新等[13]针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64例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做了初步研究。故本研究选择对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其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其营养治疗疗效不佳可能与合并的中医证型差异有关。但因各证型之间样本量差异较大,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但将患者看作一个整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药与中医理疗,标本兼治,改进临床营养治疗路径及方案,可能提高营养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证型内科筛查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