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建构

2019-04-23耿欢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叙述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

耿欢欢

摘  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了先锋文学文本层面上对叙述的技巧、结构、意义的解构与建构,以及精神层面上对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和对自由精神的建构,以求探寻出新的科学的研究思路,深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先锋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先锋文学;叙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02

引言:在全球工业化浪潮之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反叛和超越的姿态不断探寻全新的艺术体验,一度风靡西方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浸入中国文坛,对不满于文学体制下的“话语规约”的先锋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先锋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其极具后现代主义精神的颠覆和创造开辟了文学新世界。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因素,从文本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先锋文学对中国传统叙述文本和救赎思想的解构以及对新的文本意义和自由精神的建构。

1.文本层面:叙述解构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解构文本、表征、意义、符号,反拨历史主义和确定性的特征,在先锋文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在文本层面,先锋文学以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实践消解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诗歌等在结构、技巧、语言等方面的固定模式,建构了新的叙述形式和文本意义。

1.1先锋小说:叙事的革新

在小说上,以马原、刘索拉、张承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不再满足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法则,而是将后现代主义思维渗入小说创作之中, 把艺术审美的载体和表现物由思想内容延伸至文本形式。

首先,先锋文学以“元小说”消解传统规约。相较于传统小说中作者的创作痕迹隐匿,先锋小说则将叙事痕迹有意暴露出来,以公开叙事的方式消解传统文学的真实性追求,使读者明确作品的虚构性,甚至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有意使读者参与小说创作,消除叙述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如马原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公开表明自己在讲故事,甚至在小说结尾直接与读者针对文本设置进行交流,将现实与虚构的矛盾置于读者眼前,挑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消解了叙事真实,与此同时也建构了叙事的新形式和虚构意义,张扬了个人主体意识。

同时,迷宫、荒诞、戏仿、语言能指、碎片与拼贴等叙事技巧和策略也不断挑战传统小说的既成模式,不断建构新的叙事形式。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文学共有的特征,先锋小说也以反主题、反本质模糊了意义的确定性,以迷宫、荒诞等手法展现消解文本的确定性,以戏仿、拼贴等方式否定母本的价值取向,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游戏中拆解与颠覆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段,建构了形式和意义上的多重可能性。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格格非的《锦瑟》、《迷舟》,余华的《爱情故事》、《现实一种》等诸多先锋小说,都使消解了传统的完整叙事,使小说的视角、结构等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展现出难得的开拓和建构精神。

1.2先锋诗歌:叙述流的探索

在诗歌方面,先锋文学同样没有停止后现代主义的探索脚步。以“后新诗潮”诗人为代表的诸多先锋作家通过对朦胧诗集体记忆的文化消解,探索和试验了新的诗歌形式。

先锋诗歌以“反英雄”、“反崇高”、“反意象”的价值和艺术观念,颠覆了传统诗歌的集体性话语,建构了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理想。[1] “非非主义”、“莽汉主义”、 “海上诗群”、“北回归线”、“大学生诗派”等众多社团都对诗歌的形式要求进行讨论和试验,并提出了反隐喻、反象征等一系列创作要求。比如在《非非主义宣言》中,先锋诗人们就已明确提出诗歌语言形式处理的三个向度;[2] “海上诗群”也提出“技巧隐匿,但目标凸现”等看法。[3]对语言的高度自觉,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展现出相当复杂的审美特征, 呈现出以叙述流展示“生活流”的反意象特征。如李亚伟的《中文系》、《硬汉们》,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的大海》等,都以反历史主义的呐喊宣告了诗歌形式和意义多样的可能性。同时,笔者认为,尽管先锋诗歌在后期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极端化倾向,甚至发展到纯粹能指而丧失所指的地步,我们依然不能否定它在反传统、叙述流、无意义的意义等方面的探索精神和建构意义。

2.精神层面: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与自由精神的建构

先锋文学不仅对文本的形式和意义进行消解和建构,在精神层面同样具有非凡的解构意义和建构价值,具体体现在先锋小说、诗歌从生命的存在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神救赎神话的解构和对生命自由精神的建构。在这个层面上,先锋文学不仅展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甚至呈现出对其价值抹杀、理性失语等局限的超越。

2.1先锋小说:精神空间的呼唤

在小说创作中,以格非、苏童、余华、北村、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从怀疑主义的立场上将叙事引向真实而普通的人类生活,引向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中的人性世界,消解传统精神救赎思想,给予个体生命更多更大的精神自治空间。如苏童《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风琴》、《褐色鸟群》、《敌人》,叶兆言的《挽歌》、《枣树的故事》等,以展现复杂多样的真实人性世界为指向,对人类生存的迷茫、焦虑、彷徨进行探究,拷问和探析人的存在本质,给予个体生命的非理性层面,特别是被日常文化遮蔽了的潜在部位更深更自由的审美发现。[4]

同時,在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孙甘露的《信使之函》、《呼吸》,黄石的《雅农的劣势》、《圆廊式概括》等一系列先锋小说中,作家通过非逻辑性叙事等形式,彰显了其对人存在的荒诞本质的追问和探索,不仅以存在主义的追问取代早期的启蒙主义理想,解构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关精神救赎的伦理神话,而且大胆构建了个体生命艺术上与精神上的纯粹自由。

2.2先锋诗歌:生命自由的传达

先锋文学生命自由精神的构建在诗歌中更为鲜明地体现出来。以海子、王寅、翟永明、唐亚平、骆一禾、西川、陈东东、伊蕾等为代表的先锋诗人从前期先锋诗歌的极端倾向中走出来,逐渐回归诗歌和生命的本质,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描绘个体的生存感受,追问生活、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现人类精神的无限自由。骆一禾的《大地的力量》,西川的《夕光中的蝙蝠》,海子的《土地》、《打钟》,都生动展现了先锋文学对存在主题的探求和对生命焦虑的理性思考,传达出生命价值与自由精神的呼唤和追求。

虽然这一时期的先锋作品形式上不及以往奇幻、诡谲。独特,但却在精神层面传达出更深厚丰满的内容。笔者看来,先锋作家抛弃其技巧和形式上极端化的标新立异追求,体现出对思想内涵和精神蕴藉的关照,是先锋文学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下独立性和创新性和反思与进步,其中理性思考的恰当运用,也体现了先锋文学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全面否定理性的局限性的重大超越,同样,这也是其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和超越。

结语:

中国先锋文学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出一条越来越清晰的先锋之路。通过以上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先锋文学不仅具备文本层面上叙述的技巧、结构、意义上的解构与建构,而且具备精神层面上对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和对自由精神的建构,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对后现代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如今,尽管有些作家已进入“停滞”状态,甚至有学者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走向失落和颓唐,但笔者认为先锋文学的发展从未止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苏童、叶兆言、格非、余华等先锋作家们仍笔耕不辍,亦能看到当今社会愈来愈鲜明的先锋因素在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蒙.王蒙王干对话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183.

[2]余华.虚伪的作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432-433.

[3]余华.朋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2003.

[4]徐敬亚.《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4-70.

猜你喜欢

叙述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少点叙述,多点描写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拯救乳房》对创伤性体验与创伤后成长的书写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